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科舉考試為何必須用八股文?總結起來至少有四大優勢無可替代

2024-06-24推薦

康熙二年,朝廷以 「八股制藝,始於宋王安石,詔廢不用」 ,明確規定在此後的鄉試、會試中廢除八股文,改以策論取士。這是大清入關以後,首次對科舉制度進行大刀闊斧的嘗試性改革。

朝廷廢除八股文,與當時的社會輿論壓力不無關系,明末清初的大家顧炎武、黃宗羲以及很多讀書人對八股取士提出了批評,希望朝廷改革科舉文體。

然而,停止八股取士改為策論之後,就遭到了更多人的反對,尤其是那些透過八股文入仕的廣大官僚們,一致認為科舉考試除了八股文以外,根本找不到更適合的文體,策論對於少經世事的讀書人來說,根本提不出什麽建設性的意見。

更關鍵的是,評判策論的好壞帶有很強的主觀性,同樣一份考卷,因考官觀點和政見不同,給出的評分有著巨大的差異。這一點就和現在的作文一樣,根本無法給出標準答案。

所以僅僅停科一年後,朝廷又不得不改回原樣,再次將八股文作為科舉考試的文體。 那麽,酸腐無用的八股文,對於選拔人才到底有多重要或者說非八股文不可呢?

其一是可操作性強

科舉考試的目的是選拔人才,而選拔又是「憑文而取」,追求的是公平性和可操作性。明清時期應考的人數不斷增加,閱卷過程中就會出現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多位考官難以達成共識,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閱卷。

要想做到相對公平,那麽就需要一個統一的衡量標準,八股文顯然解決了這一歷史難題,它的出現可以說是一種客觀上的「無奈」,就是說在明知八股文無用的情況下,還必須要用它的根本原因。

八股文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提供了一個統一規範的閱卷標準,它的產生是為了適應考試的需要,也是社會的某種需求,進而發展成為一個特殊的文體。

其二是立意明確、邏輯性強

中國傳統文體中,八股文可以說是最直接論道的一種,它以「載道」為最基本的追求,這個道即是「理」,就是儒家為維持封建統治而宣揚的綱常倫理。

從命題特點上來看,八股文的寫作題材以【四書】為主,【五經】次之,闡釋的內容為儒家經典,所以八股文的立意十分明確,透過考試的手段來檢驗考生對四書五經的理解程度。

八股文反映的是經義的內容,解釋的是孔孟之道的儒家思想,只有充分理解經書的意思、背景、字句之間的關聯,才有可能引申發揮。八股文的表達方式源自【四書】,其中許多對偶句僅是意思相對,而不是追求語言形式的整齊。

因此,八股文全篇的破題、承題、起講、入題之間,各比之間都要有一種緊密的聯系,要求很強的邏輯順序和關系。

其三是文體講究、行文規範

八股文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駢文和散文的結合體,八比是駢體,其他的是散體。句式的不整齊能讓文意疏闊、文氣放縱,從而文勢奔放;句式的整齊能讓文意緊密、文氣收斂,從而文勢緊湊。

兩者結合,文氣就一張一弛、一開一合,做到放縱有度,使事、情、理三項趨於完美的表達。就主體部份的股對來講,八股文也是運用散行的排偶句式來助長文章的氣勢,達到文章義理的闡發,整篇文章的文體有駢有散、有虛有實、有樸有華,講究渾然一體。

行文方面,八股文吸取了「經義」的原則,語言淵源於【四書】的古樸風格,文體近似於傳統文體中的論體,文章就自然有次序和條理。

破題、起講的分條議論的分股,讓整篇文章形成了有理有法、層次分明、結構嚴謹的規範。其中對偶、聲調是古代文章的藝術手法,對偶強調文字流暢、不堆砌華麗辭藻,聲調強調語氣有一氣呵成之感。

清代文藝批評家劉載熙對八股文的行文規範有一番深刻的理解,認為: 「以文言之,言有物為理,言有序為法。」 意思是說義理醇正精要、文法周密嚴謹、文辭質樸貼切、氣勢充沛流暢。

其四是有利於閱卷

將八股文作為考試問題是出於無奈,正因為應考人數的不斷增加,錄取標準成為問題,所以才不得不出此下策。

如果考試中不設一科寫作的規範標準,在眾多考官閱卷的過程中難免出現不確定的因素,就不可能達到一致性的意見。

八股文的程式化規定,其中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提供了一個相對規範的閱卷標準。作為一種標準化的文體,八股文帶有必然性的選擇,在閱卷標準化的流程執行中,一方面符合了選拔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極大地殘害了考生個人化的發揮。

清代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凡是以八股文章入仕者,都鼓吹八股文的重要性;而那些名落孫山、屢試不第的學子們,則對八股文嗤之以鼻。其實說到底,之所以落榜,最關鍵的原因還是八股文的寫作水平不到家。

我們不否認八股文的弊端,但是在那個特定的時代,除了八股文以外,根本找不到更適合的文體。因為對於最高統治者而言,找尋一個相對公平、公正的考試辦法才是最迫切的,至於其他方面只能靠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