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壁上觀龍:龍紋青磚上的東方美學 | 新知

2024-01-17推薦

文博時空 作者 李暢 【易經·乾卦】中的爻辭說: 「九五飛龍在天」 ,意為 「聖人首出萬物之象」 。我們習慣用「九五之尊」來稱頌帝位,以示 代天而治,受命於天 的含義。印璽、旗幡儀仗、宮室輿輦、畫棟雕梁,乃至器皿玩具等歷代帝王的用具,都不乏龍的身影。

「壁紋妙雕刻,石骨工劃磢」,龍紋照壁更是府宅的門面,為古建中的精品,每一道巧奪天工的筆劃都顯示出古代匠人的智慧。漢代畫像磚(石)題材更廣,龍鳳呈祥、雙龍繞壁是常見圖案,綻放出動人的表現力。

01

千古蕭墻:中國三大九龍壁

照壁是古建中具有獨特藝術價值和歷史底蘊的元素,往往立於大型建築距離門口內側幾步之遙的的地方,即大門前的影壁,看似與前後並無連線之處,卻有 保護私密、遮擋視線 的功能。

以龍紋裝飾為主的照壁被稱作「龍壁」,多建於皇宮、王府、廟宇門前,既可作為院落建築的屏障,又能烘托建築物,展現肅穆、壯麗的風貌。

以龍的數量,龍壁可以劃分為一龍壁、三龍壁、五龍壁、七龍壁和九龍壁, 九龍壁為至尊 。「九」在周易中表示為「陽」,古人把數碼也分為陰陽,「九」為陽數中最大,所以故宮、北海公園等皇家建築都以 九五之尊 作為皇權的代表,天子的象征。北京故宮九龍壁、北京北海九龍壁和大同九龍壁合稱 「中國三大九龍壁」

北海九龍壁 圖源:北海公園官網

北海九龍壁是中國現存最精美、最完整的琉璃龍壁之一,也是唯一一座 雙面壁, 是研究中國琉璃燒制技術歷史的重要物證資料。它原為大圓鏡智寶殿前的影壁, 建於乾隆二十一年 (1756 年)。該廟 1900 年曾被燒毀,重修後於 1919 年再次失火 ,就遺留下了這座整高 5.96 米,厚 1.60 米,長 25.52 米的「九龍壁」。

每壁用長方琉璃磚 200 塊拼組而成,壁上共有 635 條龍,正脊前後各有 9 條龍大龍, 「九龍」用色分黃、紫、白、藍、紅、綠、青十八條「大龍」 ,飛騰戲珠於波濤雲際之中。 位於正中央的琉璃蟠龍,在墻壁中間的凸出部份,以琉璃裝飾,栩栩如生,氣勢磅礴 ,代表著皇權的至高無上,也象征著皇帝的權威不容侵犯。垂脊、每塊瓦當下面鑲嵌的琉璃磚上都有一條龍。總體上可分為兩類, 躍身上騰者為「升龍」,俯身探海者為「峰龍」

紫禁城寧壽宮九龍壁

紫禁城寧壽宮區皇極門外的九龍壁,長 29.4 m,高 3.5 m,厚 0.45 m,是一座背倚宮墻而建的單面琉璃影壁,為乾隆三十七年(1772 年)改建寧壽宮時燒造。壁面 以雲水為底紋,分飾藍、綠兩色,烘托出水天相連的磅礴氣勢。下部為漢白玉石須彌座,端莊凝重 。壁上 9 龍以 高浮雕手法 制成,最高部位高出壁面 20 cm,形成很強的立體感。縱貫壁心的山崖奇石將 9 條蟠龍分隔於 5 個空間。黃色正龍居中,前爪作環抱狀,後爪分撅海水,龍身環曲,將火焰寶珠托於頭下,瞠目張頷,威風凜然。左右兩側各有藍白兩龍,白為升龍,藍為降龍。

檐下鬥栱之間 用九五 45 塊龍紋墊栱板 使整座建築以不同方式蘊含多重九五之數。此外, 九龍壁的壁面共用 270 個塑塊,也是九五的倍數 。為了不損壞龍的頭面,分塊極為講究。只有悉心的設計,高超的技藝,才能達到如此精湛的效果。

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的 山西大同素有「龍壁之城」的美稱 ,至今還存有龍壁九座之多,其中一龍壁四座,三龍壁一座,五龍壁三座,九龍壁一座。基本都是明清時期修建而成。

與北海公園和寧壽宮的「九龍壁」相比,大同「九龍壁」面積更大,長 45.5 米、高 8 米,寬 2.09 米,是北海九龍壁的數倍,被稱為「龍壁之首」。它建於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 年),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府邸前照壁,坐南朝北。

大同九龍壁

它是一座九間歇山、四角琉璃燒制的壁照壁,其獨具特色的建築結構,全部使用黃、綠、藍、紫、黑、白等色琉璃構件拼砌而成。壁體由底部須彌座、中部壁身和上部壁頂三部份組成。須彌座上平托九龍琉璃壁身,其比例恰到好處,給人穩重雄健之感。壁身之上設有 62 組仿木結構的琉璃鬥拱 ,承托起壁頂。

壁身下部 以青綠色洶湧的波濤為襯底,上部則以藍色雲霧、黃色流雲等為背景。九條龍在這片背景下相互間隔,又相互聯系,其間采用雲霧、流雲、波濤和山崖進行隔離和連線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這九條龍的龍體全為 高浮雕制作,使得每條龍都突兀於壁上,大大增強了立體感 。獨特的建築風格和華麗的琉璃裝飾使其成為一座具有重要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建築。在壁面兩側,琉璃龍騰雲駕霧,生動活潑,象征著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龍族威武。

02

磚上萬象:畫像磚上的東方龍

畫像磚(也稱畫像石)是中國古代民間藝術的一種,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 漢代達到鼎盛 。制作方法有模印法、拍印法,樣版的影像及花紋是如何做成的呢?先用墨線將勾勒出畫樣,然後再用刀、鉆雕刻而成。雕刻技法主要有線刻、凹面線刻、減地平面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六種。

河南南陽十裏鋪 應龍

漢代畫像磚上的龍,或許更能體現早期人們對龍的認識。 應龍,又稱黃龍,是中國遠古神話傳說中「集創世、造物、滅世三位一體的巨神」 ,被古人賦予了「創世神」和「造物神」的尊稱,也作為戰神出現,是黃帝身邊的大將。本居於天上世界,據【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黃帝與蚩尤作戰,應龍、魃等幫助黃帝,最終打敗蚩尤。【廣雅】記載: 應龍的形象特征為有翼,象征龍鳳圖騰的相融合 。【淮南子】描述:「毛犢生應龍,應龍生建馬,建馬生麒麟」,據此, 應龍還是鳳凰與麒麟的祖先

翼龍畫像石

盤龍繞柱

龍、鳳鳥畫像石

龍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常見主題。漢·孔鮒【孔叢子·記問】:「 天子布德,將致太平,則麟鳳龜龍先為之呈祥 。」後以「龍鳳呈祥」指吉慶之事。鳳凰,又作「鳳皇」,亦稱鳳鳥、丹鳥、火鳥、鶤雞、威鳳等,為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對鳥類神獸組合,分有雌雄之別,雄為「鳳」,雌為「凰」,合稱為鳳凰。

【山海經】記載,鳳凰二鳥的形狀像是普通的雞,全身上下都是五彩斑斕的羽毛, 頭上的花紋是「德」字的形狀,翅膀上的花紋是「義」字的形狀,背部的花紋是 「禮」字的形狀,胸部的花紋是「仁」字的形狀,腹部的花紋是「信」字的形狀

【漢書·宣帝紀】中有多處關於鳳凰的記載:「甘露元年夏四月,黃龍見新豐。三年詔曰:鳳凰集新蔡,群鳥四面行列,皆向鳳凰立,以萬數」「神爵二年春二月詔曰:正月乙醜, 鳳凰、甘露降集京師,群鳥從以萬數 。四年冬十月,鳳凰十一,集杜陵。十二月,鳳凰集上林」。

下面這件畫像磚描述的則是「仙人乘龍」,出土於河南鄧縣的南朝壁畫墓。龍生兩翼,虎首蛇尾,四爪剛勁有力,昂首翹尾奔走在雲海之上,前有摩尼寶珠引導。

南朝 仙人乘龍畫像磚

畫像磚中常見的龍形圖案,還有 「雙龍紋樣」 、「 龍虎紋」、「伏羲女媧紋」 等。

01雙龍紋樣畫像磚

雙龍紋畫像磚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該雙龍紋畫像磚1957年出土於河南省縣學莊畫像磚墓。畫面浮雕雙龍圖案,龍頭上有長獨角,毛發後披,繁毛上豎,張口吐舌, 舌分叉狀如花葉 ,龍身拉長,有飄帶狀翼,蛇形尾,肢足分明,肢體變細,足三趾,飛揚的身軀充滿活力,別致的龍翼,調節了龍身的單調,清俊超逸,一身傲骨,頗具南北朝造型風格。

秦代龍紋空心磚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這一秦代龍紋空心磚1975年出土於陜西鹹陽秦一號宮殿遺址,磚長100厘米、寬38厘米、厚16.5厘米。 兩龍首尾相銜、相互交織,一龍身飾鱗紋,另一龍身飾三角紋。雙龍環抱著三個大玉璧,龍身上下對稱裝飾卷雲紋和水渦紋。紋飾均為細線陰刻,龍與璧,線與圓,布局和諧 。空心磚最初見於戰國時期,主要用來建築宮殿、官署和墓葬,常被作為台階的踏步磚,西漢是空心磚使用的極盛時期。

雙龍繞璧紋空心磚 秦鹹陽宮遺址博物館藏

這件用於秦鹹陽宮建築的雙龍繞璧紋空心磚,2018年出土於窯店鎮渭河灘地,用 一米三體量的空心磚 制作而成,用以體現建築的威嚴與莊重。也是 雙龍繞玉璧圖案 。在秦「物勒其名,以考其誠」的制度下,依稀可辨磚樣上的「戎」字。該磚與秦兵馬俑同樣使用了 泥條盤築法 ,可見秦人對大型陶器的燒造技術已經達到高超精湛的水準。

江蘇徐州十裏鋪出土畫像石

該畫像石雙龍位於壁環兩側,軀體類於走獸,身尾分明,但軀體被刻意拉長,穿越兩璧環。同墓中室東支柱正面畫像與此基本相同,區別只在於東支柱 雙龍尾部並未相交

河南南陽新野出土畫像磚

該類別雙龍璧環圖中雙龍 有回首與不回首之分 。不回首的除一例見於河南洛陽偃師外,主要見於河南南陽新野。圖上雙龍張口吐舌頭生雙角,鼻翼上卷,有須,足均位於腹部,四足三爪,軀體相交於璧環中。

河南南陽唐河馮君孺人墓出土畫像石

回首雙龍構圖 基本表現為:璧環位於中央,雙龍居於璧環兩側,反身回首,張口,尾部相交於璧環中。該類別主要見於河南南陽的淅川鋪、唐河、方城、新野,個別見於河南鄭州與許昌。

這種「雙龍穿璧」的圖案在古代頗為常見,不僅在畫像磚上,在帛畫中也曾出現,如著名的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西漢時期T形彩繪帛畫,自上而下描繪了天上、人間、地下三個場景, 整幅畫最大的龍便是貫穿天上—人間—地下的「雙龍交璧」 ,兩條龍一條為青色、一條為赤色,呈現出一種奮力向上的運動感。

【T形彩繪帛畫】局部「雙龍交璧」 湖南博物院藏

02龍虎紋畫像磚

青龍白虎墓門畫像石 淮北市博物館藏

這塊青龍白虎墓門畫像石,左青龍,右白虎。左門扉四周雕滿飛龍紋,龍頭部較長,頭上有角,身生雙翼,走獸般四肢;右門扉內刻白虎,虎怒目圓睜,張嘴,身生雙翼,長尾上翹,呈欲騰飛狀。

龍虎紋畫像磚 安康歷史博物館藏

上世紀90年代初,陜西省安康市平利縣錦屏東漢墓出土了一批畫像磚。磚為碩大長方形,長73厘米,寬26厘米,高16.5厘米,重30余公斤,色呈青灰,質地堅硬,敲之有金石質感,空心,上面模印龍虎鬥圖案。整個畫面層次分明,線條流暢,具有高度誇張的造型概括力,給人以強烈的運動感和力量感,達到了 點、線、面的雄渾組合

作者運用誇張的手法,大面模印龍虎鬥圖案。虎為全身,龍僅存頭部及前爪,以單陽線分隔。虎昂首豎耳,騰躍撲擊,具有強烈的運動感和力量感。既具 淺浮雕 的特點,又有極強的 流動性 ,形成了以線帶面、線面結合的藝術效果,盡顯百獸之王電目鋼尾,長嘯林壑的霸氣,漢人的審美情趣和藝術精神在畫像磚中得以張揚。

03伏羲女媧紋樣畫像磚

伏羲女媧雙龍畫像磚

「伏羲女媧雙龍」畫像磚中間橫穿一線將畫面分為上下兩部份。上圖左方有一觀闕式的建築物,頂有三重;建築物外有一官吏,手執笏板,面向建築物;建築物中有一人似婦人,正合掌於胸前跪於地上,仿佛在祈求著什麽。建築物的右旁,有 伏羲女媧二神人,他倆面部相對,其尾相繞並漫延於下圖,化成相交的二龍。 整個畫面渾然一體,格調神秘,含義頗深。那觀闕式的建築、官吏和婦人以及二神人(龍)之間,仿佛有著必然的聯系。

伏羲女媧圖

這讓人聯想到【伏羲女媧圖】。吐魯番的伏羲女媧圖遵從中國古代男左女右的禮俗, 伏羲在左、左手執矩,女媧在右,右手執規,人首龍身,龍尾交纏 。追溯人首龍身的起源,有專家參照【山海經】描述: 「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 說的是華胥國的一位姑娘,在雷澤遊玩的時候,由於好奇,踩了一個巨大的腳印,因而受孕,在農歷三月十八生下伏羲。雷澤的腳印正是書中所寫的雷神所留下的,所以伏羲遺傳了父親的「龍身」。

無論是中國三大九龍壁還是龍紋畫像磚,都有著內在共性,它們 以簡單的線條表現畫像的內在張力、疏密合理的構圖和誇張變形的造型。 先透過巧妙的手法勾勒出輪廓,透過線條的變化轉折,讓其神氣十足,生動感人,給人意想不到的距離感和想象,將中國畫塑一體的美學觀展現的淋漓盡致。

參考資料:

[1] 天下龍壁看大同驚艷輝煌顯魅力 [J]. 商業文化 ,2019(05):80-87.

[2] 白成軍,傅程,崔澤楠等 . 北海公園九龍壁傾斜變形-溫度相關性研究 [J]. 特種結構 ,2022,39(02):29-34.DOI:10.19786/j.tzjg.2022.02.005.

[3] 楊信. 「九龍壁」北海的最精彩 [J]. 綠化與生活 ,2021(06):32.

[4] 沙忠平.東漢龍虎紋畫像磚賞析 [J]. 東方收藏 ,2013(12):52-53.

圖片 | 李暢

排版 | 小謝

設計 | 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