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分時間,分人。
清末的秋瑾看著自己身上的旗化服裝,曾經感慨,「 低頭異族胡衣冠,腥膻汙人祖宗恥 。」
秋瑾明確知道身上這種廠襟單側閉合的衣服是胡服。
時間回轉到清初,漢族各階層都記得。
看見北韓人穿著漢衣冠,痛徹心扉。
「尚書曹姓漢人押宴,見吾冠帶,凝淚滿框。」
「有感於漢衣冠,至有垂淚者,此必漢人,誠可慘憐。」
「華人見東方衣冠,無不含淚,其情甚戚,相對慘憐。」
「垂泣者曰,吾之祖先亦曾著如此衣冠。」
———————————
清中期,讀書人有些記得。此時距離剃發易服已有百年多的時光,中國百姓對漢服的印象已經變成了戲服。
北韓使者記錄過有中國知縣借他的衣服觀賞,與妻子默默流淚。
——————
中華文化圈的其他國家人還記得。
1831年越南使者李文馥,曾經出使滿清時寫了一篇【夷辯】,討論到底誰是蠻夷。
「(越南)博帶峨冠,宋明之衣服也… 夫是而謂之夷則吾正不知其何以為華也 」宋明的衣服是華?還是你滿清的衣服是華?我這宋明的衣冠要是蠻夷那什麽是華夏?
北韓人看見中國的古樹,會忍不住想宋明時的人曾經穿著華夏衣冠站在這棵松樹下。樹仍在而華夏衣冠不在。
——————————
清晚期,依然有人記得漢服。但已經不清楚衣服細節。
洪門的入門誓言:脫下清衣換明衣,三十六誓我盡知。這裏的明衣,是一件交領右衽的漢服,胸前有一個圖案裝飾。
太平天國也知道清裝不是漢服,但是已經不清楚明朝的具體形制,經常穿戲班服裝。滿清繪畫的太平天國,士兵穿漢族交領。
有人不但記得,還想喚醒同胞。
「(清裝)為我中國文物之冠裳乎?抑打牲遊牧滿人之惡衣服乎?」
—————
還有家族世代冒險留著明衣冠。
先祖囑托,「子孫世保藏,光復時著以祭告。」
辛亥革命後,這家最後一代人已經是老人。老人說「 吾雖無子,眼見漢族光復而死,我的祖宗也可以無遺憾了。 」
—————————————
還有一些人,不記得,但直覺清裝不對。
比如章士釗提到過:「吾少時喜看京劇,古衣古貌,入眼成悅,自到上海,一見小連生之鐵公雞,以滿洲翎頂上場,立時發指而無能自制。此真革命思想,二百年來,潛藏於累代國民之腦海中,無人自覺者也。」
跟網上很多人愛上漢服的原因一樣。單純看就覺得清裝醜陋的讓人不舒服。喜歡漢服風格。
———————————
除此之外,亡國後很多明遺民出家或為道或為僧。
因此道教佛教都有人明確知道交領是漢服。到了新中國依然有相關記載。
「前年中國佛教協會開成立大會,大家議論佛法之滅是佛弟子自己滅的。。。 又說大領衣服是漢人俗服,不是僧服,現在僧人應當要改革,不準穿,如其再穿,就是保守封建制度 。」
「我當時在大會上和他們爭論,戒律、年號、 漢服不準毀 。」
一九五九年,虛雲老和尚臨圓寂前,對身邊的隨侍弟子囑咐:此一領大衣,我是拼命爭回的,你各人今日皆為我入室弟子,是知道經過的。你們此後如有把茅蓋頭,或應住四方,須堅持保守此一領大衣,但如何能夠永久保守呢,只有一字,曰:「戒」。
————————————
陳嘉庚先生(1874年—1961年)經歷過滿清民國新中國。
他不但記得,還數次要求廢除滿清的服裝「長袍馬褂 」。讓中國人欲西裝則西裝,欲漢服則漢服。
「滿制長衣馬褂,……虜服仍存,醜態依舊。」
長袍又叫長衣或長衫。就是魯迅他們穿的那種衣服。很多人以為是民國服裝,其實是清裝,延續到了民國。這種廠襟衣服是清代晚期旗女的旗袍(平面剪裁不收腰)。說相聲的管這叫大褂。
辛亥光復之後,中國來不及休養生息,日軍侵華。熱愛國家民族的人,把一切都獻給了民族。
1939年國民政府軍費18億元,華僑匯款達11億元,南洋華僑占總華僑捐款的70%。
陳嘉庚致電國民政府,提出了被鄒韜奮譽為古往今來最偉大的提案,「敵未結束國土前,言和既然漢奸。」就在這同一封電報上,陳嘉庚先生又一次提出,廢除長衣馬褂。
————————
毛主席為陳嘉庚先生題詞「華僑旗幟,民族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