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街頭一家藥房門口貼著「醫保統籌已開通」的字樣。
醫藥零售行業正在面臨「冰火」兩重天。在連鎖藥店大肆跑馬圈地之時,醫藥零售市場卻驟冷。
超66萬家藥店內卷之下,一場行業「淘汰賽」正式拉開帷幕。格局生變,誰才能在「紅海」廝殺之中存活下來?
文/片 大眾新聞記者 都亞男
零售藥店市場銷售額同比下滑
熙熙攘攘的「擴張熱潮」中,行業市場的「寒氣」卻蔓延進越來越多的藥店。近日,各大上市連鎖藥店2024年半年報出爐,老百姓、大參林、一心堂、恒康藥房、健之佳、第一醫藥等A股上市連鎖藥店,扣非凈利增速分別下滑1.79%、26.37%、40.98%、42.01%、57.76%、69.16%。多家上市連鎖藥店在半年報中共同指出一個行業矛盾:激烈的門店擴張競爭下,市場規模增速低於門店數量增長,行業內卷嚴重。
身邊的藥店越開越多,不僅是一種生活感受,更是有實打實的數據佐證。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零售連鎖企業門店由之前的36萬家增至約38.6萬家,零售藥店由之前的26.3萬家增至約28.1萬家,全國門店總數突破66.7萬家。與此同時,市場增速卻並不景氣。中康CMH數據顯示,2019年到2023年,全國零售藥店市場銷售額同比增長率分別為5.6%、3.6%、2.1%、10.4%、-0.7%,今年1—5月同比下滑3.7%。
一條街上藥店挨著藥店開,「價格戰」自然不可避免。重慶鑫斛藥房近日發起的近底價賣藥活動,算是掀起行業「價格戰」的一角。「價格戰」下,不少連鎖藥店業績數據下滑。例如,今年上半年,健之佳日均坪效37.56元/平方米,相比同期43.22元/平方米下降約13.1%。據中康CMH【2024半年度藥店生存報告】,今年1—5月份,72%的門店生意出現下滑,保守預估,今年1—5月份有超過45%的門店虧損,5月份這個數據更進一步提升至54%。
市場一冷一熱之下,也出現了藥店「關店潮」。中康藥店通系統數據顯示,全國關閉藥店數量從2024年第一季度的6778家增加至第二季度的8792家。這一點從半年報也可窺見端倪:不少上市連鎖藥店正在一邊開店,一邊關店。
線上醫藥零售「吃香」
另一個現象是,線上醫藥零售平台上半年業績表現不錯。京東健康半年報顯示,2024年上半年經調整凈利潤達26.4億元,同比增長8.5%,凈利潤率9.3%,創下上市以來半年度利潤新高。平安好醫生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調整後凈利潤為近9000萬元,這也是其自上市以來首次實作盈利。叮當健康半年報顯示,2024年上半年經調整後凈虧損同比收窄12.7%。
此外,多家連鎖藥店的新零售業務板塊業績增長勢頭強勁。今年上半年,益豐藥房互聯網業務實作銷售收入10.96億元(含稅),同比增長20.18%;大參林新零售業務(O2O+B2C)銷售同比增長46.54%。
這背後的一大原因是,支持線上醫保以及比價系統上線等政策因素的推動。繼去年10月上海開啟試點後,今年以來,北京、廣州、深圳均已支持醫保線上購藥,國內多個城市也在積極推進中。此外,今年以來,國家醫保局牽頭開展藥價治理行動,多地先後密集上線醫保藥品比價系統,助推藥價回歸合理範圍。
此外,2023年2月,國家醫保局釋出檔積極支持定點零售藥店開通門診統籌服務,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3年底,已有超20省市將定點零售藥店納入門診統籌範圍。門診統籌政策的實施,使得一部份購藥需求從藥店回流到基層醫療機構,特別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藥店+」正成藥品零售新業態
可以看出,藥店行業已告別高增長時期,邁入「微利時代」,不得不迎來一場「大洗牌」。萬聯證券投資顧問屈放告訴記者,近年來連鎖醫藥企業數量激增,市場逐漸進入飽和。但是,內卷也會促進產業整合升級,行業競爭必然會從低質素的「價格戰」轉向產品與服務的比拼。
政策與市場的雙重影響之下,不想被淘汰的藥店,如何才能更好地活下去?
「藥店行業中期內必然面臨較為強烈的洗牌潮,對於企業而言,提升利潤率、控制好現金流和資產負債率十分關鍵。往往行業洗牌期間,充足的現金流和較低的資產負債率是企業度過嚴冬期的核心指標。」屈放認為,「企業可以增加衍生業務,提升非同質化有利競爭。」
事實上,探索多元化經營,「藥店+」正成為藥品零售領域的新業態,不少連鎖藥店跨界已經做得風生水起。自2021年起,一心堂與體彩、福彩中心展開合作,在雲南、天津等8個省市逐步開設3804家「藥店+彩票」試點門店。同仁堂早前便跨界布局咖啡賽道,枸杞拿鐵、益母草玫瑰拿鐵等飲品在社交網絡走紅。
此外,新趨勢下,單體藥店比連鎖藥店要承受的壓力更大,隨著連鎖率不斷提高,中小藥店如何存活?「對於單體藥店而言,其進貨渠道、經營成本無疑要高於連鎖藥店,但單體藥店的個人化服務將成為競爭的主要突破口,包括康養結合、知識講座等,都有較強的營運空間。」屈放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