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當水果走起「純甜風」 網友:現在的水果怎麽越來越甜了?

2024-01-16推薦
影片載入中...

「嘎嘎甜!」「比蜜甜!」「不甜不要錢!」

現如今,甜是對水果的一致性評價,走進市場,只要問一句「這瓜保甜嗎」,攤主準會挺起胸膛,驕傲地給你切上一塊,用實力說話。一口咬下去,甜蜜的汁水浸潤整個口腔,回味甚至有點「齁」。這個規律不僅對今夏的「頂流」西瓜適用,草莓、藍莓、葡萄,乃至百香果,很多以前酸酸甜甜的水果都悄然擺脫了「酸」的標簽,搖身一變,走起了「純甜風」。是食客們太挑剔,還是水果也在「卷」?為什麽我們覺得水果越來越甜?這是錯覺嗎?

不是哦,這件事真的有數據支撐。

水果的甜度,取決於含糖量和糖酸比。

首先,水果中果糖、蔗糖、葡萄糖越多,味道會越甘甜。

2009年,一篇論文實測的7種無籽西瓜總糖含量最高為9.8%,最低則僅為6.9%,即使是西瓜心的總糖含量也僅有11.4%。

到了2017年,高糖品種「全美2K」的西瓜邊都有了11.6%的含糖量,對,就是你以前不喜歡啃的白瓤,西瓜最中間的那一口,含糖量更是高達13.5%。

2021年的一篇論文對大熱西瓜品種,如8424、麒麟、早春紅玉等進行實測,測出平均含糖量均超過了9%。

有專家表示,現如今,幾乎所有栽培品種都比野生品種甜,李子等水果的可溶性糖含量可以說是翻倍增長。

含糖量上去了還不夠,含酸量也要打下去,陽光玫瑰葡萄就是透過高糖低酸改良風味的典型代表。

從前的葡萄界「頂流」巨峰、玫瑰香等葡萄的含酸量從0.5%—1%不等,而陽光玫瑰葡萄卻能將含酸量極限壓縮到0.12%,能不甜到你的心裏嗎?

水果這一系列奇妙的變化從何而來?其實,這裏凝結著科學家和果農的智慧與汗水。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的研究發現,原始野生蘋果的檸檬酸含量是現代蘋果的60倍之多。而這正是因為控制有機酸和糖酸比的基因(Ma1)突變了。

這種突變,並不是一種偶然。

因為,現代農業的品種改良和精細化的栽培管理,都是向著「更甜」的目標而努力的。

對甜的喜好是刻在人類基因裏的密碼,一代又一代,人們篩選更甜的野生果子,播下它的種子,這是最原始的「品種改良」方式。

隨著科技的進步,科學家們透過雜交育種、基因編輯等更現代化的手段培育更甜的水果品種,而果農則更精細化地澆灌、施肥。

在一些地方,火龍果果農們甚至會在太陽落山後開啟補光燈,只為作物保證充足的日照時間。

一篇發表於2004年的論文提出,透過在樹葉上噴塗用蔗糖配制出的溶液,可以提高荔枝、芒果、龍眼和黃皮的甜度。

除此之外,為了讓更甜的水果出現在你的餐桌上,中間商們在流通環節上也下了大力氣。

剛剛采摘的新鮮果品在果園就會被分級,機器篩選出大果、中果、小果,近紅外光譜技術還能無失真測糖,個大味甜的水果在這一步就被挑選出來,輔以更好的冷鏈、更遠的運輸距離、更高的價格,輸送到大城市的水果集散地。

這意味著,我們不會再像從前那樣在統一收購的一批水果裏抽盲盒,甜不甜全靠眼光和運氣,而是用真金白銀為品質更好的水果投票。

這也反過來左右了果農的選擇,在水果撮堆賣的時代,果園產量越高,收益越大,果農自然會下大力氣提高產量,而現在,質素不高的果子賣不上價,這才有了果園的精細化管理。

一句話總結,水果的基因決定了甜度的天花板,而合理的水肥管理和細致的光、溫調控等,讓水果不斷向甜度的天花板靠攏,分級定價則保證了果子們的一身「才華」不會被浪費,而是顆粒歸倉。

如今,挑剔的食客們卻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要千篇一律的甜!「車厘子只剩甜味兒了」「吃西瓜和喝糖水有什麽區別」,就連杏子、李子和櫻桃都「沒有小時候的味道了」。

讓時鐘倒回上個世紀,盡管中國的水果產量在1993年就已經達到了世界第一,但人們吃的最多的還是蘋果和橘子,只有去醫院看望病人才舍得買上一點葡萄、西瓜。到了冬天,只能拿水果罐頭當「替身」。如今我們輕輕松松就能吃上細嫩多汁、清新濃郁的水果,還要仰仗果農們的辛勤勞作。

不過,最終消費者的口味會決定一切,食客們提出的要求終將被滿足。

這不,中國的育種專家就拿出了新的思路——不以「甜」為最終目標,讓西瓜有瓜味、葡萄有葡萄味、桃子有桃子味。

相較於其他國家高價西瓜會用甜度來標記,中國西瓜的育種瞄準了體形和穩定性,怎樣讓西瓜剛好能讓小家庭一頓吃完?怎樣確保人們不會買到不甜的西瓜?這才是科學家們一直努力的方向。

中國水果,會真真正正,甜到你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