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一個萬億級市場的最新解法

2024-05-31推薦

題圖|視覺中國

有報告稱,全球公有雲市場,預計在2026突破萬億級大關,相當於沙特阿拉伯 2023 全年的GDP 總值。

但也就是這樣一個龐大的市場,此前卻幾乎完全構建在降本增效和技術領先兩個模糊概念上。而對這兩大概念的量化,卻始終存在一定的爭議。

前者的問題在於,上雲的經濟賬並不好算,可能牽扯到業務流程精細到人時的換算;後者的問題在於,缺少明確的目標,對垂直場景和行業也不夠針對,因而顯得較為虛無。

歸根結底,此前的雲行業,在 PaaS、SaaS 層的產品力始終不夠強,致使雲端運算的概念退化成了單純的算力租用。

自 2022 年開始,以Basecamp、GitLab為代表的部份公司,開始權衡上雲、下雲的利弊。隨後,以降低用雲成本為目標的FinOps 理念,迅速引起業界註意。到了2024 年Q2,國內雲端運算市場幹脆掀起了「價格戰」的口號。

生成式 AI 確實是個好機會,但當前整個產業的利潤都積壓在硬件側,雲廠商想抓住這次機會也並不容易。

對此,亞馬遜雲科技的思路是,先搞定行業。

01 亞馬遜雲科技,開始進攻垂直行業了

在 5月29日剛剛開幕的亞馬遜雲科技中國峰會上,亞馬遜全球副總裁、亞馬遜雲科技大中華區總裁儲瑞松,表示2023 年底,亞馬遜雲科技組建了汽車、制造、生命科學、零售電商、媒體娛樂、遊戲、軟件、金融八個專門的行業團隊。

其目的是為了「更加貼近行業和客戶」。

應該說,這次調整後,主流雲廠商殊途同歸,走到了一起。

此前,亞馬遜雲科技的主要競爭策略主要包含兩條:一是放大產品技術優勢;二是借助規模效應與成本優勢,進而拿下市場。

在今天,這一事實已經出現變化,隨著基礎大模型產品陷入混戰,對雲廠商技術能力的衡量,某種程度上已經被重新定義了。此刻誰更能服務好客戶,誰就能拔得頭籌。

重心向行業轉移後,亞馬遜雲科技背後的產品體系也發生了大變化。

Amazon SageMaker、Amazon Bedrock 當下占據了極重要的位置。一年來,作為亞馬遜雲科技進攻AI領域客戶的重要底牌:Amazon SageMaker Jumpstart,功能是使企業可以獲取、微調、部署業內主要的預訓練大模型。而Amazon Bedrock,則承擔了大模型貨架的概念,以API介面的方式,允許客戶直接存取其已經上架的大模型,或者客戶自己開發的大模型。

這種產品設計,主要是考慮行業客戶的訴求。當下大模型市場不僅是混亂的,也是復雜的。 整體來看,當下沒有哪一個單獨的大模型,會成為「唯一解」。

從技術層面來講,當下各個模型擅長領域各有不同。比如根據Datalearner 公布的測試數據來看,Claude 3 Opus 在更偏重數學推理能力的評測基準GSM8K 得分高達95(GPT-4o得分90.5),但在偏重語意理解的測試集 MMLU 得分為 86.8,低於GPT-4o的88.7。

Gemini-pro 的分差更大,GSM8K 得分 86.5,但MMLU 得分僅為 79.13。

不會有一個基礎模型適用於所有的商業場景。 這是在預訓練階段,整體數據準備、權重設計等因素造成的綜合結果。

此外,當下大模型市場是存在分裂傾向的。開源模型、閉源模型之間的區隔在增加,端側模型、通用模型之間的差異更大。

因此,從Amazon SageMaker Jumpstart 到Amazon Bedrock,亞馬遜雲科技設計的這種一條龍式的服務能力非常關鍵,是進攻行業客戶的「核心武器」。

此外,在5月30日,亞馬遜雲科技產品部總經理陳曉建也宣布百川智能的Baichuan-2 7B基礎模型和來自零一萬物Yi-1.5 6B/9B/34B的基礎模型在中國區域正式上線Amazon SageMaker Jumpstart 。

這無疑是對國內雲市場釋放了持續加碼的訊號, 亞馬遜雲科技正在解決生成式 AI 雲服務的本土化問題和針對場景的生成式AI解決方案。 過去亞馬遜雲科技在中國拿下了最多的出海客戶,高達80%。國產大模型上線後,對本土業務的影響也近在眼前。

當然,如果僅停留在這個層面,其實並沒有擺脫雲端運算概念退化的問題。亞馬遜雲科技的「殺手鐧」,還是在Amazon Q 上,它既要回答企業對於「降本增效」的擔憂,也要回應企業對於「技術領先」的訴求。

02 Q,或將成為雲端運算的 「關鍵先生」

「降本增效」是個令所有 CTO 抓狂的話題。

在所有涉及統計的報表中,其真實性都極易受到質疑——不同的統計方法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而降本增效又尤其敏感,因其實際是將員工的個人工作行動抽象並量化了。

在嘗試用技術產品思維,解決降本增效問題的歷史中,大量的SaaS工具吃了虧。對於習慣了舊有工作模式的員工來說,新產品幾乎總是不好用的。此前知名的協作工具,如Tower、Teambition,都遇見過類似的情況,喜歡它們的和討厭它們的人,幾乎一樣多。

生成式 AI 在這一問題上的最大機會,是其既感知能力超越人類後,首次具備了強大的認知能力。 今天利用自然語言和AI互動的業務人員,實際上可以不再關心某個協作工具的使用邏輯、頁面互動邏輯,只需要自然詢問,然後得到答案。

這一理想中的結果,在今天被亞馬遜雲科技交付給Amazon Q Business 來實作。5月1日,亞馬遜雲科技官宣Amazon Q 正式上線,其分為兩個版本:Amazon Q Business和Amazon Q Developer。

官方介紹顯示,Amazon Q Business是一個由生成式AI驅動的助手,可以根據企業系統內的數據和資訊回答問題、提供摘要、生成內容並安全地執行任務。該工具旨在提升員工的創造力、數據驅動能力、效率、預備能力及生產力。

實際上可以將其理解為一個AI版的「數碼化業務架構師」,這個AI 既要理解業務背景、上下文訊息,也要理解組織架構,能分配好許可權。

在五年前,數碼化轉型如火如荼的時期,企業開始定義「數碼化業務架構師」這樣一個職位,但無奈招不到合適的候選人,因此這一職位大部份時間只存在於理論中,變成了個「歷史遺留問題」,沒成想,被今天的AI完美接任。

據亞馬遜雲科技透露,Amazon Q Business 可以連線40多種常用的業務工具,包括維基百科、內聯網絡、Atlassian、Gmail、Microsoft Exchange、Salesforce、Slack等,差不多是當下市面上支持資訊源最多的工具。

另外,Amazon Q Business可以和亞馬遜雲科技旗下多個雲產品組合聯動,比如Amazon Q Business + Amazon QuickSight。Amazon QuickSight是專為雲構建的統一BI服務,但Amazon Q Business可以給出具備匯報價值的數據結果,這與以往的BI工具截然不同。

至於Amazon Q Developer,則是服務於開發者和企業的研發流程。嚴格來說,這倒是一個很卷的賽道——過往雖然沒有領先幾個身位的統治級產品,但體量接近的研發效能工具卻不少,且大部份開發時間較久,和開發者就產品功能有多年的互動和反饋。

如果對比 2020 疫情前,領先企業的研發效能提升通常都在 50% 以上,很難想象,這裏還有什麽發揮空間。

但Amazon Q Developer完全不受影響。個中關鍵在於,生成式AI對於開發者工作的效率提升是顛覆性的,也是在2023年最早付諸實踐,並卻得巨大成果的。有業內人士分享,公司優秀的架構師,今天完全可以脫離程式碼編寫人員獨立工作——傳統的程式碼便攜工作完全交給 AI實作,效率提升不止一倍。

此外,Amazon Q Developer已經深度介入了研發效能的整個生命周期,從立項、功能定義到測試用例,都全部覆蓋了。

對於今天的研發團隊而言,這仍然是關鍵的。 去年為止,生成式AI對研發團隊的效能提升,更多依賴於某個架構師或者開發者的個人學習能力,但在今天有望沈澱為組織能力。

因此,對公有雲業務的最新解之一,不在於對組織、效能的概念做出一個多標新立異的闡述,而在於返璞歸真,重回業務的一線,實際關註業務細節。

無獨有偶,Amazon Q Developer所負責的這部份工作,此前也有專門的崗位設計,行業內一般稱其為「技術顧問」。與「數碼化業務架構師」不同的是,「技術顧問」並不少見,在互聯網行業崛起的十余年間裏,始終在發揮作用。

Amazon Q面世不到一年,直指兩大顧問角色,不得不說,也代表了生成式AI的未來發展趨勢之一。

03 公有雲:從發散到收斂

公有雲經歷了由少到多的階段——服務在IaaS、PaaS、SaaS 三個維度暴漲。

以亞馬遜雲科技為例,從2014到2019年,流動互聯網、AI與大數據、IoT等多個方向的解決方案在雲服務上爆發式湧現,服務數量超越上個五年數倍。

而生成式AI爆發後,搭載AI能力的雲基礎設施正變得越來越復雜。按過往經驗,底層基礎設施的復混成,勢必牽引 PaaS 層、SaaS 層的服務也變得復雜。但自然語言替代 Web UI 成為主流互動方式,或許有望改變這一趨勢。

這給 Amazon Q 增加了些許裏程碑意義。

後續兩個指標,或許將證明這次產品叠代的長期意義,一個是IaaS層長期的價格變動走勢,一個是小微企業的平均團隊規模是否正在縮小。

無論如何,今天的 Amazon Q 值得各家雲端運算企業學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