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廣西氣象科技加持,讓禿山披綠生「金」

2024-06-22推薦

「以前這裏光禿禿的,現在山頭綠了,空氣好了,猴子都下山‘偷’花生了。」6月4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平果市果化鎮布堯村龍何屯村民何廣靈欣喜地對記者說,猴子在當地消失了幾十年,這兩年鄉村生態建設越來越好,猴子又回來了。

六月的一場晨雨過後,山上林木蒼翠,空氣清新怡人。龍何屯山腳下是喀斯特生態系科研人員開辟的火龍果和赤蒼藤套種、黃花梨種植等各類試驗田。環顧四周,曾經土地貧瘠、植被稀疏的村子,依靠科學種田,蔬果滿地。這也是中國西南地區石漠化治理成效的一個縮影。

治理一方石山,換來一座「金山」。近年來,廣西大力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緊抓生態經濟、綠色產業發展,當地自然資源、林業、農業農村、氣象等部門在生態修復治理的同時,兼顧民生發展,探索出多種治山興林與富民增收雙贏的路子。

生態氣象監測評估 為石漠化治理開「良方」

廣西石漠化土地面積居全國第三位,被稱作「地球之癌」的石漠化是嚴重的生態問題,也是重要的民生問題。

百色市平果市地處滇桂黔石漠化區,石漠化面積約6.3萬公頃,龍何屯及周邊的山曾是桂西南石漠化程度最嚴重的區域之一。

廣西的山是勇敢者的試驗田。「果化基地治理以前,水土漏失嚴重,易澇易旱,農作物單一,生態環境脆弱。」中國地質調查局巖溶地質研究所研究實習員陳雅祺說。

哪裏適合封禁保護,哪裏適宜人工治理,要采取哪些科學合理的措施?這都需要透過調研評估精準把脈石漠化「病癥」,最終開出生態保護修復的「良方」。2001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巖溶地質研究所在當地建設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科研人員紮根於此,開展巖溶石漠化治理與生態修復研究。2007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氣象局組織科研人員深入巖溶地區開展石漠化生態系監測,共同為南方巖溶區生態文明建設探路。

二十多年間,荒山披上了綠裝,在平果市氣象局的墻上,一組龍何屯龍悶埡口、龍情窪地的對比圖展示了當地石漠化治理後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變化時刻激勵著氣象科研人員「攻克險途的路難走,但每一步都不白走」。

「我們最初是建立石漠化遙感解譯模型,目前正在構建針對不同類別巖溶生態系‘大氣-巖溶-植被-水’多個物件、多要素、多梯度、天地空一體化的巖溶氣象生態野外科學試驗體系。」廣西壯族自治區氣象科學研究所正高級工程師、中國氣象局首席專家莫偉華堅定地說,「石漠化治理,是國家生態文明重大戰略舉措,也是氣象科研人員必須深化研究的課題。」

多年來,廣西氣象部門圍繞植被生態質素監測、石漠化等級監測評估、氣象災害影響評估、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等內容,積極開展模型研發、產品策劃和套用服務工作,開發完成了生態氣象與衛星遙感綜合套用平台,探索出了生態氣象服務地方生態文明建設「三級推廣,品牌套用」的廣西模式。

因地制宜種植 從石縫裏找生機

「山大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只見石頭不見土,玉米長在石窩窩,春種一大片,秋收一小籮。」一首民謠道出了巖溶區百姓在「石頭縫裏討生活」的困境。

何廣靈說,他從2005年開始種植火龍果,效益最好的時候賣過10塊錢一斤,如今他還是堅持種植,既保護了土地又增加了收入。

在治理石漠化的同時,平果市向石頭山「金塊」,從2001年開始,以果化鎮龍何屯為中心開展石漠化生態修復技術研發和產業示範。經過20余年的系統研究和實踐,果化示範區形成了以火龍果種植為主的特色生態產業,建立了以表層巖溶水開發為龍頭的立體生態農業模式。如今這裏滿山火龍果、赤蒼藤等經濟作物,「綠」了山頭,富了手頭。

森林植被面積持續增加,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廣西各地透過防治結合、系統治理,讓裸露的山地披上了「綠衣」。

「我們以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核心,結合當地氣候特點,種植了竹子、黃花梨等特色林木,既能固土保水,又能增加經濟效益。同時,采取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種草等措施,增加植被覆蓋率。」平果市林業局技術推廣站副站長陸伸漢說。

中國地質調查局巖溶地質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塗純還提到:「每次強降雨天氣,我們會提前收到氣象服務資訊,及時檢視窪地排水系統,以防出現內澇。我們與氣象部門也會透過數據共享,開展氣象災害災損定量評估和生態系固碳增匯研究。」

近年來,平果市委、市政府不斷強化與中國地質調查局巖溶地質研究所、廣西氣象科學研究所等部門合作,推動一批科研專案在平果落地實施,並加大對氣象工作的投入力度,為平果市氣象高質素發展提供堅強保障。平果市委常委、副市長黃訓才表示,未來將繼續聚焦生態文明建設,把石漠化治理這道難題當作城市綠色發展的必答題。

平果市氣象局高級工程師林金紅向記者介紹,每年3月至5月,氣象部門還會開展生態修復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為礦山和石漠化生態修復和緩解旱情破解難題。

(2001年、2021年平果市果化鎮布堯村龍何屯龍悶埡口景象對比圖 中國地質調查局巖溶地質研究所供圖)

強化頂層設計 高標準打造科研創新平台

氣象科技如何服務石漠化治理?廣西氣象部門以「黨政領導、氣象融入、部門協作」的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機制給出了答案。

石漠化綜合生態修復工程被列入了【氣象高質素發展綱要(2022—203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素發展的意見】【全國重要生態系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等一系列檔。

廣西壯族自治區氣象局瞄準巖溶生態脆弱區生態保護修復、應對氣候變遷、鄉村振興和「雙碳」國家戰略需求以及巖溶生態學發展前沿,打造「一室三基地」,即百色人工影響天氣開放實驗室和平果氣象科研套用示範基地、岑王老山雲貴高原東南邊緣地形氣象綜合觀測基地、靖西人工影響天氣野外科學試驗基地。今年,自治區氣象局積極組建廣西百色巖溶生態氣象野外科學試驗基地,由百色主基地和5個試驗區構成,打造廣西氣象部門跨學科、跨行業、跨區域的協同創新平台和巖溶生態氣象服務業務體系。

承載著職責使命和百姓期許,廣西氣象部門將大力推進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以科技創新服務國家生態戰略,為生態保護和修復及石漠化治理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與保障力量,擦亮廣西山清水秀生態美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