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為何諸葛瞻被鄧艾迅速殲滅?

2022-06-13推薦

評論區有個觀點我是認同的,自鄧艾奇襲陰平道、江油投降之後,即便是把赤壁之戰吳蜀兩家的武廟班底都拉過來,靠著成都僅存的軍隊,撐死也就是個四六開。

成都單靠自己的能力是不可能消滅鄧艾的,而姜維的對面又是鐘會的十五萬大軍,也是指望不上的。唯一有指望的是南中霍弋率領的一萬蜀國守軍。

有興趣的可以看李萬生教授2019年在【清華大學學報】上發表的一篇論文【論所謂「人民不願作戰」——蜀漢亡國原因探究之二】,李萬生說諸葛瞻的部隊應該比鄧艾略多,介於兩萬~三萬之間,但是質素上差距巨大。況且諸葛瞻不善軍教,又是臨時接手的這支軍隊,對軍隊情況完全不了解。而 李萬生教授對諸葛瞻野戰的原因是說 ,他認為以諸葛瞻手上的兵力數量和質素,不管野戰還是守城都不夠(不管守綿竹還是守成都,都不夠,所以無法像劉璋一樣死守成都)。我概括一下就是諸葛瞻只不過是以一種為國捐軀為出發點而領兵出戰的。

————————————————————————————————————————

諸葛瞻絕非廢物,雖是初次出征,可他的表現打個70分沒問題,只不過新手村的優秀畢業生,一出門就撞上了90分,武廟大佬鄧艾。

我以前讀本科的時候,旅遊去過四川,特地跑去了涪城區、江油和綿竹。想看看三國中蜀國最後一絲希望是如何斷送的。

然後我發現了一個問題。

首先根據裴松之註釋的【士民簿】,蜀國只有軍隊10萬2千人,其中2萬人在漢中打了水漂,永安羅憲駐紮2千,南中霍弋駐紮1萬,姜維在沓中屯田約有兵力5萬,再除掉其它地區雜七雜八的守軍,姑且可以認為此時的成都,充其量兵力不會超過2萬人。此外鐘會進入漢中之時,成都曾經派出兩支援軍支援陽平關,這兩支援軍也和姜維一起退守劍閣,沒有返回成都。

所以成都此時能動用的兵力約摸在萬人上下。劉禪將成都僅存的家底全給了諸葛瞻。

而鄧艾帶的軍隊,根據晉書的說法,叫「步乘不滿兩萬」,而且都是野戰精銳,和成都守軍不是一個層次上的軍隊,這應該是沒有可以爭議的點吧。

也就說總兵力和質素上,鄧艾是略有優勢的,諸葛瞻此次出征,本就總體上處於以寡擊眾的局面。

其次諸葛瞻在這場戰鬥中,暴露出來的最大問題就是他過於謹慎了——他沒辦法不謹慎,一是他手上的軍隊是蜀國最後的希望,一旦戰敗蜀國必亡;二是敵我軍力對比,蜀國明顯處於劣勢,一不留神就可能徹底翻車;三則可能是遺傳,畢竟他爹就這個性格。

諸葛瞻帶兵抵達涪城後,沒有再次前進,哪怕是黃崇再三請求,他都止步不前。本問題下很多答案都說這是諸葛瞻對黃崇本人的不信任~

但我認為諸葛瞻按兵不動的主要原因,應該是距離:諸葛瞻所在的涪城距離江油關(今平武縣南壩鎮)足足有近三百裏之距。

孫子說的很明白:百裏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古代我方軍隊奔襲百裏作戰,我方三軍將領就有都被擒獲的風險。)

而諸葛瞻要馳援的距離是將近三百裏。倘若在馳援過程中,鄧艾已經攻克江油進入成都平原,那諸葛瞻就是要在急行軍人困馬乏的情況下和兵力更強的對手進行野戰,基本上是必輸無疑。

而黃崇的建議本質上是賭己方能比鄧艾更快馳援隘口,扼守住險要,把鄧艾阻擋在成都平原之外。

但是諸葛瞻敢賭嗎?他不敢,他手握的整個國家最後的希望,當前往支援的前鋒軍隊被鄧艾輕松擊敗後,諸葛瞻采取了更為謹慎的措施——不但不向前,反而往後退。

在前鋒被擊敗後,諸葛瞻放棄了無險可守的涪城,讓出了四百裏平原,退而扼守險關綿竹。

這是很可以理解的,前鋒被擊敗,諸葛瞻手上本來就薄弱的兵力更加捉襟見肘,而所在的涪城又無險可守,從這一角度來看,退而尋找一個險要更為保險。

但是涪城堪稱川中經濟重鎮,退守綿竹,就等於放棄了蜀中近四百裏平原,不但打擊軍心,更給予了鄧艾急需的補給和立足之地(此前江油關的投降應該也給鄧艾提供了一些急需的糧草),這是諸葛瞻軍事行動中第一個也是最無奈的一個錯誤。

此後諸葛瞻占據綿竹險關,以鄧艾手上有的不到兩萬兵力,原本絕無可能攻下綿竹。但是諸葛瞻此時犯了第二個錯誤也是最大的錯誤,當鄧艾進軍綿竹時,他沒有選擇據城堅守,而是選擇出城作戰(野戰)。

我一直很疑惑,諸葛瞻為什麽會有前後如此矛盾的行為?要野戰那就在涪城早點打,要堅守就死守綿竹不要出去。結果他為什麽到了綿竹反而出去野戰?

這個問題困惑了我很久,直到一次我翻裴註,偶然間,心血來潮,我算了算蜀國亡國時的四十萬斛足夠蜀國的軍隊吃多久。

按照鄧艾三千萬斛夠十萬大軍吃五年的標準,四十萬斛大概夠蜀國現存所有的軍隊吃不到一個月。(「可積三千萬斛於淮上,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謝謝評論區的提醒,錯誤已更正,另評論區所說有道理,此時南中駐軍可能不消耗成都糧儲)

明白了~疑惑終於解開了。

整個國家只剩下不到一個月的存糧,沒有給諸葛瞻打持久戰的機會。

鄧艾確實是輕兵突襲 ,後勤壓力大。但占據了近四百裏平原之後的鄧艾,完全可以從蜀地強征糧草,畢竟蜀地百姓是死活和他無關。(諸葛瞻多半是沒來得及堅壁清野的)

也就是說,糧草的壓力反而是本土作戰的一方更大。

再不出城決戰,全體蜀軍就只能在險關裏活活餓死了。

在此情景下 ,諸葛瞻只能選擇他一開始就極力想避免的情況——與鄧艾的軍隊野戰。

司馬師篡與鄧艾的兒子鄧忠親自率領鄧艾麾下的野戰精銳進攻諸葛瞻的部隊。

諸葛瞻率領的蜀國軍隊在國家存亡的最後關頭,做出了最英勇的奮戰。

成都的守軍,姑且可以認為是國家的二線部隊,但他們的頑強以至於讓鄧忠去找鄧艾訴苦:蜀國軍隊實在是打不動(賊未可勝)

聽到自己兒子訴苦之後的鄧艾大怒:「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並要將師篡和自己親兒子斬首示眾。

為了保住自己的人頭,師篡和鄧忠立刻回頭帶著軍隊重新進攻諸葛瞻。進攻方是為了自己的項上人頭,防守方是為了國家的存亡。

戰爭的結局,史書只上留下了十個字:「忠、纂馳還更戰,大破,斬瞻」 這一記載。

雖然只有短短10個字,但我堅信,諸葛瞻率領著他的軍隊,為了捍衛自己的國家 做了最後的努力。

他確實犯了錯,但他已經盡力了。

————————————————————————————————————————

真的好氣,這幾天正在忙著寫碩士論文的我,連續一個禮拜熬夜到淩晨四五點,本來就火大暴躁,結果被評論區某個人直接炸的頭皮嗡嗡的。

來曬一下這位歷史發明家,腦補大仙的評論:

鄧艾走了好幾個月???魏滅蜀從九月份開始,11月份蜀國陷落,蜀國滅亡一共才三個多月,此外按照陳壽的記載「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裏」也就是十月份鄧艾才出發,鄧艾撐死走了個把月,怎麽腦補出來好幾個月的

對!明朝傅友德五月己卯從陜西文州出發,和鄧艾一樣走陰平,六月份攻克漢州直逼成都,一定是去旅遊不是去打仗的。

對對,您腦補的對,雖然你是一拍腦門瞎猜,但是您這麽聰明,明史和三國誌的記載一定都是錯誤的。雖然陳壽說:鄧艾「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但是大仙兒說陰平沒有路運後勤糧草,所以這個一定是記載有誤

霍峻直呼內行,原來和我打的是張魯的軍隊,雖然陳壽記載:「後璋將扶禁、向存等帥萬余人由閬水上,攻圍攻峻,且一年,不能下。峻城中兵才數百人,伺其怠隙,選精銳出擊,大破之,即斬存首。」 明明白白寫了進攻方是劉璋,但這一定是陳壽記載有錯,大仙兒的腦補是不會錯的。

好家夥!羅憲震驚,閻宇留給我的兩千人怎麽就變八百了?原來我這麽猛呢!後面我頂不住了找魏國胡烈求援也一定是陳壽記載錯誤。

諸葛瞻震驚!我一個平尚書事稀裏糊塗就變錄尚書省了,還變成了丞相,原來我這麽厲害呢?雖然陳壽的記載我是平尚書事,但是這一定又是陳壽記載的錯誤。

這位大仙在本評論區的評論真是重新整理了我對知乎三國史板塊的下限認知,大仙的評論歷奇本上只要涉及到史實的部份全是錯的,而自己腦補的內容一定是歷史事實,與史書記載不符一定是史書錯了。畢竟史書都是帝王喉舌,怎麽比得上大仙這種獨立思考(玄學腦補),我大仙兒不可能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