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畢業就出海,年薪100萬,中國程式設計師在Google

2024-10-01推薦

中國程式設計師出海,早已不是新鮮事。

今年是小晨(化名)進入 Google 工作的第四年,任職 Ads & Commerce 的技術支持( Level 4 )。與很多在國內打拼多年轉戰海外的程式設計師不同,他一畢業就瞄準了海外,985 畢業先去了亞馬遜,2021 年 Google 擴招,歷經四輪面試,順利進入 Google 。

他常說,能進 Google 只是運氣好。但面對 Google 「不緊不慢」的工作節奏,他又會笑嘻嘻地說,「壓力不大,專案還是蠻簡單的」。

8 點起床,檢視郵箱和備忘錄,非必要不去公司,10 點準時坐在電腦面前敲程式碼,每周大約工作 40h ,有大把的時間陪家人,以及享受陽光。

「L4 這個職級,一年也就只會接觸 3-5 個專案,做完了,就可以向公司申請休假,休假期間一般不會輕易找你,除非是專案出現了重要問題,我還沒有遇到過。」

在 Google 的薪職體系中,L3 基本上是絕大多數應屆畢業生能拿到的職級起點,大概一年 18 萬美金,換算成人民幣,意味著一畢業就年入百萬,在北美大廠圈裏算是一個比較正常的薪資待遇。

而在薪資結構中又分為 Base + Stock + Bonus (即:基本薪金 + 股票 + 獎金) ,其中 Stock 才是重頭戲,隨著職級的晉升,Stock 持有率會翻倍上升,例如 L4 的持股幾乎是 L3 的兩倍,L5、L8 更被喻為人生的 「分水嶺」。

圖源:Levels.fyi

高薪水、高福利、假期多,還體面,組成了很多對於「程式設計師出海」的第一印象,也多次在國內的程式設計師圈子裏被熱議。但在采訪中,小晨也提到了這幾年程式設計師出國勞務的一些變化:大廠邊裁邊招、職級晉升路徑、大環境內卷……

如何進入 Google ?
出海大廠的三個必要條件

聊到當年 Google 的面試經歷,小晨記憶猶新。

「我是 2021 年參加面試的,正趕上谷歌擴招,由於是疫情期間,幾乎所有的北美大廠都取消了線下面試,采用線上面試的形式,方便是方便了一些,但難度也很大。」

據他描述,Google 無論是編程考還是演算法考,面試官都只會發給面試人一個雙方可編輯的線上編輯器,沒有影片,只是電話溝通。

1 個小時的面試時間,5 分鐘自我介紹,10 分鐘和面試官溝通思路,40 分鐘編寫程式碼,5 分鐘提問,時間非常緊湊。

一方面,面試官可以清楚地看到面試人編寫程式碼時的習慣,並且還是在脫離 IDE 環境的基礎編輯器上,沒有任何輔助,一雙看不見的眼睛還時刻關註著面試人;另一方面,由於寫出來的程式碼並沒有時間進入運測環節,所以面試人需要用最簡明的語言,向面試官介紹設計思路,並闡述最佳化方向。

這對於已經習慣了整合式開發環境的程式設計師來說,絕對是一個不小的困難。「就拿我當年面試涉及的演算法來說,有哈希表、圖最短路演算法、動態規劃、樹,以及深度優先,45 分鐘的答題時間真的很難拿出最優的解法,所以一定要留時間跟面試官進行溝通,讓他了解你的思路。」

像這樣的面試,小晨經歷了 4 輪,不一定每次都能發揮得很好,但面試官們均不會將上一輪的印象或結果,帶到下一輪,並且在答題的過程中,全程不會打擾面試人。

「編程、演算法還只是第一步,也是 Google 程式設計師的門檻,順利透過後的組面也很重要。」 小晨介紹,在 Google 的面試中,還有一個「組匹配」環節,意思就是: 決定初錄者進入哪個組工作的面試

一般來說,組面 30 分鐘,先和 TL( Tech Lead )簡單了解組裏的專案和技術棧,同時也需要簡單介紹一下自己,聊完了,如果雙方匹配度不是很高的話,面試人可以跟招聘專員反饋,拜托幫忙尋找其他的組。

「通常來說,應屆畢業生選擇的第一個組,大概率決定了未來 1-2 年的工作方向,這個非常重要,雖然組長們都是技術大佬,都可以學到東西,但還是要盡可能對自己負責,因為進組之後的評估,並不完全只針對技術,還有你對於專案的積極性,對於技術的熱情。」 小晨補充。

沒有熱情,是不可能在技術上深耕創新的。在 Google 這樣的公司,只要是面試人能順利進組,那就意味著在技術上是非常過硬的,如何在已成熟的技術上創造價值,並被升職委員會看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小晨說,對於北美的這一些科技大廠,想要入職,這三點很重要: 名校背景、專業技術、英語要好 。如果非要排序的話,小晨認為「英語」可以排在第一優先級,專業技術次之。

「程式設計師,算是一個國際化的職業,因為電腦語言是相通的嘛,並沒有母不母語這一說,埋頭搞技術的時候,多提升一下自己的英文水平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在大廠做匯報的時候,匯報物件都是懂技術的,甚至是行業大佬,你不單單要匯報一些結果層,更需要詳細闡述專案的執行邏輯。」

Google 晉升也有 BUG ?
科技大廠的升級經

程式設計師圈子裏曾流傳過一種說法:基層員工拼命搞,技術大佬做指導。小晨卻不這麽認為。

他表示,在 Google ,只要是軟件工程師就需要寫程式碼(或維護程式碼),職位越高,程式碼量不要求「多」,而是需要帶團隊、做創新,人人如此;其次,「好」程式碼並不那麽容易被量化,是穩定執行的時長,還是綜合帶來的收益,抑或技術空白區,評判維度實在太廣泛了。

所以,在 Google、Facebook 這樣的大廠內部設立有「Promotion Committee」(即:晉升委員會),負責從多維度去評估一個程式設計師是否值得晉升,或者能否勝任目前的工作。評估維度如下:

  • Impact(影響力) :你需要完成一些重要的,且超出你當前職級的工作。重點不是你做了哪些工作,而是你做的這些工作為什麽重要,意義是什麽。

  • Scope(工作職責範圍) :你所解決的問題的復雜程度。

  • Leadership(領導力) :包括領導團隊發展,與上下級保持適當、及時的溝通,引導跨職能部門的協作,解決沖突,指導初級組員等許多方面。

  • 但是,Promotion Committee 的成員大多卻由別的部門人員組成,也就是說 真正決定一個員工是否能晉升的人,極大可能並不與這個員工同組

    「這也導致,一個谷歌員工想要晉升,就必須在晉升委員會面前拿出可量化的數據,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圖源:小晨 晴天的窗外風景

    剛才也說了,程式碼的質素其實並不容易被量化,所以看似「透明」的晉升機制實際上也存在一些 BUG 。

    就拿小晨在廣告買方的技術支持為例,底層邏輯永遠是:投入的錢越多,得到的量越大,即「投放數據視覺化」。如果要最佳化演算法、設計,最終就會得到一個最佳化前後的對比值,例如:以前 ROI 為 1 ,現在 ROI 為 1.5 (當然,實際數據並不是這樣),這還是可以透過演算法得到的。

    但一些並不靠近行銷側的數據,比如一段程式碼的執行質素,就不可能用「以前能穩定跑 1 年,最佳化後能跑 1.5 年」這樣的數據進行描述了。再說了,「穩定執行 1 年」這個基礎參考值本就不可量化,這也就是如今有很多 Google 員工吐槽晉升難的原因。

    「谷歌的每一次晉升,都是非常難的,除了從 L3 到 L4 ,只需要做好手裏的專案就可以了。像我這兩年看到的所有晉升,基本上都用不著委員會評估,成果全公司都看得到,也是大家 100% 認可的人。」

    在 Google 這個大環境,一邊在裁員,一邊在擴招,一邊又在「卡」晉升,很難不讓一些員工生懷異測,但小晨卻是這樣理解的:Google 內部完善的生產套件或 SOP ,造就了公司內部頻繁但順利的換組生態,一個組員可以不用花很多精力,就可以從一個組過渡到另一個組,接觸到新的技術棧、新的技術大佬,並且保證生產效率,這一點是很多公司都無法實作的。

    「雖然現在晉升很難,但上升通道並非關閉,我是屬於比較佛系的那一類人,該晉升的時候,自然會晉升,幹程式設計師還是要耐得住寂寞。」 小晨如是說。

    回到主題,小晨提出了四個在科技大廠晉升的經驗:

  • 傾浸於技術, 技術永遠為王

  • 要學會量化自己的工作成效 ,別被 OKR 牽著鼻子走。

  • 要學會自我行銷 ,也要學會善待別人的程式碼。( 這一點非常重要 )

  • 沒做出顛覆之前, 先保持沈默

  • Google 卷不卷?
    中美大廠 「卷度」 淺析

    據【2023 年中國程式設計師幸福指數調研報告】顯示,中國互聯網公司周工作時長普遍超過 50 小時,一些大廠工作時長甚至接近 70 小時,比如某物周平均工時 67 小時,某多多周平均工時 65 小時......

    聊到此處,小晨著實嚇了一跳。他介紹,我們的「卷」對外不對內。谷歌擁有一套完整的生產套件,從 IDE 到運測,從前端到後維,旨在幫助員工簡化一些生產流程,將時間花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就像送出的程式碼組,是用我們生產的套件寫出來的,執行在我們生產的執行框架下,最後成為我們的產品,整條業務線是非常絲滑的。」

    小晨補充,就算是一個剛進入 Google 的實習生,最開始也不會直接參與到設計層,而是將時間投入到開發中,設計環節開發組長們早就做好了。

    完善的套件支持,已經確定好的架構設計,充足的創新時間,成為新人盡快融入 Google 、投入生產的先決條件。這樣的工作流程,也使得新員工並不處於老員工的業績對立面上,加之升職又有晉升委員會,自然也就不需要「卷」了。

    圖源:小晨 「挺好吃的,但頓頓不行」

    小晨說,谷歌只是浪費的時間更少,合理利用時間。

    無論是 Google 還是國內,如今的軟件開發環境已不像 20 世紀前後,單靠幾個大神操盤全域,開發套件帶來了產品範式,產品範式又搭建起企業競爭力,最終演變成行業標準,讓更多人參與到軟件開發中。

    按道理來說,如今的程式設計師應該是越來越輕松的,為什麽依舊這麽卷呢?

    小晨的一番話,或許直擊命門:「 服務於 30 億人的公司鼓勵壟斷,建立壁壘,建立競對;服務於 5 億人的公司努力打破壟斷,但營收能力不行,又何談創新。兩家公司面臨的挑戰本身就是天差地別的。」 並不特指某某公司,但事實就是如此。

    具備全球營收虹吸能力的公司,內部設計了嚴格的經銷規定,在各大區市場建立對競協定,這迫使一些體量沒有那麽大的小廠必須在相同定位的產品上卷「創新」,但實際上只是堆疊了一些並「不太好用」的功能,與大廠搶食,自然也就卷起來了。

    其次,一款軟件好不好用、賣不賣錢,最終還得看市場反應,但這裏面有一個論資排輩的經濟學邏輯,也就是: 大公司生產的一坨,可能依舊有人關註;但小公司生產的一坨,絕對沒人會去買單 。蝴蝶效應一圈之後,小廠程式設計師的處境只會越來越難。

    「無論是大廠,還是小廠,其實一個程式設計師都真正決定不了什麽,最終都是被市場反驅動的。」 小晨說,這幾年,谷歌的程式設計師也漸漸會關登出售側的一些動態了,全球都卷,我們又怎能只盯著程式碼。

    采訪到這裏,其實已經結束了。回看小晨的成長路徑,貌似優秀到給人一種本該如此的感覺,並且他還非常年輕,並沒有遇到過什麽「卡點」,直到看見他的一條朋友圈: 程式設計師,最缺的其實是時間

    卷,是全球化的,無論在哪個廠,年輕的程式設計師都很難參與到一些重點專案的開發中,往往將時間花在了瑣碎的工作上,內卷又大大縮短了程式設計師的職業壽命,轉眼到了歲數,就更沒有機會去參與那些足以改變未來的事 —— 從為「理想」代言,到為「生活」而卷。

    這或許是,所有如小晨一般的年輕程式設計師,普遍遇到的卡點。


    大家好,這裏是開源中國策劃的一檔程式設計師專訪欄目 —— 【卡在上一行程式碼】 ,試圖透過「輕采訪」的形式,走進廣大程式設計師朋友的生活、工作,以及心路歷程,探尋他們在逆境時的解決方案,順境時的意氣風發。

    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話「社區大於程式碼」,但聚焦到每一個程式設計師個體,我們更相信「 程式設計師大於程式碼 」這樣的普世準則。

    如果你也有什麽想聊的、想說的,歡迎聯系我的郵箱: [email protected] ,或者直接在下方留言,我在這裏等你~


    相關來源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908572


    分享 在看 O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