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這些古人的消暑「神器」暢銷海外!跟著古詩詞探尋古代消暑降溫妙招

2024-07-07推薦

央視網訊息: 7月6日22時20分,我們將迎來小暑節氣,中國大部份地區將由此進入潮濕悶熱的炎熱夏季。俗話說:「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東漢劉熙所著的漢語字源著作【釋名】中對「暑」字有形象化的解讀:「暑,煮也,熱如煮物也。」而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也將在小暑節氣內到來。

跟著古詩詞探尋古代消暑降溫「神器」

這種難耐的潮熱天氣,在古詩詞裏常有描述。唐代詩人白居易比喻說:「是時三伏天,天氣熱如湯」。唐代詩人韓愈形容說:「如坐深甑遭蒸炊」。南宋詩人陸遊也描述說:「坐覺蒸炊釜甑中」。甑,是古代蒸飯的一種瓦器,就像現代的蒸鍋,個中滋味不言而喻。

不過,應對高溫,古人自有妙招,接下來,就讓我們從古詩詞中尋找古人的消暑「神器」。

瓷枕:鞏人作瓷堅且青 故人贈我消炎蒸

「鞏人作瓷堅且青,故人贈我消炎蒸,持之入室涼風生,腦寒發冷泥丸驚。」

瓷枕是古人夏日的消暑神器,始燒於隋代,從唐至清各代均有燒造,在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國寶宋定窯白釉孩兒枕。河北省曲陽縣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瓷燒制技藝的發祥地,註漿、修坯、刻花、上釉、1300℃的高溫……幾十道程式下來,兩臂交叉俯臥於榻上,頭枕於左臂上,雙目炯炯有神,額頭開闊,神態安詳的「白釉孩兒枕」就制作完成了。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定瓷燒制技藝傳承人龐永輝介紹,瓷枕在夏季也具有消暑解熱的功能。孩兒枕為什麽說它復雜?第一是設計要非常合理,既要符合人體的結構學,枕面中間要凹一點,這樣人躺在上面,頭轉起來會非常自然、安穩;第二,一般的枕頭不超過三四寸,如果過低,氣血就很難到達頭部,容易引起頭部不適,如果過高,長時間枕在上面會發生酸痛的現象。器壁非常薄,再經過1300℃高溫燒成後,胎質堅硬。因為它過於薄,很快就能把我們頭部的熱量散發出去,導熱性非常快,這樣睡在上面就感覺非常清涼、舒適。

二之日鑿冰沖沖 三之日納於淩陰

「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淩陰」。【詩經豳風七月】中的這一句描述的是古人儲存冰塊的做法。冰塊是消暑神物,在制冰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如何把冬天的冰儲存下來,留到酷暑難耐的夏日使用呢?

陜西省寶雞市鳳翔區博物館工作人員雷豫介紹,周禮中記載了藏冰也是一個重要的活動,專門設定有官職淩人來掌管藏冰這一項活動,而在姚家港宮殿西側發現的這一處淩陰遺址就完整地再現了當時的藏冰設施。淩陰的建築設施非常低矮,它的屋頂上還覆蓋有厚厚的稻草和泥巴,這樣就可以更好地避免日光直射。

陜西寶雞鳳翔區城南,位於秦雍城遺址的這座土台之下就是淩陰遺址,春秋時期,供秦宮殿內享用的大型地下冰窖,容積190立方米,是中國歷史上衛生用冰的早期實物例證。如今,考古人員對這處遺址進行了保護性回填。

竹夫人:炎天長作伴 晝夜不能忘

「林下風流在,收歸枕簟傍。冰肌元本凈,玉骨自然涼。最是虛心好,由來正節剛。炎天長作伴,晝夜不能忘」。這首宋詩【竹夫人】說的是中國南方民間的傳統夏日消暑「神器」。聽到這個名字大家可能都知道了它和竹子相關,那它和避暑又有什麽樣的關系呢?

在浙江金華磐安縣,當地的竹編技藝非遺傳承人陳愛平一早來到山間竹林,尋找適合制作「竹夫人」的毛竹。「竹夫人」原名叫竹夾膝,長約1米,用打磨光滑的竹條編制成圓柱型。

浙江金華市磐安縣竹編技藝縣級非遺傳承人陳愛平介紹,「竹夫人」這個東西因為它這個孔洞都比較大,人抱著的時候它裏面的空氣流通比較順暢,所以就會把身體產生的熱量帶走,讓人產生一種涼爽的感覺,這也算是古人的一種智慧吧。

陳愛平說,「竹夫人」不進行任何化學處理,屬於低碳綠色的消暑用品,直到現在仍然在銷售使用。

浙江金華市磐安縣竹編技藝縣級非遺傳承人陳愛平表示,出口到南韓的比較多,一般下一個訂單在五千到一萬個,現在國內的銷量反而是多起來了,小暑過後的天氣熱起來了,這銷量也慢慢多起來了,今年一個夏天(國內)可能能賣1000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