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陰鷙、憂郁的審美沒市場了,電影審美風格趨於多元化,
吳京的猛、徐崢的囧、黃渤的慫、寶強的萌、沈騰的橫,各有各的魅力,各有各龐大的粉絲群體,制片認,市場認,觀眾認,投資人認,
而後殖民時代香港長出來的「憂郁」,
沒人認了。
其實,梁朝偉幾十年如一日的「憂郁」風,
在【色戒】易先生達到巔峰之後,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他在後面的一些作品裏面,比如【無名】,比如【尚氣】,也很憂郁,可是多少都有些吃老本兒,顯得嬌柔造作。
讓人們看到,離開大導演的調教,再老牌兒的影帝,也有黔驢技窮的時候。
此外,梁式憂郁風,在如今的大陸實在是沒有市場了,
十多億人忙著生活,忙著賺錢,忙的焦頭爛額,就是沒空去「憂郁」,
忙到身心俱疲,好不容易休息一會兒,大家都想輕輕松松的開開心心笑一笑,誰願意去看一張皮皴肉皺的苦瓜臉?
觀眾共情不了,也理解不了梁朝偉在21世紀的憂郁,
一個白天在香港,晚上就能飛到倫敦去餵鴿子的人,能有多憂郁?
一個片酬上億,身家百億的影星,動不動就去「憂郁」,那996打工人還活不活了?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老牌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