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燕都新趣|盛夏賞花何處尋

2024-07-12旅遊

盛夏賞花,似乎又回到一個「尋」字。春日繁花入眼,觸目皆是,只需一一從容撿拾;而到了炎炎夏日,眼中多見則是一片翠色。雖說夏木陰陰正可人,但愛花之人,卻又不免想在這滿眼綠意中尋得幾許花影。

夏天能看什麽花?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荷花與睡蓮。但荷花睡蓮,終究只是占了一池風光,若是想在漫步時近距離觀看,又有哪些夏花可賞呢?國家植物園科普館副館長的陳紅巖老師,給了我們答案。

紫薇木槿日日新

小暑節氣前後,北京的氣溫早已連續高走數日。但走入國家植物園北園,記者便被滿園的綠意拂去了一身熱氣。「走,我們先去紫薇園!」陳紅巖早已想好了今天的夏日賞花路線。

一提到夏日可賞的花,陳紅巖馬上想到了紫薇和木槿,也是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在詩文中,紫薇和木槿往往與秋日有關,「紫薇朱槿花殘,斜陽卻照闌幹」。實際上,紫薇、木槿都是夏天開花的植物,只是因為花期實在太長,能跨越整個夏季,一直延續到秋天,所以詩人才特別為它們的雕落感到惋惜。夏天,才是欣賞紫薇和木槿的最好時節。

步入紫薇園,記者便被那一朵朵點綴在枝葉間的木槿吸引住了。陳紅巖指引記者看向並排而立的兩樹木槿:一棵為淺紫紅色的單瓣木槿,另一棵為白中帶紅的重瓣木槿。花朵的高度正與人的視線相近,不需俯身或仰頭便可觀賞——單瓣輕盈,重瓣嬌柔,正是各具風姿。「木槿原產於中國,是傳統的園林花卉,本種下大約有9個變種,也有許多的園藝品種。」陳紅巖指引記者細細觀察,「你看這個木槿的花蕊,是不是很特別?下面是雄蕊,上面是雌蕊,它們裹合在一起了,這在植物學上叫‘合蕊柱’,它的蜜露通常在這個蕊柱的基部。傳粉昆蟲為了吃到花蜜,就會向深處爬去,身上便粘上花粉顆粒。之後昆蟲為了存取下一朵花,就把花粉顆粒蹭到柱頭上,完成傳粉。」

正當記者為植物的智慧所感嘆時,看到了盛放的木槿花邊上,有一朵木槿已經開敗了,微皺成一團。「我們說到木槿,總會想到朝開暮落,因為從古時候人們就發現,木槿花迎著朝陽而開,伴著落日雕謝。你看的這一朵,就是昨天開的花,昨天傍晚就已經雕落了。」陳紅巖解釋道。有一次,陳紅巖為了徹底弄明白木槿的開花時間,就摘了一枝樣本在家中等待,「我等啊等啊,一直到半夜兩三點的時候,它終於開放了。」陳紅巖回想起那個等待花開的夜晚,便忍不住笑意。古人言及木槿花落,總是將其與短暫易逝聯系。其實,木槿整體的花期遠比人們所見的時間要長,單朵花雖是朝開暮落,卻一朵接著一朵,足夠開過整個夏天。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日日而新的姿態呢?

除了紫薇園之外,國家植物園北園的宿根園也是夏日賞花的好去處。漫步宿根園,還能零星看到一些萱草與百合存留的花,但正當花期的,是不同種類的菊科植物和唇形科植物,以及耀眼的藍色桔梗。

走到拐角處,一叢藍紫色的桔梗正探出頭來。記者買過桔梗的切花,枝條曼妙,花型典雅,正適合配青花瓷瓶,沒承想實際植株足有半人之高。正當記者駐足觀看時,陳紅巖輕輕捏著一個鼓鼓的方形花苞,笑著說:「你聽過桔梗花開的聲音嗎?」見記者疑惑,陳紅巖分享了一個動人的瞬間。「你看,桔梗的花苞形狀特別,五個花瓣,只有上面三分之一是張開的,下面全都是合在一起的,它開放的時候會有一個彈力,把整朵花彈開。我曾經等待過它開花的時刻,真的特別有張力,會發出‘嗒’的一聲響。」

聽一朵花開的聲音,這句話已經被寫得太多,幾成一句俗語。但又有幾人,曾真正地在花邊等到那一聲清響呢?

壁上隱者待相逢

離開宿根園,我們便直奔櫻桃溝。沿著溪水向林深處走去,原本灼燙著皮膚的陽光,被高大的水杉擋去了,取而代之的,是紛紛揚揚落下的蟬鳴。夏蟬之聲,既響且遠,從半空中落下,似輕紗遮住每一位來客。而因了山內樹木的蔭蔽,陣陣蟬鳴也不再令人心躁,反而浸潤了水氣似的,給尋花之人帶來幾許清涼。

「喜歡植物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因為你知道,它總是在那裏等著你。」踩著不規則形狀的石階,陳紅巖要領著記者去尋找一位等待著她的「老朋友」——旋蒴苣苔,這是北京僅有的兩種野生苦苣苔科植物之一,生長在石壁上,夏季時會開出小巧玲瓏的藍色花朵。

此番探望,我們也正是想看看這石壁上的美人是否已經開花。「到了!哎呀,還沒開花呢!」順著陳紅巖的指引,能看到一側石壁上臥著一叢小小的植物,幾個頂部尖尖、肚子鼓鼓的圓形葉片,旋轉著簇擁在一起。若不是有人指點,可能就會被記者當做尋常野草放過。輕輕摸一下旋蒴苣苔的葉片,有些毛茸茸的質感。

「它之所以叫旋蒴苣苔,就是因為它的蒴果呈旋轉狀,又因為它的葉片形狀像牛的耳朵,所以還有個俗名叫牛耳草。」陳紅巖介紹道。相比起旋蒴苣苔,「牛耳草」這一名字人們就要熟悉得多。可惜,記者雖尋得牛耳草,卻未能得見其花開真容。陳紅巖向記者展示了她以前拍攝的旋蒴苣苔花朵照片,在葉片中心伸出一根嫩枝,頂端綴著幾朵藍色小花,猛一看過去,倒有點像是一只蝴蝶,比之繁復的園藝花卉,別有一番返璞歸真之美。「再等幾天,應該就能開啦!」

馬上就要開放的夏花,還有中華秋海棠。它是北京地區唯一的秋海棠科野生植物,生長在陰坡石壁或土坡上,也是在7月至8月開花,是櫻桃溝裏的夏日又一景。同為「北京土著」,中華秋海棠之美,也與旋蒴苣苔有幾分神似,花朵小巧呈粉白色,一大一小兩對花瓣成對綻開,而從特定角度看去,未開的細長花苞綴在已開放花朵的兩側,有點像是少女臉側的兩條麻花辮,正可謂一派天真自然。

在櫻桃溝裏,時間仿佛比山下慢了半拍。同樣的大葉鐵線蓮,在山下園裏的,已是粲然綻放,而當我們在櫻桃溝裏尋得它的同伴時,卻發現還是一叢綠色。「山裏的生態環境和山下不一樣,小西山最高的海拔能到600米左右,但山下大部份地區的海拔高度不超過100米,這樣的海拔差距會讓植物的生長周期也略有不同。」陳紅巖解釋道。一入山中,時間的流速似乎就變了,盛夏來得更晚了一些,但也為下一次的相遇,做好了準備。

走出櫻桃溝,熱氣與陽光便湧了上來。我們沿著「花境」散步,發現夏日可觀可賞之花,還真有不少。比如蛇鞭菊、火把蓮,一望而知便是來自異域的植物。「我們會發現,引進植物和中國傳統植物還挺不一樣的。比如淩霄花,中國本土的淩霄花就比較柔美輕盈,枝條垂下來很有古典美感,而來自美洲的厚萼淩霄相對來說,花萼和枝條就更硬一些。」陳紅巖說道,「中國古典審美,與中國本土花卉確實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正要離去時,道旁的一樹槐花,又吸引住了我們的目光。此時的槐樹,一冠翠色沈沈如墜,米粒兒大小的槐花順著枝條延展,正似一頂翠冠上裹進了細密針線,釘上了點點珍珠。「能被冠以‘國槐’之名,可見槐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陳紅巖說。槐或許是北京人最熟悉的一種樹了,而槐花之美,卻還需要我們在夏日裏發現,正如遇見一位許久未見的朋友,是一種久別重逢的喜悅,更是一種重新發現的驚奇。

【科普】

●木槿

錦葵科木槿屬落葉灌木,高可達4米,小枝密被黃色星狀絨毛。

木槿是中國傳統的園林花卉,在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也是文人墨客所鐘愛的題材,最早【詩經·鄭風】中有記載「有女同車,顏如舜華」詩句,「舜華」即木槿花,「舜」同「瞬」,有瞬間、短暫的意思。

●紫薇

千屈菜科紫薇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7米;葉互生或有時對生,紙質,橢圓形、闊矩圓形或倒卵形;花淡紅色或紫色、白色,常組成7厘米至20厘米的頂生圓錐花序。

植物誌記載,紫薇屬本屬約55種,分布於亞洲東部、東南部、南部的熱帶、副熱帶地區及大洋洲。中國有16種,引入栽培的有2種,共18種。目前用作園林觀賞的紫薇,多由紫薇本種培育而來,品種豐富多樣,在花色上從紫色到紅色頗為豐富。

●中華秋海棠

多年生草本植物,北京地區唯一的秋海棠科野生植物,分布範圍廣泛,北京、河北、陜西、貴州、福建等地均有分布。模式標本采於北京西山。在北京主要集中分布在平均海拔400米以下陰暗潮濕的巖石、石壁及山谷中。每到7月至8月開花,雌花授粉成功後,果實慢慢膨大,三個翅裝結構會愈加明顯。

●旋蒴苣苔

苦苣苔科旋蒴苣苔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廣泛分布於北京、河北、遼寧、陜西、四川、福建等多地。模式標本采自於北京附近,也是北京僅有的兩種苦苣苔科植物之一。葉片正面附著綠色長茸毛,背面附著棕色茸毛。小花數朵,呈聚傘狀排列,花冠淡紫或淡紫紅色。

旋蒴苣苔還是一種復蘇植物,能在極度幹旱的環境下以脫水休眠的方式度過嚴酷的幹旱時期,當水分回復到適合生長的條件時,便會慢慢復蘇,恢復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