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百年滄桑大安街,市井味的大安商店,老哈永遠的記憶

2023-12-05旅遊

百年中央大街旁,有一條街,深埋在老哈的記憶裏:大安街,有一個名字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大安商店」......

19世紀末,哈爾濱開始大規模修建鐵路,運送鐵路物資器材的馬車,在泥濘中開出一條土路,形成了中國大街。

而後在這條主幹道的四周,枝杈般生長出眾多的輔街。於是,大安街誕生了。

大安街最初叫大坑街,因為距松花江不遠,為古河道的沿江地段。

早年間,這裏地勢低窪,水灘遍地,長滿了齊腰高的蒿草,原始而荒涼。

大安街口北望中央大街

大安街原來位置是一片沼澤濕地,水退之後,露出了凹凸不平的大坑,填平大坑之後的道路便被人們稱之為大坑街。

也許有市民呼籲,認為名字不雅,於是,當局將街名改為大安街,時間大約是1925年。

有地方史磚家考證,俄語的大安與大坑,有一個字母不同,大坑乃大安之誤,是當年不懂俄文的民政部門把街名牌搞錯了。它與哥薩克街(現高誼街)、炮隊街(現通江街)、馬街(現東風街)同時形成、並命名的街道,長期以來將錯就錯,以至於人們誤認為這裏從前曾有個大坑,直到後來從「大坑街」改名為「大安街」。

大安街還有一個名稱,叫外國六道街。當時的城市小,街路少,外國人又熱衷於為街道起名,在中國大街兩側,有兩三個名稱的街道比比皆是。

大安街建成時是石頭鋪路,這些石頭規格不同,大小不一,遠不如中央大街麪包石規整與圓潤,但與中央大街相同的是,路基同樣采用了木樁打入地下的工藝,一勞永逸地解決了春季道路翻漿的問題。

在大安街原30號,有一家麪包房特別有名,由猶太人梅金兄弟開辦,是哈爾濱第一家機械制作烘烤麪包的廠家。

梅金兄弟麪包房生產的種類很多。有圓形、長方形的列巴,梭形面皮開裂的塞一克,還有列巴圈、夾餡麪包和各類甜餅等。最受歡迎的是直徑一尺多,重量2.5公斤的大列巴。這種大列巴是俄國人的傳統主食,外硬裏軟,切開來有濃濃的麥香酒香和木材的清香。

梅金兄弟在制作大列巴時,采用了俄式傳統的技術和工藝,用液體啤酒花酵母三次發酵,用硬雜木烘烤。出爐時,麪包的香味溢滿全街。

麪包房深受歡迎。每天早晨,梅金兄弟用四輪馬車,將剛出爐的麪包和點心送給華梅、米尼阿久爾等西餐廳和茶食店,這是他們預定的客戶。梅金兄弟還在大安街上開有麪包點心鋪,方便散客購買。清晨,麪包點心鋪門前就排起了長長的隊伍,一直能夠排到中央大街上。

建國後,這裏逐漸成為了哈爾濱知名的「副食品商店」,大安商店,也成為了哈爾濱人獨有的美食記憶。

過去的「別特羅夫毛皮商店」,就是現在的大安商廈。

大安商店建於20世紀30年代,原為別特羅夫毛皮商店,磚木結構,折衷主義建築風格,是哈爾濱市Ⅱ類保護建築,是中央大街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創始人巴維爾•勃格丹諾夫斯基

勃格丹諾夫斯基大樓

上世紀二十年代利弗希茨與家人在哈爾濱

在中央大街與大安商店齊名的商店很多,像北方商店、濱江商店等。但後來拆拆改改,唯獨他堅持的最久。

原來的東風百貨商店,位置就是現在的中央商城。

早期這一帶是幾個平房,從前賣毛皮珠寶藥材鐘表等 ,後來依次出現了中央大街儲蓄所和東風百貨商店。

大安商店附近的中央大街儲蓄所

時間一晃,就是百余年,勃格丹諾夫斯基大樓,已經成為大安商廈,成為很多哈爾濱人關於「吃」的難忘記憶。

據老哈爾濱人董明君回憶,上世紀70年代,當現在的中央大街96號還叫「大安商店」時,一進門就是醬醋、水果、糕點的混合香氣。

進門左手邊是賣肉的,右手邊是賣油鹽醬醋的,正面能看見花生曲奇果丹皮,滿屋子醋酸味油性味兒。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聞著就是味覺上的滿足。

高高的肉案視窗外,經常排起長長的隊,人們都在算計著,怎麽能買到不用肉票的板油(可以熬出大量葷油的部位)……記得每天商店開門時,一樓裏側台面上生肉散發著熱氣,櫃台後面是一個矮胖子女人,許多人排隊買到了肉,也有很多空手而歸。

1975年前後,「大安商店」外的大安街上,有塊歐式風格的賣菜區,常從早到晚排滿人。好不容易等來一車菜,排隊的人比車上西紅柿還多,一簸箕才幾分錢,但要在菜證上打個勾,一天也只能買這一次。於是,不斷有人作假,嘗試糊弄營業員,由此紛爭不斷。

「大安商店」時代,物質生活匱乏,但樂趣不少。那時候,南崗的「奮鬥副食」,道裏的「大白樓」、「一副食」、「三副食」,聽名就能勾出孩子們的哈喇子,但他們跟「大安商店」更親,因為是食雜店,「大安商店」裏還有裝在玻璃罐子裏的糖豆、堆在櫃台裏的動物曲奇、成箱成垛的南坎汽水、冬天才擺出來的凍梨凍柿子……孩子們來幫家裏打瓶散裝醋,能喝一路。

據有關部門工作人員回憶,上世紀90年代初,「大安商店」改制了。周圍老街坊還記得,「大安商店」樓上的居民遷走了,商店因此擴容;1995年掛牌改叫「大安商廈」,一樓主營食品,樓上有百貨,但還是副食品最受歡迎。近20年的時間,「大安」變成了商廈,在網絡上也成了美食地標。

但是從今以後,「大安」也許就是留在人們心底的符號——老街上曾有過飄香的「大安」。

從小,開運動會可以去買零食。那個時候的大安商廈還叫大安商店,父母那輩的人幾乎每天都會往大安商店去一趟,買點兒柴米油鹽副食品。

以前午飯可以去大安商店,來個煎餅果子,幾塊錢,就能吃到最好吃的味道。

後來又吃過很多樣兒的煎餅果子,中式、西式都是花樣百出,可卻再也找不出大安的味道。

周末,買點副食給家裏加個菜。

很舍不得你,都是記憶的味道,

有你的陪伴長大很溫暖。

行色匆匆的你,是否發現曾經的記憶在慢慢消失?

商海無情,我們只能慨嘆唏噓。

記得商店門口大安街一側有一個鞋匠,天天像看熱鬧一樣掃視著路過的每一位行人。在他並攏的雙腿上有一大塊墊布,鞋在上面縫來縫去。

他一邊幹活一邊吹口哨,一只腳踩在他掌鞋的鐵架上。天天吹的都是同一首歌【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

記得每次路過中央大街與大安街交口,一定會排隊吃幾串「小剛」電烤串。

後來,那吹口哨的鞋匠不見了,電烤串也搬家了,每次逛街走到那附近,也都要習慣性張望一下......

隨著老街區的改造,大安街備受關註。無論未來如何,大安街和大安商店都將永遠留在很多人的記憶中。

再見,大安商店,

再見俗氣的小市井味!

或許我們昨天不會珍惜,

而明天,卻刻骨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