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行走貴州:甲秀樓

2024-07-08旅遊

甲秀樓景區位於貴州省貴陽市新華路翠微巷 8 號,其主體建築甲秀樓矗立在南明河之上。從廣場牌坊起始由北至南,該景區可劃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份涵蓋石牌坊、涵碧亭和浮玉橋;第二部份便是主體建築甲秀樓;第三部份則是位於甲秀樓後方的翠微園。

甲秀樓始建於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 年),由當時的貴州巡撫江東之以及巡按應朝卿倡議修建。其修建的初衷是期望貴州能夠「科甲挺秀」,為年輕學子提供讀書之所,以改變貴州人才稀缺的狀況。「甲秀樓」這一名稱蘊含著「科甲挺秀」之意。

這座樓是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的閣樓,高度約 22.9 米,采用木質結構,有著畫甍翹檐、紅欞雕窗,白石巨柱支撐著飛檐,雕花石欄加以圍護,姿態挺拔秀美,置身其中,猶如身處煙窗水嶼的畫卷之中。登上樓遠眺,四周的景色清晰可見。這種獨特的構造在中國古建築史上堪稱獨一無二。樓內現留存有八塊清代遺留的碑刻,樓門前的長聯總計 174 個字。

浮玉橋作為景區最北側的景點,橋頭設有「城南遺跡」石木牌坊,橋上建有「涵碧亭」。浮玉橋宛如白龍臥於水波之上,全長 90 余米,連通著兩岸。

翠微園在古代被稱為南庵,是由拱南閣、翠微閣、齋房、龍門書院等構成的一組明清古代建築群,屬於明清風格的蘇州園林式庭院。明正德四年,王陽明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時曾有詩作記載當時的美景。

從古至今,甲秀樓經歷了六次大規模的修繕,歷經四百多年的風雨依舊屹立不倒。它不僅是貴陽歷史的見證者,也是貴陽文化發展行程中的重要標誌。1982 年,甲秀樓被列為貴州省首批文物保護單位;2006 年 5 月,與貴陽城東的文昌閣一同經國務院批準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 年,被評定為國家 AAA 級景區。

以下是一些有關甲秀樓的具體資訊:

- 歷史沿革:甲秀樓初建之時,浮玉橋有九孔,橋西側的沙洲名為芳杜洲,洲上花木繁茂,在月朗星稀之際,橋與沙洲相互映襯,美其名曰「九眼照沙洲」。天啟元年(1621 年)毀於火災,總督朱燮元予以重建,更名為來鳳閣,而後再度被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 年)巡撫田雯重新修建,依舊沿用舊名,並且有浮玉橋連線兩岸。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巡撫斐宗錫對其進行重修,題寫了樓額,並在浮玉橋上增建了涵碧亭。宣統元年(1909 年)毀於戰火,巡撫龐書鴻重新修繕。在十年動亂中,樓危亭毀。1981 年依照原式樣進行重修,在重修過程中,發現樓閣底層的石墻中嵌有詩碑,重修後有八塊詩碑重新鑲嵌於底層樓壁。樓額「甲秀樓」三字,乃是宣統年間謝石琴所書寫,後來在十年動亂中散失,尋回刻有「秀」「樓」二字的兩塊,依據過去的照片,配寫「甲」字,按照原式樣懸掛在樓頂層外面。

- 重要景點:

- 浮玉橋:橋長 90 余米,由貴州特產的白棉石建成,從遠處眺望猶如一條玉帶飄浮於水面。橋上的涵碧亭原本是古人乘涼休憩的地方,因橋下有深潭「涵碧潭」而得名。亭子的四柱上刻有兩幅對聯,分別是「水從碧玉環中出,人在青蓮瓣裏行」「銀漢浮空星過水,玉虹拖雨雁橫秋」。

- 甲秀樓:樓的白石巨柱上刻有珍禽異獸的圖案,底層有 12 根石柱支撐著飛檐,四周以雕花漢白玉欄桿圍繞,充分彰顯了中國古建築的美妙。樓內保存著眾多珍貴的文物和古代書畫作品,其中包括明清時期的石刻和木皿等。

- 翠微園:王陽明曾經遊覽過的南庵就位於此處。園內有拱南閣、翠微閣、龍門書院等建築。正門口的楹聯寫著「半嶺通佳氣,雙橋落彩虹」。拱南閣內陳列著貴州的各種民族工藝品。園林內設有花墻、洞門、長廊、水榭、樓閣等,是典型的江南庭院。龍門書院寓意著「魚躍龍門」,期望學生能夠高中舉人、進士。從遠處看,半圓形的橋孔與其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恰好形成一個正圓,古人用「水從碧玉環中出,人在青蓮瓣裏行」的詩句來描繪其神韻。

甲秀樓的開放時間為 9:00-17:00,遊客可乘坐公交 15、25、34、46、52、62、305、307 路等至甲秀樓站下車前往參觀。它憑借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建築風格,吸引著眾多遊客前來領略其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