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華人當年下南洋都是赤貧,為什麽三代後,小孩數理化遠好當地人?

2024-06-06旅遊

全球之旅|我在緬甸-- 仰光

印度沒有中產,只有少數有錢人和多數窮人,不存在像中國這樣龐大的中產群體。

01

緬甸華人外流的縮影

在仰光,我拜訪了多家中國寺廟,其中有一家廣東籍,兩家福建籍。
這是第三家寺廟,名字叫「龍山堂」。
這是一座福建人開設的廟宇。


正在我走進這座寺廟的大堂的時候,有一個華人面孔的中老年男子坐在這裏。

我先開口跟他說話,他有點緊張,然後小步跑到大堂側門出去了(似乎他示意讓我等一下,他去叫人)。


過了幾分鐘,他從側門回到大堂,招呼我近這裏有個房間。
於是我就往側門走進去,到了隔壁一個辦公室。


這裏坐著一個男子,他首先用中文以一種嚴肅的表情問我:「你有什麽事?」(感覺他似乎有一些警惕)


我開門見山跟他說,我過來旅遊,對當地華人文化很感興趣,想跟他聊一聊,了解一下緬甸當地老華人的歷史文化。(為了讓他聽懂,我講的比較慢一些)

他完全聽懂了,並且讓我跟他提問。

02

緬甸的生活水平變化

期間我跟他聊了好幾個話題。


1️⃣首先我再問他,緬甸在你兒時的記憶裏和現在相比,哪個時候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更高?


他回答:從1965年開始,就開始公有制,經濟就開始出現問題,貨幣還作廢過一次(老百姓的錢直接作廢,而華人是最懂儲蓄的民族,所以最遭殃)。

1965年前一個緬甸人工作,可以養活一家五口完全沒問題。現在必須兩個緬甸人工作,養一個小孩都很吃力。

現在跟1965年前相比,物價漲得太快,收入漲的慢。

2️⃣我問:你們作為下緬甸的華人,以廣東福建人為主,而上緬甸的華人以雲南人為主,你們來往多嗎?

他說,幾乎不來往,很少來往。


我問,當你看到他們(雲南籍華人)會覺得有親近感(有種同宗同源同長相同文化引發的好感)嗎?


他遲疑了2秒鐘,自我懷疑的皺了皺眉頭,說:會吧?(但是他的語氣似乎是為了應付我,好像他直接回答不會,是不是顯得太過直接的感覺,所以勉強的回復:會吧。)

03

華人受教育程度高嗎

3️⃣我問,你有幾個小孩?
他說,兩個。
我說,他們在哪裏?
他說,都在國外,女兒在新加坡,兒子在台灣。

4️⃣我問,你回過中國嗎?
他說,回過。
我說,去哪裏?
他說,祖籍地廈門
我說,回去多久,啥時候回去的?
他說,2007年,帶了3個月。

5️⃣我問,華人受教育程度高嗎?
他說,應該是最高的了,醫生裏面主要是華人,還有印度人。


這裏從而引發我一個思考,華人祖先當年下南洋的時候,都是赤貧的農民階層,為什麽經過三代後,小孩各個數理化遠好於當地人,是因為這些華人父母有教育意識嗎?並不是,而是生物性較高智商的原因。


而印度人差異大,印度人兩極化嚴重,高種姓當醫生,低種姓掏大糞,撿垃圾,反映到現在的印度也是如此。

印度沒有中產,只有少數有錢人和多數窮人,不存在像中國這樣龐大的中產群體。1000萬人過現代人的生活,13億人從事地攤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