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墨西哥自駕遊三周,深入體會到美國對中國的憂慮

2024-08-06旅遊

2018年末,我在墨西哥自駕遊了三周。整體而言,墨西哥有著熱情的人民、豐富的文化遺產和絕美的海灘,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墨西哥也是一個對比鮮明的社會,善與惡、富與貧、美與醜、安全與危險,這些對立的轉變僅在瞬間。一河之隔,一邊是笑聲與繁榮,一邊卻是滿是槍聲的地獄。一條街之隔,一邊是豪華的五星級酒店,一邊卻是垃圾遍地的貧民窟。

在美墨邊境的危險地帶,為了自保,不得不時刻警惕每一個過路人的動機,估計四周的風險,時刻提心吊膽。而在大城市的公園裏,你依然可以在樹蔭下享受咖啡的香濃和生活的愜意。不論是首都墨西哥城、歷史名城瓜納華托還是熱帶勝地坎昆,都提供了世界級的旅遊體驗。但在邊境區域,危險無時無刻不在,命懸一線。

在墨西哥的旅行,既充滿了對危險的擔憂,也有與危險擦肩而過的刺激,這是一次奇妙的經歷。

在南部的尤卡坦半島內陸,當我們計劃用大疆無人機進行空拍時,系統提示需要更新地圖。為了防止誤入禁飛區,我們決定更新後再飛行。在墨西哥的鄉村,網絡速度極慢,一次幾百兆的數據更新在國內只需幾秒,而在墨西哥則需耗時數十分鐘。

在等待的過程中,從車窗望去,大約有幾十名墨西哥人在路邊懶洋洋地割草。同樣的工作,在我們的小區由一個師傅背著割草機幾分鐘就完成。而他們幾十人幾乎原地踏步,幾十分鐘後幾乎沒有任何進展。

盡管我已經見怪不怪,但這樣的原始工具和效率低下仍讓我感到震驚。後來從當地人口中得知,由於當地政府換屆選舉,為了提高就業率,政府用公共預算臨時僱用了許多臨時工。這樣一來,就業數據自然看起來更好,說起來也更有底氣。選舉結束後,這些「臨時工」也就同時失業了。

如今回想起那時的場景,腦海中出現兩個對比鮮明的畫面。一幅是墨西哥人揮舞著鐮刀,無憂無慮地笑著,盡管和世界最強國家為鄰,卻似乎看不到任何希望。另一幅則是深圳的程式設計師在大疆總部忙碌,研究演算法,更新數據,大疆已經在全球民用無人機市場占據了壟斷地位。

這完全是兩種不同層次的生產力對比,真實的墨西哥與我期待中的墨西哥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落差。

我存取一個國家前,喜歡了解該國過去幾十年的經濟表現。作為一個俗人,我最關心的就是經濟。根據我的經驗,一個國家的旅遊體驗與人均GDP成正比關系。

人均GDP超過7000美元的國家,社會治理相對穩定,治安、交通、衛生等方面都比較可靠。例如我曾經存取的泰國(7000美元)和馬來西亞(9000美元,2010年),旅遊體驗極佳,我甚至認為,這些國家的生活質素超過了中國。他們工業不發達,空氣質素好,藍天白雲,讓人心情愉悅。

還有一些國家,人均GDP在3000~5000美元之間,除了主要大城市外,社會處於半癱瘓狀態,各種突發事件層出不窮,出行時需格外小心。例如,突尼西亞(4300美元)、格魯吉亞(4400美元)、亞美尼亞(4500美元),一旦離開首都開車,即可感受到破敗和混亂。而如南非(6000美元)可能是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國家中治安最差的,充斥著危險的眼神、帶刀片的鐵絲網圍墻、貪婪的警察和兇猛的劫匪……無論何時何地,你都必須保持警惕。當你登上回國的飛機,心中不禁慶幸「多謝上帝的護佑」。

社會和人一樣,如果基本的物質生活得不到保障,道德約束便成了虛言,為了生存,不惜一切手段也在所不惜。我認為,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一旦超過這一線,即使還不是已開發國家,但民眾的心態相對平糊,一旦生活水平提高,犯罪成本也隨之提高,不法之徒自然減少。

例如土耳其(1.26萬美元,2013年),歷史悠久、景色宜人、物價合理,當地民眾沒有歐美國家的傲慢,對中國人非常友好。還有如哥斯達黎加(1.2萬美元),人均GDP甚至高於中國,堪稱拉丁美洲的瑞士,基礎設施完善,辦事規範,治安讓人放心。當地民眾既有歐美的嚴謹,又不失拉丁的熱情。

在我所存取的國家中,墨西哥是一個特例。

過去20年,墨西哥的人均GDP始終在7500至10500美元之間波動。從數據上看,這個國家已經邁入了小康生活,但與此同時,中國則剛剛擺脫貧困,直到10年前才突破4500美元,2019年才首次突破1萬美元。

盡管墨西哥的經濟數據看起來還算不錯,但其國家形象卻相當糟糕。得知我計劃前往墨西哥時,不少朋友都感到非常驚訝,仿佛我是在前往一個危險之地,好像已經能看到「毒販用槍頂著我的後腦勺的樣子」。他們勸我說:「這種國家,還是別去了。」

我在坎昆的一家租車公司租了一輛雪佛蘭Express商務車,車輛的簡配令我非常驚訝,連最基本的遙控自動門鎖都沒有。每次開關車門都需要手動操作鑰匙,至少需要操作四次,如果需要取行李,則需要操作五次。

雖然中國的汽車簡配也常受詬病,但與墨西哥的情況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我在墨西哥自駕三周,逐漸發現,簡配在墨西哥幾乎是普遍現象,手動開門、手動調節側視鏡、手搖車窗、手動調節座椅……這些幾乎成了大多數新車的標配。

還有一次,我從美國的El Paso透過陸路口岸步行進入墨西哥的Ciudad Juárez,這一帶毗鄰美國,被認為是墨西哥的「發達地區」,也是治安較差的地區。

在我看來,El Paso是一個典型的美國小城,沒有大城市的摩天大樓,也沒有大城市的臟亂差,家家戶戶住宅獨立,每戶至少擁有兩輛車。屋前的草坪、屋後的遊泳池,都透露著富裕的氣息。但從El Paso步行進入墨西哥的Ciudad Juárez時,感覺時間仿佛倒流,街道兩旁的房屋擁擠而破敗,商販們衣著簡陋,推著小車,在酷熱的陽光下吆喝著做生意。

在Ciudad Juárez的市中心,距離美國不足兩公裏的地方,香煙竟然還是按支賣。在我的記憶中,這是中國30年前的情景,因為當時的窮人買不起整包煙。而現在的中國年輕人,可能都不知道還有這種銷售方式。Ciudad Juárez給我留下的印象就是,雖然離美國非常近,卻像是離天堂太遠。

關於墨西哥的治安問題,雖然我一路自駕未遇危險,但墨西哥治安確實不佳,這是不爭的事實。如果你去YouTube搜尋「墨西哥 + 警察 + 敲詐」,就能看到很多真實的暗拍影片。

我在坎昆的萬豪酒店遇到幾位德國遊客,他們得知我在墨西哥自駕後,都對我豎起了大拇指,「中國人真大膽」,他們說,在歐洲人眼裏,墨西哥最不堪的就是警察,甚至比黑幫還要惡劣,專門針對外國遊客進行敲詐。雖然歐美人士非常喜歡墨西哥,但大多數人只願意呆在酒店區,沙灘上曬曬太陽,看看書,很少有人敢自駕深入內陸。

對外國遊客而言,墨西哥的危險不是虛構的!必須格外小心。

談到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例,墨西哥始終讓人困惑。根據經合組織的數據,2016年,大多數國家勞動者的報酬占GDP的比例大約是50%,美國是53%,日本是50%,瑞士高達59%,而墨西哥僅有26.7%,屬於最低的。這解釋了「盡管墨西哥的人均GDP數據看起來還不錯,但普通民眾口袋裏卻沒什麽錢」的原因。

至於墨西哥的錢究竟去了哪裏,這是個復雜的問題。

多年前,【世界是平的】一書在中國大受歡迎,作者杜文·弗列特曼是【紐約時報】的著名記者。最近他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到了中美之間的核心矛盾,即所謂的「淺層產品」與「深層產品」的沖突。

在過去40年裏,中國向美國出售的主要是「淺層產品」,如衣服、餐具、鞋子或太陽能電池板。這些年來相安無事,但近十年來,中國開始輸出「深層產品」,如軟件、品牌甚至生活方式,使美國開始感到焦慮。

如果不親自去墨西哥體驗,很難理解「不安分」的含義以及美國為何如此焦慮。

金融方面,我在墨西哥乘坐一次長途大巴,從瓜納華托到墨西哥城,購票時選擇了Paypal支付,以避免再次泄露信用卡資訊。當時的車票價格為600比索,大約30美元。

Paypal的創始人之一是特斯拉的CEO伊隆·馬斯克,我也是Paypal的長期使用者,早年對其高額手續費頗有微詞。那時,收款的最高費率是3.9%+0.49美元。我曾希望Paypal隨著規模的擴大會逐步降低費率,但現實卻是費率更高了。這就是壟斷的惡果,在全球範圍內,除了中國,Paypal是最大的國際電子支付平台。

美國Paypal的當前官方費率為4.4% + 0.49美元,如果轉出30美元,則收款人實際收到28.19美元,手續費為1.81美元。墨西哥人賣出一張30美元的車票,幾乎要向美國貢獻1.8美元的手續費。而長途車司機辛苦一趟的純利潤可能還不到1.8美元。

由於存在0.49美元的固定費用,低額交易的實際手續費比率更高,30美元的交易手續費為6%。6%的費率意味著,很多小本生意的凈利潤都沒有這麽高。

在墨西哥,Paypal幾乎壟斷了網絡支付市場,因此可以任意提高手續費,這已成為常態,好像美國人收錢是理所當然的。

幸運的是,中國人不必忍受這種高額手續費。在中國,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的競爭使得零售業的手續費通常僅為0.38%,也就是商家收到100元時,只需支付0.38元手續費。普通行業如餐飲、休閑、娛樂和商業的手續費通常為0.6%,這幾乎是Paypal手續費的十分之一。

除了網絡支付,墨西哥的信用卡市場也由美國控制。Visa、MasterCard、Discover和Amex這四大信用卡平台中,前三者的平均費率大約在1.7%-1.9%之間,而Amex的費率接近3%。

常出國的朋友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只要有可能,就盡量使用銀聯,而不是Visa或MasterCard,因為後兩者會收取1.5%的匯率轉換費。

除中國獨立的支付寶、微信支付和銀聯體系外,其他國家幾乎沒有其他選擇,只能依賴美國的支付系統。對美國來說,再高的手續費也只是內部迴圈的一部份。而對其他國家而言,這些高額手續費實際上等同於全民為美國資本家打工。

品牌方面,墨西哥的人口甚至超過日本,居世界第十位,但提起墨西哥的品牌,大多數人腦海中幾乎一片空白。因為墨西哥市場幾乎完全被美國品牌占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可口可樂。

簡單地說,在墨西哥,可口可樂就像是合法的鴉片。當年英國向中國販賣鴉片,引發了鴉片戰爭,而如今美國向墨西哥販賣可樂,卻受到了崇拜的目光。

在墨西哥鄉下開車,最深的感受就是,除了貨櫃卡車和路邊廣告很少外,唯獨可口可樂的廣告無處不在。

墨西哥是一個可樂上癮的國家。根據可口可樂公司的數據,墨西哥的人均可樂消費量世界第一,約為728標準杯,幾乎是第三名美國(403杯)的兩倍。這一數據與我查閱的中文資料相符,2017年,太古飲料中國的執行董事蘇薇曾提到,她在調研墨西哥市場時發現,當地人年均可樂消費量達到700標準杯,而中國市場的年均消費量僅為47標準杯,墨西哥人均消費量是中國的15倍。

根據2008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當時墨西哥的肥胖率在大國中是最高的。大約33%的墨西哥人嚴重肥胖,71%的人有肥胖問題。背後的主要原因就是可口可樂喝得太多。

目前,墨西哥近15%的衛生預算用於治療與肥胖相關的疾病。近10%的墨西哥人口患有糖尿病——這在世界主要國家中是最高的。糖尿病也是墨西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每年導致約80000人死亡——遠超過毒品戰爭造成的死亡人數。

根據globalproductprices.com網站的統計,2021年3月,墨西哥500ml可樂的平均零售價格為0.74美元,約合4.8元人民幣。前幾天,我在寧波的一個小店買了一瓶500ml的無糖可樂,價格為3.5元人民幣。如果在大型超市購買,價格甚至低於3元,這個價格在全國應該是通用的。

中國人的收入高於墨西哥,但可樂價格卻遠低於墨西哥。原因何在?

表面上看,原因是壟斷。可口可樂在墨西哥幾乎處於壟斷地位,任何一個鄉村小店都可以找到可口可樂產品。而在中國的飲料市場,可樂只是眾多選擇之一。除了可口可樂,我們還有農夫山泉、康師傅、哇哈哈、椰樹等品牌。即使是碳酸飲料,我們也有如元氣森林這樣的新興品牌。

在墨西哥的商店裏,可口可樂產品幾乎就像一堵墻,而來自美國的競爭者百事可樂也只能局限在一角。

一方面是因為可口可樂的市場行銷非常高明,幾乎已經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在墨西哥,可口可樂的廣告無處不在,甚至已成為當地風俗的一部份。在慶祝生日、婚禮或守護神聚會上,如果不拿出可口可樂來招待賓客,那麽聚會就顯得不完整。一瓶可樂被認為可以滋養精神,幫助病人康復,已成為許多公共和私人儀式的中心,如同熏香、蠟燭和祭品一樣不可或缺。

另一方面,可口可樂深入墨西哥各個層面。Vicente Fox在2000年至2006年擔任墨西哥總統之前,曾是拉丁美洲範圍內可口可樂公司的CEO。可口可樂的影響力在墨西哥根深蒂固。整個墨西哥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幾乎都是可口可樂的保護神。此外,作為美國文化的象征,可口可樂得到了美國的強力支持,哪個墨西哥政客敢得罪美國呢?美國的做法是,讓私營企業沖在前線,國家在背後提供支持,政商一體,共同開拓全球市場,這一策略在墨西哥尤其有效。

科技領域,墨西哥的網絡平台也完全由美國控制。這種控制不僅僅是市場份額的占領,更是一種文化和技術的碾壓。

例如,我在墨西哥最偏遠的Chiapas(恰帕斯州)自駕時,唯一能使用的地圖服務是Google Maps。在這樣偏遠的地區,Google地圖能夠詳盡地標出每一個小村莊的每一條小路,甚至每家小店的美食都有顧客評價。

Google地圖在墨西哥鄉村的精確度令人贊嘆,但也讓我慶幸中國沒有被Google壟斷。在中國,我們擁有自己的地圖服務,如百度地圖和高德地圖,它們在國內的使用體驗甚至優於Google地圖。這說明我們的軟件設計和演算法並不落後。然而,百度地圖一旦走出國門,就顯得力不從心,數據不足、漏洞百出,使用體驗大打折扣。

如果中國也像墨西哥那樣被Google壟斷,那我們的地理資訊將完全暴露無遺。一旦美國禁用Google Maps,我們連外賣都無法準確下單,更不用說自動駕駛了。

Google Maps只是一個例子。墨西哥和其他國家一樣,其國家的資訊服務和網絡平台幾乎都被美國企業壟斷。從社交媒體的Facebook、Twitter、Instagram到影視平台的YouTube和Netflix,再到旅行和住宿的Airbnb和Booking.com,以及打車軟件Uber和外賣服務Uber Eats等,幾乎涵蓋了所有網絡服務領域。

一旦墨西哥人開啟手機,他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就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美國的影響。如果這些服務突然中斷,墨西哥將仿佛一夜回到了原始社會。

我檢視了今天的股市,美國市值排名前六的公司中,除了特斯拉外,其余五家都是網絡科技巨頭。這些公司的市值幾乎都超過了墨西哥整個國家的GDP。

  • 蘋果:2.6萬億美元

  • 微軟:2.5萬億美元

  • Google:1.9萬億美元

  • 亞馬遜:1.8萬億美元

  • Facebook:1萬億美元

  • 說這些公司富可敵國,一點也不為過。正是依靠像墨西哥這樣的國家,美國的科技巨頭才得以壯大。

    總的來說,墨西哥幾乎所有高利潤的「深層產品」行業都被美國壟斷。墨西哥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看作是美國的一個「2.0版殖民地」。一方面,美國可以名正言順地從墨西哥提取高額利潤;另一方面,美國無需承擔殖民者的責任。所有的好處都歸美國,所有的責任一概無視。

    寫到這裏,我突然明白了為什麽「波多黎各盡管多次試圖加入美國,美國卻始終不為所動。」在當前的時代,領土已不再是擴張霸權的必需品,反而成了擺脫責任的最好借口。如今的美國,已經習慣了無成本的利益。

    二戰後,美國憑借自己的美元霸權和科技優勢,構建了一個表面上看起來非常「美好」的國際秩序。在這個秩序中,美國扮演著領導者的角色,周圍是一群追隨者,形成了一個所謂的「已開發國家」群體,包括西歐各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日本和以色列等。

    這個「已開發國家」的圈子相當封閉,過去一百多年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動。這些國家的總人口不到10億。二戰後,能夠真正升級成為已開發國家的,除了體量較小的新加坡和以色列外,只有南韓一個。

    除此之外,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在為這些已開發國家提供原材料和廉價勞動力,透過出售「淺層產品」賺取微薄的收入。賺到錢後,他們又將這些錢花在購買已開發國家的「深層產品」上,從而成為它們的市場,使得這些辛苦賺來的錢最終流回到已開發國家的口袋中。

    這就是美國設計的全球經濟「雙迴圈」系統:已開發國家形成一個「內迴圈」,圍繞美國共享其帶來的紅利;而在這個內迴圈之外,廣大發展中國家則構成一個「外迴圈」,只能踮起腳尖,伸長脖子,爭取得到已開發國家剩下的少許好處。在這個由美國主導的體系中,墨西哥無疑是最聽話的成員之一。

    如果全球的每一個國家都像墨西哥這樣安分守己,那對美國來說,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美國的主流社會可以在自己的封閉花園裏享受平靜安寧的歲月,而第三世界的國家則在工廠裏承受著沈重的體力勞動。如果這種局面長期持續下去,就如同政治學家弗蘭西斯·福山所描述的那樣,美國將完成「歷史的終結」,成為「最後之人」。

    而在這個「發展中」的國家佇列中,只有兩個例外:中國和美國。

    在鬥倒蘇聯、贏得冷戰之後,美國似乎認為自己的雙迴圈系統是完美無缺的,可以高枕無憂。但直到有一天,它突然醒來,發現一個龐然大物——中國——出現在了自己的面前。

    從金融、品牌到科技,中國都在逐步擺脫對美國的依賴。原本美國認為自己可以一家獨大,但現在多了一個中國來分一杯羹。在過去二十年,特別是最近十年,除了中美兩國,世界上其他國家幾乎都沒有太大的發展。

    2010年時,全球GDP總量是66.2萬億美元,到了2020年,全球經濟總量達到了84.5萬億美元,增長了18.3萬億美元。

    在這18.3萬億美元的增量中,2010年中國的GDP為5.9萬億美元,到2020年增長到14.7萬億美元,增長了8.8萬億美元;美國從2010年的14.9萬億美元增長到2020年的20.9萬億美元,增長了6萬億美元。

    這樣,中美兩國的經濟總增長量為14.8萬億美元,占全球增長總量(18.3萬億美元)的80%。

    到2020年,全球人口約為78.8億,其中中國約14.1億,美國約3.3億,中美兩國總人口約為17.4億,占全球人口的22%。這意味著,中美兩國以占全球人口22%的比例,瓜分了80%的經濟增量,而其余78%的人口只分到了20%的增量。在過去的十年裏,除了中美兩國,其他國家的經濟增長率平均每年僅為0.82%,這甚至連通貨膨脹率都趕不上。

    換句話說,最近10年,除了中美兩國外,其他國家的經濟幾乎停滯不前,墨西哥便是這種零增長的典型例子。如果進一步細分,可以看到中國幾乎占據了全球增量的50%,而美國則只有32%。目前世界上唯一真正「發展中」的兩個大國就是中國和美國。

    拜登政府上台後,美國政界最喜歡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

    如果你曾經去過墨西哥,再對比一下中國和美國,就能深刻理解這句話的內涵。

    所謂的規則,實際上是美國為了維持自己的全球霸主地位而制定的一套規則。這套規則允許所有人一起賺錢,但最大的收益者必須是美國。如今,中國的崛起意味著它開始從這個「遊戲」中獲取更多的份額,這在美國看來就是「破壞秩序」。而所謂的國際秩序,就是不允許改變現有的國家等級制度。任何試圖改變這一制度的行為,都將面臨美國的「懲罰」。

    我們中國人深信「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道理。

    美國制定了規則,發現有人不遵守,便拿出「大棒」來懲罰那些「規則破壞者」。但目前看來,這種懲罰對中國並無太大效果。美國感到非常困惑,因為在全世界範圍內通行無阻的規則,為何到了中國這裏就失效了呢?因此,美國現在處於一種深深的焦慮之中。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關於悲傷的五階段理論:否認(DENIAL)、憤怒(ANGER)、討價還價(BARGAINING,即焦慮)、抑郁(DEPRESSION)、接受(ACCEPTANCE)。

    美國已經度過了「否認」和「憤怒」的階段,現在正處於「焦慮」的討價還價階段。我們能做的,就是堅持自己的發展路徑,保持定力, 讓它盡快度過「焦慮」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