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廣東普寧不只有英歌舞,這些歷久彌新的古村落,是潮汕文化的靈魂

2024-04-19旅遊

普寧市,位於廣東省東部偏南,地處潮汕平原西部,地處榕江、練江和龍江上遊,這裏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是潮汕地區著名的文化之鄉。來到普寧旅遊,散布在各地的古村非常值得一看。此次普寧之旅,我遊覽了泥溝村、果隴村、溪南村、德安裏、新溪村、西隴村等特色古村,深入感受了潮汕傳統古村風情。如果你也喜歡探索古村文化,普寧這些村落絕對不容錯過。

泥溝村

泥溝村位於廣東省普寧市省道1930線燎原路段西側,是燎原鎮政府所在。地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的泥溝村,建村歷史可追溯到元世祖至元廿二年(公元1285年)。而在明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張氏翠峰公從福建省漳州府大菜園村南下入廣東潮州府,後擇普寧(時屬潮陽縣)泥溝鄉開基創業,是為泥溝張氏始祖。

泥溝村青山環抱,村子西高東低,有條蜿蜒小河穿行其中,村子民居沿著河岸建起,在潮州方言中,「泥塗」和「塗溝」同義,這個村莊以此命名,得名泥溝村。 泥溝村歷史悠久,地靈人傑,是廣東揭陽普寧著名的僑鄉、文化之鄉和老蘇區。

泥溝村人自古勤奮好學,人才輩出,士子眾多,尤其是清末民國時期,學府林立,是名副其實的「學校多過米鋪」。泥溝村的學子不僅學識豐富,更懷抱救國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很多人都踏上改變國家命運的革命之路。 作為著名的革命老區村,泥溝村先後有張聲文、張聲漢、張珂敏、張伯哲等21位革命先輩。

泥溝村於1929年建立了首個黨支部,1935年開辦了群眾學校,並成立了第一個共青團支部,為培養大批革命先鋒奠定了堅實基礎。全村孕育了張聲文、張聲漢、張珂敏、張伯哲等21位傑出的革命先烈。 普寧縣抗日救亡陣地和黨組織革命活動據點舊址,即群眾學校的所在地是泥溝村張氏族人的祠堂「九德祠」和「知本堂」,如今坐落於燎原中學校內,依舊保留著祠堂功能,展現著潮汕建築的特色美學。

此外,泥溝村的祠堂文化昌盛,歷代村民傳承著尊老愛幼、教子孝孫的傳統美德。祭祀祖先、感念祖德,是泥溝村的重要傳統,祠堂遍布村莊,風格各異的宗祠公祠共有98座,其中頗具看點的當屬張氏祖祠、許氏祖祠等,建築裝飾精美絕倫,可謂潮汕地區之瑰寶。

「報本堂」是泥溝村最古老的祠堂,建於明朝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由張氏族人興建。1725年,禦前特等侍衛張燦恭為祠堂立了匾額「報本堂」,因此得名。

這座祠堂是泥溝村宗族文化的發源地,也是當地的顯著特色建築。祠堂宏偉的建築和內部的匾額,激勵著族人理解祖先的艱辛和勤勞精神,激發後人開拓進取的雄心壯誌,這個是當地族群文化不斷傳承和發揚的見證。

地址:廣東省普寧市燎原街道泥溝村,普寧市省道1930線燎原路段西側

果隴村

這些年,潮汕英歌舞火遍網絡,每年都吸引不少外地遊客前來觀賞,尤其是在過年期間,英歌舞影片更是刷爆全網。年前打卡廣東普寧,我們也近距離觀賞了英歌表演。

英歌作為廣東普寧的傳統舞蹈,也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項獨特的民間傳統舞蹈取材源自梁山英雄喬裝巧扮攻打大名府的故事,迄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是揚正壓邪、吉祥平安的象征,深受當地群眾喜愛和推崇,在民間廣為流傳。

普寧英歌是一種壯美陽剛的群體舞蹈,多為青壯男子表演,表演者造型獨特,佇列變換多端,套式五花八門,舞蹈場面恢宏,氣勢磅礴,呈現出威猛、雄渾、狙獷、豪邁等特點,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果敢、堅強、團結戰鬥、勇往直前的可貴品格和精神風貌。

為了傳承普寧英歌非遺文化,大力弘揚勇往直前、敢闖敢拼的英歌精神。普寧透過發展古村落觀光旅遊,展示鄉村豐富的歷史文化景觀和獨特的民俗風情,深入挖掘並展現傳統文化遺產的價值,近期開展了基於「中華戰舞·普天同慶」——普寧英歌文化系列活動。

在普寧果隴村舉行的活動開幕現場,來自泥溝和光南兩支英歌隊,為大家帶來了一場精彩紛呈的英歌表演,表演者勾畫不同的臉譜,按梁山好漢形象造型,著武士服,緊身短打,在鑼鼓和螺號伴奏下,雙手執短棒叩擊起舞,極富節奏感的手舞足蹈,看得讓人振奮人心,激情澎湃。

英歌舞分為慢、中、快板等不同的節奏,泥溝村的英歌舞屬於中板,從字面理解,這主要節奏的不同。相對而言,快板英歌更能拱托氛圍,帶動情緒。 每逢農歷新年和民俗節慶,當地的英歌表演便迎來高峰,每次表演都是被群眾圍得水泄不通,現場鑼鼓喧天,龍飛鳳舞,喜慶熱鬧,特別有過年的味道。

我們打卡的果隴村也是普寧市燎原街道下轄村,位於普寧市中部,燎原街道東北部,練江上遊南岸,是普寧著名僑鄉,也是文化之鄉,現住人口二萬之眾,海外華僑十萬余人,是全國莊氏最大的村落。自明清以來這裏就非常重視教育文化事業,清道光十五年至光緒年間曾出了莊起鳳「一門四進士,六子五登科」的奇跡。

果隴村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擁有眾多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潮劇、潮州大鑼鼓、書畫、燈謎等特色文體和民間表演技術,村內現保存有祠堂32座和許多古建築及歷史文物,較為突出的有進士第、狀元碑、天後古廟、協裕批館、莊世平故居等,非常有看點。

地址:廣東省普寧市燎原街道果隴村,普寧市中部,燎原街道東北部

溪南村

溪南村廣東省普寧市梅塘鎮下轄村,位於廣東普寧梅塘鎮北部,榕江南岸。村莊聚落呈塊狀分布,由30個自然村組成,是該地區乃至整個普寧西部最大的村落。

追溯歷史,早在宋元間,一支姓周的家族從福建漳州漳浦遷徙到廣東長樂,後來又分遷至此地。因村莊修建在榕江南岸,所以被命名為「溪南村」。村西北是潮汕第二大河流榕江南河,便利的水路交通使得木船可以直通出海。明末至清代,該村已成為普寧西部第一大村,周氏家族也成為臨近縣市多個周氏村落的發源地,躍升為一方望族。

漫步於古村之中,隨處可見清幽寧靜的傳統村莊風貌。溪南村的建築多為傳統的貝灰三合土結構,展現出潮式民居的風采。村子保存了眾多建於明清至民國時期的古寨、古祠、古廟宇等建築,彰顯了獨特的傳統制磚瓦工藝,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歷史上,村莊曾有集市大埔圩、和平圩、堤畔圩,而現存的只有溪南圩。

村內遍布著「十祠堂五公廳」的古建築,以及獨具風格的溪南公益圖書館,還有傳統工藝木雕、竹帽、刺繡等傳統非遺文化技藝。除此之外,溪南村春節期間還有耍老爺的特色遊神民俗和潮樂演唱會,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使其成為一個宜居宜業的美麗古村。

溪南的村域之廣寬,村寨分布規模之龐大,人文沈澱厚重之水鄉風情。溪南村的景點也非常多,非常分散,如果你沒有太多時間,給您推薦幾處最值得遊覽的景點,僅供參考。
1.周氏宗祠

周氏宗祠作為溪南村周氏的根,承擔著家訓祖訓。溪南周氏始祖南益公的周氏宗祠鐫刻著「慎終追遠」的牌匾和「細柳將軍濂溪理學」的楹聯,周氏宗祠的大廳叫「追遠堂」,這個堂號是南益公生前取義自勉和對兒孫的告誡:「追源根本,立禮興詩」「遠誌還本,崇仁樹德」。
2.長源水世界

長源水世界是2019年開放的純天然泳池,背靠國家級古村落,是目前普寧最大的戶外天然泳池,是梅塘鎮遊泳隊指定訓練基地,同時也是普寧市梅塘鎮專職消防隊開展遊泳實訓訓練基地。
3.古榕樹公益圖書館

2017年6月,一位甘肅女生來到廣東普寧溪南籌建溪南公益圖書館,2019年元旦這座圖書館正式開館,為村裏的孩子帶了一方讀書的小天地。
4.木雕工藝作坊

溪南村是潮汕木雕之鄉,作為溪南村的傳統特色工藝,溪南木雕汲取潮州木雕的藝術精華,在周理發、周遇寶、周松茂、周錦輝等藝人的傳承發展下,百年流芳,享譽海內外。在這裏,可以去參觀一下木雕工藝作坊。

地址:廣東省普寧市梅塘鎮下轄村,位於梅塘鎮北部,榕江南岸

德安裏

德安裏位於廣東普寧故城洪陽鎮南村,是清末潮州總兵、後任廣東水師提督的方耀和他的兄弟在清末共同營造的家族式集居寨。追溯歷史,德安裏建成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
作為潮汕地區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歷史時期最悠久的府第式建築群,德安裏也是國內難得一見的府第式古村落。整個建築群按照修建時間,分為老寨、中寨和新寨三部份,三寨占地面積6.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寨內設有官廳、祠堂、佛堂、書齋、餐廳、庫房、閣樓等773間房屋。
雖經歷滄桑巨變,但德安裏依舊保存較為完整,其規模之宏大,建築式樣之齊全,是潮汕民居建築藝術的一大奇葩。憑借罕見的布局和獨特的設計,德安裏還被收錄於華南理工大學建築系的民用建築教科書。

如今,德安裏是國家級AAA旅遊景區、中國傳統村落、首批廣東省27個古村落之一、第五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廣東省人文社科普及示範基地、揭陽市八景之一。

德安裏民居建築風水頗有講究,老寨建築格局俗稱「百鳥朝凰」,意味著圍繞主體建築方氏家廟的房屋恰好是一百間,百間房屋就如同朝向主祠堂的「百鳥」,祠堂則猶如「鳳凰」。而新寨和中寨的建築格局俗稱「駟馬拖車」,中間的大祠堂象征著「車」,兩側的建築則象征著拖車的「馬」,坐在「車」上的列祖列宗由居住在兩邊象征著「馬」的子孫拖著,從遠古走來,家族興衰,祖宗榮耀,子孫昌盛,一目了然。此外,還有「三廳亙」、「四點金」、「下山虎」、「獨腳獅」等形象又有趣的建築布局,喜歡研究中國古建築的朋友可以來此一探究竟。

德安裏最有看點的是老寨祠堂——方氏家廟,也稱為燕詒堂,建於1871年,建築面積1313平方米,如今已被改成德安裏博物館主館,由書報室、兵器室、民俗工藝室、陶瓷室、觀賞石室等幾部份組成,展出以後官轎與花轎、大廳神龕、普寧考古、重修三都書院記碑等針對文物資料,很有看點。

漫步在德安裏,除了觀賞古建築之外,老建築裏還分布著不少古玩店,各種各樣的古董舊物琳瑯滿目,非常適合喜歡淘寶的朋友細細品味探尋。
喜歡美食的吃貨,來此也可以品嘗各種特色風味小吃,體驗不一樣的舌尖旅行。

地址:廣東普寧故城洪陽鎮南村

新溪村和南溪水鄉

新溪村是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市南溪鎮下轄村,其坐落在榕江的南岸,位於南溪鎮東北部。追溯歷史,早在1922年,這個村莊由南溪、北溪、華美村民遷此創村,取名華溪。又因村臨洪陽河的新開鑿河段,故名新溪。

這個古老的村落榮獲眾多美譽,如「廣東省古村落」、「普寧市美麗鄉村」、「廣東美麗鄉村精品路線」(包括南溪、新溪、北溪)以及「揭陽市十大美麗鄉村」。

新溪村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普寧地區保存完好的潮汕特色古村落之一。相傳最早有先民在公元1450年定居於此,後來在20世紀20年代,張氏會宗祠的建成使得新溪村初具規模。

根據【張氏家譜】的記載,村子建立在舊時普寧洪陽河出水口「新溪」西岸邊,因此得名為新溪村。古老的民居‘方塊形印狀’分布,充滿獨特的潮汕建築風格。包括「張氏家廟」、 「下山虎」、「四點金」、「五壁聯」、「雙背劍」灰屋(竹竿巷)等構成了潮汕特色古寨,至今仍大部份保存完好。「張氏家廟」更是粵東地區最大的「四廳抱印五子登科」祠堂。

「張氏家廟」設計平衡對稱,保持良好通風,主體以祠堂和公室為主,裝飾富麗堂皇,充滿精美絕倫的嵌瓷、木雕、石雕、彩繪等特色非遺元素。令人嘖嘖稱奇的是,厝局中形成26個「回」字,巨大的規模使其被譽為「嶺南第一回形屋」。

經過近百年的歷史風雨,「張氏家廟」曾歷經一段低谷,甚至被改用他用,嚴重受損。後來,在張氏族人的共同努力下,進行了全面修繕,使得家廟得以重現昔日風貌。這樣一來,民間鄉愁隨之保留,而傳統文化得到了傳承。
地址:廣東省普寧市南溪鎮新溪村

而新溪村所在的南溪鎮,地處廣東省普寧市東北部,這裏享有「潮州蕉柑之鄉」、「普寧龍舟之鄉」、「潮汕水鄉」等美譽。南溪以其秀美的山水田園風光、深厚的潮人文化以及眾多革命舊址等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而聞名,構築成為一個獨具特色的旅遊勝地。

南溪地處潮汕平原腹地,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南面為山、北面為江,中部溪河密布、綠樹成蔭,森林覆蓋率達85%以上,山巒疊翠、藍天碧水,鳥語花香,是名副其實的「原生態濕地公園」,也是一座真正的「天然氧吧」。

水是南溪鎮的靈魂,其境內河流縱橫交錯,擁有80多公裏內河,水路四通八達,水上交通便捷。而且南溪水庫湖泊星羅棋布,洪山洞水庫、萬山坑水庫、三疊池水庫、香山水庫和南溪大港等,宛如顆顆明珠點綴在南溪大地,盡顯生態之美。

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南溪內河出現淤積,汙水橫流,水鄉變成汙水鄉。近些年,當地把內河綜合治理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對內河進行整治,恢復了內河水系的連通流動和漲潮退潮的自然景觀。經過全力整治,南溪內河水道開闊,水質清澈,兩岸綠樹成蔭,重現嶺南水鄉的秀美自然風光,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前往遊玩觀光。

為滿足遊客觀光遊覽需求,當地推出「泛舟南溪水鄉」烏篷船水上觀光旅遊專案,遊客從大港碼頭出發,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裏,可盡情欣賞到榕江南岸的水鄉村落、青山綠水,感受當地不一樣的風土人情。

南溪,這個「藏在閨中」的江南水鄉,正以柔軟溫婉的姿態逐漸走進人們視野當中,彰顯出獨特的魅力。水鄉旅遊也成為展示南溪形象的第一名片,一個充滿魅力的生態旅遊名鎮也正在應運而生。
乘坐烏篷船,漫遊南溪水鄉,看兩岸綠意蔥蘢,民居林立,水鄉居民在河邊洗滌,處處盡顯水鄉生活和諧之美。


西隴村

西隴村是廣東省普寧市流沙北街道下轄村,其坐落於普寧市區北部,這個古老村莊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人文風情,是普寧市乃至整個潮汕地區最早形成的村落之一,村莊的締造者正是唐代潮州府都尉杜竹軒。

據記載,唐代宗大歷年間,由於戰亂,杜竹軒帶領著家人和村民,從福建莆田遷徙至潮陽戎水都古洞寨(即普寧池尾馬山一帶)。後來,大顛禪師路過此地,杜竹軒公對其敬重有加,並與大顛禪師深談佛法,二人誌趣相投,隨後將糧山施為道場,巖前果樹隴畝,並設立常年香油供奉。杜竹軒公率領村民遷徙至了西隴,最終在此安家落戶。如今,這片土地上仍居住著近萬名杜氏後裔。
如今,村子依然保存著不少古建築,其中陳氏宗祠、大夫第、古隴寨、儒林第等都極具看點。

雕梁畫棟的陳氏宗祠,盡顯潮汕傳統祠堂的風格。祠堂布局為三開間兩進一天井,磚木結構。祠堂是一個族群遊子寄托故土鄉情的所在,

而平日裏,留守的族人在此品茶聊天、聚會議事,坐在天井中,與古厝近距離接觸,觸摸一磚一瓦,仿佛時間倒流,邂逅一段舊日時光。

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的大夫第也值得一看,這是水師提督楊瑞舊時宅邸,建築布局為「四點金」,雖然歷經歲月洗禮略顯斑駁老舊,但依然能夠感受到它昔日的富有繁華

建於南宋紹定元年的隴寨,則是代表性民居,東、西、北三面共有35間房,兩層磚木結構的樓房,如今依舊完好。

如今,生活於此的村民們主要依靠傳統手工業維持生計,他們承襲著竹篾加工的古老傳統,制作的竹帽、竹扇遠銷海內外,而西隴村的閃耀之一是其著名的西隴燈籠(燈彩),曾入選「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


在西隴村的源德樓,我們走訪了西隴燈籠(燈彩)作坊,參觀了解了西隴燈籠的前世今生和制作過程。西隴燈籠技法由明朝開始,至今已流傳數百年,是當地一項極具特色的非遺文化產業,在這裏,家家戶戶以制作竹篾燈籠為生。

因為燈籠純手工制作,要經過編織、糊紙、上色、塗桐油等繁復工序,耗時較長,所以西隴燈籠的價格不菲,每個從幾十元到數百元不等,通常越大越貴。

西隴村文化底蘊深厚,藏有西隴英歌舞、西隴燈籠等豐富的民俗文化,轄區內更有著聞名的馬嘶巖寺,是普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晚上,村民們將舉行手工藝竹篾燈籠陞燈儀式,為村莊營造一片喜慶的氛圍。

地址:廣東省普寧市流沙北街道下轄村,坐落於普寧市區北部

【原創作品,感謝您的閱讀,敬請點選關註我,與您分享更多精彩的原創旅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