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天圓地方」的明清曹州古城

2024-07-21旅遊

□齊魯田

在菏澤曹州古城老街中段路南,有一座「慎思園」,亦稱「範希正紀念園」,是為了紀念對重建曹州城做出重大貢獻的明代知州範希正。「慎思園」占地十余畝,由甘棠遺愛坊、養正齋、澄懷堂、崇化閣、五慎堂等十八處小景點組成。

在「慎思園」北門正前方,佇立著一座高大的礫石牌坊,高11米、寬10米,四柱三梁三檐,中梁雕有臥獅飛鳳,側梁鐫刻牧養農耕圖案,匾額上刻「甘棠遺愛」四個大字。此典出於周宣王時期的大臣召公,他在巡行各地時,為不打擾百姓,常在路邊甘棠樹下搭草棚過夜。牌匾題字參照此典,稱贊的正是明代首任曹州知州、被譽為「循良太守」的範希正,百姓贊其「躬身篤行」,稱其「開郡安邦為曹守,賢良軼論治休明」,以示緬懷和紀念。

曹州古城「甘棠遺愛」牌坊

曹州古城的命運幾度興衰,與穿境而過的黃河患緊密相關。從北宋末年、元朝一直到明初,曹州屢次被黃河所淹沒。

明洪武四年,朝廷降曹州為曹縣,屬山東承宣布政司兗州府。明正統十年復置山東曹州於古乘氏縣址,正統十一年,時任曹縣知縣範希正被擢升為曹州知州,成為明代首任曹州知州,同時他也是明代曹州地方官吏中,唯一被【明史】列傳褒揚的官員。

範希正赴任後,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重築曹州城。因屢遭黃河水災,原來的城池早已荒廢,範希正利用縣城舊址度勢規劃,「經州之舊境,度形勢,畫方隅,定民居,立廨舍,構儒學」,初步形成了曹州古城「天圓地方」的格局。

與此同時,範希正釋出文告,號召曹州外流人員回鄉安家立業,「勸借富民粟萬石濟之,賴以活者幾千人」,編戶迅速由原來的29裏增加到74裏。在人口增加、生產發展的基礎上,他建立學宮,並廣招學員,培養人才和師資。第一次就招收廩膳生員、增廣生員以及附生、武生120多名。範希正又指令在曹州城內和鄉間大辦社學和私塾,農閑時令農民子弟入學。這時曹州的社學發展很快,幾年內發展到39處,在社學的帶動下,農村私塾也迅速發展。

曹州古城城墻效果圖

曹州古城在明清兩代歷經多次繕修和增築,城區建設不斷完善。史料記載,明成化二年,知州伍禮歷經三年建成城樓及四門。正德六年,知州李貫、吳瓚相繼修繕,歷時兩年,完成城墻、堞垣、城角樓、城池的建設。萬歷三十三年,由於大水,城樓、鋪、堞、垣俱傾圮,知州周鼎重建,並整飾一新。

根據清乾隆年間的【曹州府誌】記載,明代曹州城有四座城門,東門取名「宜春門」,南門取名「迎薰門」,西門取名「豐樂門」,北門取名「朝天門」。除了修建城池之外,為防範黃河水災及水浸災害,明嘉靖元年,知州沈韓於曹州城外三裏,周築大堤防水護城。

明萬歷二十一年,知州許恩進一步加固修護弓堤,並在堤上種植柳樹一萬余株,以護堤基。環堤的建立,為曹州古城築起了一道防護屏障,使古城在歷次水災中化險為夷,得以延續至今。環堤遺址至今基本保存完好,近年被菏澤市政府改建為環堤公園。

清雍正二年,曹州升為直隸州,管轄曹縣和定陶。清雍正十三年,升曹州為府,附郭設縣,因南有「菏山」,北有「雷澤」,賜名菏澤。清乾隆三十二年,知府樊浚將土城改為磚城。

清代曹州府轄菏澤、定陶、單縣、曹縣、巨野,莘縣,鄄城、範縣、城武、鄆城、朝城10縣及濮州(州治在今鄄城縣舊城鎮)一個散州。

1913年1月8日,公布施行了【劃一現行地方各級行政官廳組織令】,舊有「州」級地方管理體制被廢除。「曹州」就此被取消,菏澤開始走向歷史舞台。

1933年,菏澤形成南北街36道、東西街36道,共72條街的規模,並對街道進行了統一命名。城內街道縱橫、相互交叉,狀若棋盤,留下了「七十二條街,七十二眼井,七十二個坑塘」的美好傳說,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外圓內方」空間布局,系統勾勒出完整的城市框架。「內方」指的邊長3裏、周長12裏的正方形曹州老城區城墻,「外圓」指的是城墻外呈圓形的防洪大堤。

如今菏澤老城區雖然歷經滄桑,但一直沿襲了明代以來曹州古城的基本格局。古城占地方正,城墻遺址、護城河水系,主要道路格局至今保留較為完整。

菏澤很多老街的命名,也體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歷史銘印,如鼓樓南街、考棚街、倉房街、文廟街、城隍廟街、張油坊街、好善街、魁前街、雙井街、華佗廟街等。

曹州古城永安塔夜景

除此之外,至今還有位於曹州城區西部黃巢起兵的點將台,位於城區西關專司供奉古代「四瀆」之一濟水之神的濟瀆廟,現保存於菏澤市博物館內的元代沈船,以及陳列其中的鎮館之寶元青花龍紋梅瓶等。這些歷史故址和文物,依稀映照著這座老城昔日的容貌和曾經的繁華。

「天圓地方」的曹州古城形制獨特、格調別具、寄寓深遠,昭示了一種寓方於圓、方圓相濟、賢良方正的智慧。曹州古老的街巷、歷史遺址和文物,是傳承深厚文化底蘊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