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中國影像方誌】貴州織金筆記

2024-01-16旅遊

「奔濤直走三千裏,浩氣全吞十二州"-﹣愛國名臣丁寶楨。

1980年4月的一天,織金縣旅遊勘察隊隊員,用強光手電照射一處洞穴,然而光線卻消失在無底的黑洞之中,當勘察隊員下到洞中後,一座沈睡了數萬年的巨型地下宮殿的神秘面紗就此揭開。織金縣的縣名就此與這個舉世無雙的溶洞聯系到一起。織金洞洞內總面積70多萬平方米,相當於100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最高處相當於50層樓高,洞內各類沈積物,千姿百態,景象萬千。一片連綿200余米的巨大巖溶沈積物猶如透雕壁畫鋪陳在70多米高的"廣寒宮"內,渾然天成。非凡的氣勢,在世界各地的溶洞中極為罕見。然而,更為神奇的是織金洞裏還有一種會自然生長的石頭,甚至離開洞穴環境,依然能夠長大。洞穴深處,有些向上方生長,甚至向斜上方生長。一般來說,喀斯特洞穴裏的石頭都是一些化學物質的沈積,由於受到地心重力的影響,常常出現垂直疊加的現象,不可能出現向斜上方延伸的沈積現象。經過研究,發現這些石頭是一種遠古藻類的聚生現象,這種藻類名叫顫藻,它還有一個神奇的能力,就是能夠在黑暗的環境中生長,由此也確定了織金洞是中國發現的第一個在黑暗洞穴環境中有生物沈積物的洞穴。2015年9月19日,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以織金洞、綺結河、東海湖等不同年地質年代的景觀組合成功透過專家評選,成為全球第112個世界地質公園,也是貴州省首個世界地質公園。這也讓織金洞從一個觀光景區轉變為一個國際性的地質旅遊科普基地。為了保護這珍貴的地質遺產和洞內巖石沈積物,政府投入資金,對洞內的熱光源全部換成 LED 冷光源,使光源和景觀相輔相成,妙趣橫生。冷光源可以保證鐘乳石的自然生長,白灰的光源更實際地體現鐘乳石的自然體的美感。

織金大峽谷以其獨特的水上水、天外天、洞中洞、橋上橋奇景,被地質學家稱為世界一流的喀斯特景觀。這座橋上橋分布有上下兩層共7座天生橋群,是中國地質公園中絕無僅有的孤品傑作。織金洞,是大自然對織金的饋贈,大地用經緯線編織著多姿多彩的地貌,織金人用勤勞的雙手織繪著錦繡家園,用心呵護著這個 喀斯特的萬年瑰寶。

平遠,就是現在的織金縣,位於烏江上遊,支流六沖河與三岔河交匯處的三角地帶,平遠地名產生於清史上著名的"水西之戰"。在叫平遠之前,織金這裏叫比喇,是水西彜族的自治地,由土司世襲管理。公元1664年,久存異心的吳三桂意圖盤踞雲貴與清朝政府分治,於是他謊稱彜族水西叛亂,別有用心地在貴州人為制造了"水西之亂"。同年,吳三桂率軍入黔進剿水西,激戰中雙方戰亡人數過萬。織金縣八步鎮的萬人墳就是這場戰役的遺存,但卻是一座雙方將士的合葬墓。因為當地群眾不忍目睹戰死的將士露屍荒野,將其收投於路旁洞穴中掩上泥土便形成了萬人墳。"萬人寒骨當思忖,千載生靈葆長春。"公元1665年,清政府平叛後將比喇更名為平遠(平定遠方之意)。十八年後,中得進士的江西人黃元治抵達外放任職的平遠時寫下:「鳥轉半空巖上村,馬行一線洞中天。忽聞僧寺臨溪梵,始見人家隔塢煙」。可見當時平遠的偏遠與雕零。然而,歷史上織金這個名字,從明朝開始就有織金關、織金城、織金街。織金或許與桂果鎮的茫茫稻田有關,這裏是織金的著名糧倉。每到金秋,稻粒金黃,穿梭如織,故曰織金。1914年,民國政府將平遠縣更名為織金縣,並沿用至今。

織金方城是貴州的歷史文化名城,清道光【平遠州誌】中有一張織金古城地圖:祠堂、塔閣和古橋,文廟、武廟、財神廟和城隍廟,有著濃厚的漢文化風格。然而財神廟的外觀卻彰顯出濃郁的彜族色彩。織金改士歸流之後,許多漢族人落戶於此,也帶來了中原文化。財神廟應該是由漢族人設計,彜族人施工完成的。生活在織金縣的彜族人以黑虎為圖騰。財神廟從正面看是四層,從背面看卻是三層。這種前高後低的視覺效果更有氣勢,虎威十足。在彜族人看來,財神廟就像是一只坐鎮城市中心的老虎守護著一方安寧。

在織金縣境內,由25個景點構成的古建築群被國務院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橫跨城內貫城河的月華橋始建於公元1384年明洪武十七年,600多年過去,依舊造福著兩岸的居民。護欄寬厚敦實,因為織金人習慣背背簍,寬厚的橋欄可以讓背上負重的背簍就勢平放,提供歇息的方便,充分體現了橋梁設計師因地制宜以人為本的匠心。

牛場鎮是織金的一個尋常小鎮,但這裏卻走出一位極不尋常的"豪傑士",這是曾國藩對這位名震晚清的丁寶楨由衷的贊譽。丁寶楨是與曾國藩、左宗棠等同時期的晚清名臣。"鳳西書院"曾是丁寶楨教書育人的地方。丁寶楨的祖父與祖母和母親分別來自織金的三大書香門第。【平遠州誌】記載:清代中舉入仕者,在這三姓中就有一半,天資聰穎的丁寶楨在家風的熏陶下少能文,有操略,稱奇鄉中。【宮太保丁文誠公年譜】詳細記述了丁寶楨的生平經歷。1853年考取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開啟仕途,勇於擔當,清廉剛正,一生致力於報國愛民,政績牽著。他任山東巡撫和四川總督期間開書院辦工廠,興辦洋務抵禦外侮,推行自力更生與借鑒西方相結合。在山東,誅殺驕縱不法的慈禧心腹太監安德海威震朝野。以自己的果敢和革命精神,努力實踐著自己"讀書豈為虛名誤,報國須教俗念空"的誌向。公元1886年,66歲的丁寶楨在四川總督任上去世。光緒下旨,予山東、四川、貴州建祠,並追贈其太子太保,葬於山東。【丁文誠公家信】在2012年出版發行。對聯:平遠奇男撫東督川勇於任事懲惡揚善一身正氣,晚清重臣愛國為民睿智超群廉潔奉公兩袖清風。(丁寶楨陳列館)

清晨,一層一層的砂鍋擺在街面上,在織金,延續了幾百年的傳統。老街金東路上有幾十家制作砂器的手工作坊,當他人稱為"砂鍋銜"。"手拉風箱聲不斷,夜晚燒鍋紅滿天"。早在清康熙初年,平遠砂鍋已經馳名中外了。織金砂鍋的揚名,得益於奇持土質,優質的無煙煤和黏土構成了獨特的原料配方:整形、利坯、上釉,72道2序,一絲不茍,匠人們透過十指將泥土與心靈交融的藝術旅程。2009年,織金砂陶制作工藝被列入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蕎涼粉:名小吃,同樣堅守著傳統手工的每一道工序。第一口涼悠悠的,吃到最後火辣辣的,整個一天的疲憊就消失了。結合了酸與辣的極致成為了織金人百吃不厭的家鄉美味。

"織金蠟染"以精細著稱,方寸之間可以畫出上百條細線,簡單婉轉的線條之中透著深邃的意境,充滿奇幻的魅力。

"三眼簫",作為傳統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也成為織金吸引旅遊的一張重要名片。三眼簫是織金長角發苗的傳統樂器,聲音低沈徘徊,宛若呢喃密語。雖然只有三個音孔,卻能演繹中國民樂中的五聲音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