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身體在場的旅行

2024-05-06旅遊
傳統意義上,旅行是一種身體「換場」的經驗。最近,一場「身體在場的旅行」的對談,在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順利舉行。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顧文艷和同濟大學中德人文交流中心特聘教授司馬濤(Thomas Zimmer)從古今中外的不同媒介文本中,深入追溯了旅行的身體體驗。
本次活動聚焦於旅途中的種種體驗和感受,從感知的角度探討了身體在場的旅行和在場的身體遭遇一個在動態中敞開的新世界,以及生命感官在陌生環境中獲得全然不同的體驗。人在旅途,走出日常;潛入陌生的城市、山林,遊走在陌生的街道。這些體驗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異域美食、天氣與氣候的影響、突如其來的疾病、陌生物種對身體的威脅、突如其來的情緒波動——這些都是旅途慣常的個人體驗,也會在時間裏沈澱為種種文化體驗和知識經驗。一方面,從徐霞客到海涅,旅行者在遊記中蘊含了中西共通的旅行信條,展現了他們在陌生環境中的奇遇和思考。在司馬濤教授看來,徐霞客的旅行日記展現了一個真實而質樸的旅行者形象;他不避諱旅途中的困苦與危險,而是以坦誠的態度專註於個人體驗,呈現出紀實文學的特征。從飲食起居到突如其來的疾病,徐霞客在日記中留下了生活的點滴,表達了對旅途的真實感受和態度。而海涅則在【哈爾茨山遊記】中以詩人抒情的筆觸抒發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又以幽默樂觀的方式揭示了旅途中的物質困難。另一方面,透過比較中西旅行觀的差異,我們得以把握同一時空下旅行者的不同價值取向。從【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中的女主談起,顧文艷副教授圍繞阿爾瑪·卡爾林(Alma Karlin)與烏爾歷克·奧廷格(Ulrike Ottinger)的作品,探討了女性旅行中的身份認同、種族觀念以及在不同文化環境中的感知等重要問題。而德國導演烏爾歷克·奧廷格的三部電影則展現了透過影像媒介描繪旅行經歷和文化邊界的方式。其中,紀錄片【中國:藝術與生活】運用了攝影師的獨特拍攝手法,以異域性的視角敘事呈現出北京、雲南、四川的文化景象。
本次對談不僅豐富了觀眾對於旅行和文化交流的理解,也展現了個人經歷與社會歷史的內在關聯。在文字、視覺媒介的不同文本中,旅行的身體體驗得以允許偶然性的發生,展現一個更加豐富多彩的世界。本次活動也希望觀眾可以從旅行者的經歷中汲取力量,勇於探索未知的領域,從而在當下構建一種更加強烈的獲取知識、認識世界的方式——用身體去體驗。(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