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朱海燕 ||【漓江記】(上篇)

2024-02-19旅遊

作者 朱海燕

[一]

雖是寒冬季節,漓江上吹來的風卻有幾分溫和的情韻。江上很靜,沒有遊人的喧囂,可能是時間尚早吧,那些來桂林旅遊的人,因一天愉快而疲勞的悅奔,現在仍懶困於早晨的夢鄉裏。這靜幽的時刻,被我這個黎明即起的人趕上了。

我曾多次來桂林,而每次都感到無限的新奇,諸多熟悉的景致仿佛第一次看到,對它們要重新認識,重新解讀,重新愉悅地去感受。站在漓江邊遠望,江的兩岸是無數青綠而不高峻相連或不相連的饅頭形狀的青山,從山的縫隙間,由近鋪向遠方的是綠色的曠野,雖有山的阻攔,給人感覺絲毫不影響它的秀美與遼闊,反而因山的介入,使得綠色的水汪汪的土地有了可人的韻味。江兩岸的近水處點綴著白墻灰瓦的素屋,高低不一,參差不齊,極有韻律。覺得那屋室若再多一處,就會破壞了美,若少一處,就是美的一種殘缺。

村莊還沒有從睡夢中醒來,隔水隱隱傳來幾聲雞鳴狗吠。地上有什麽景致,水下就有什麽景致,倒影惟有此時,才不會被輕輕的水波搖動。

我站在漓江的岸邊,去看漓江的另岸。若站在它的另岸,看我佇立的這岸,想必景色大致如此吧?

/漓江風景(圖片來源網絡)/

最早我是從賀敬之的【桂林山水歌】中認識了桂林,認識了漓江。你看,詩人筆下的桂林,神姿仙態,如情似夢,山環水繞,令人陶醉。那麽,我想,如果桂林沒有這漓江,它還會有如此之美嗎?如果,僅有這漓江之水,而無這獨特的桂林之山,它會有如此之美嗎?水是一切美的主旋律,水是人類的母親。人類就是在水的懷抱裏繁衍生息,創造著歷史。那些奔騰不息的江河,充滿著生機與活力,才使得青山不老,大地駐春。千萬年來,人類生於斯,長於斯,與江河密不可分,「鳥去鳥來山色裏,人歌人哭水聲中」,哪一條河,不是我們的生命之河,心靈之河啊。

而漓江,又是這個世界江河族群中最美麗的一位少女,她的生命豐富多彩,又魅力無窮。

款款流動的漓江,屬珠江流域的西江水系,是桂江上遊河段的通稱,位於廣西的東北部。傳統意義上的漓江源頭為越城嶺貓兒山,現代水文定義為興安縣溶江鎮的靈渠口,終點為平樂的三江口。漓江全長164公裏,沿江河床多為水質卵石,所以水質清澈的像一面鏡子,兩岸多為巖溶地貌,旅遊資源處處皆是,哪怕一脈小溪,六、七戶人家的小村裏面,都有來自北京、上海、廣州,抑或國外的遊人,他們把自己的行囊一放,把一個新家便安放在漓江邊上了。

清清的漓江從桂北山區走來,經靈川,過桂林,下陽朔,款款邁動輕步,一路南下向梧州奔去。沒有驚濤裂岸,只有纏綿的深情,流在人們的眼中,流在人們的心上。

尤其漓江的這段旅程,每一座青山,每一段碧波,每一座瓦屋,每一叢竹林,都搖動人心,讓人難忘。

/漓江岸邊農家瓦屋(圖片來源網絡)/

[二]

漓江,淡雅秀媚,滲露出一種陰柔之美,沿江走來,山青、水秀、洞奇、石巧,千姿百態,各具特色,又和諧統一,互相映襯。那山,多是平地崛起,峭拔峻秀,如盤龍,像飛鳳,如玉女,似金童;那水,或曲折縈回,或澄澈碧秀,如一條條玉帶飄動,流在綠野之中。那山上的巖洞,幽深別致,氣象萬千,被稱作清涼世界、藝術之宮;那石,奇巧玲瓏,姿態各異,如春筍,像蓮花,如玉簪,似寶塔。這裏,青山綠水,水天一色,動靜變化,微妙無窮。

漓江,還因季節、氣候的變化而呈現不同的風貌。春晨,煙雨霏霏,群峰縹緲在流雲飛霧中,宛如水邊梳妝的仙女,泛遊江上,仿佛踏入仙境,自己也成了神仙。秋夜,月色溶溶,遠山起伏於清風爽氣裏,半空的雲就像一只只騰躍的怪獸。人們置身江上,似進入童話世界。若是晴日,碧水蕩漾著金光,使人心曠神怡;若是陰天,那迷濛的微雨搖曳著山色,更有一番情致。

在桂林,我與文化界的朋友交流,方知早在新石器時期,這一帶已有原始人類生活,他們當為桂林最早的居民。四千多年前,舜為了加強與嶺南的聯系,他從遙遠的中原到蒼梧巡視,不幸病死在途中,埋葬在距桂林不遠的九疑山上。舜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哭祭丈夫,淚灑青竹,竹上形成點點斑紋。斑竹淚痕的傳說也說明中原人很早就進入了嶺南。

/娥皇、女英雕像(圖片來源網絡)/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後,秦將屠睢帶領50萬人馬分五路進發嶺南。為軍需供應之事,秦始皇下令在湘江漓江上遊之間「鑿渠而通糧道」。公元前,渠道修成。渠以靈巧著稱,所以得名「靈渠」。此後,軍需物資溯湘江而上,經靈渠而入漓江,南下珠江。第二年,秦統一嶺南,桂林也因靈渠的開鑿,而成「南連海域,北達中原」的重鎮。

桂林建城,始於唐初。它的奇山秀水自唐代逐漸被人發現,來桂林做官的一些文人雅士,都曾捐出俸銀在隱山、疊彩山等地開辟道路,修建亭閣,以方便人們遊覽。有位叫李渤的官員,還率領民伕工匠,修復靈渠,以保障湘江至漓江水路的暢通。

宋時,範成大、張孝祥等人在桂林為官期間,也曾開道修亭,栽花植樹。他們在伏波山、七星山、象鼻山等處建起不少景點。在堯山、鐘隱山植松,在駱駝山植桃,在疊彩山植桂,在南溪山植竹,在西湖植蓮。為桂林增添了如許的風光。

/桂林山水風光(圖片來源網絡)/

對桂林山水的贊譽,始盛於唐宋。唐代詩人杜甫、韓愈,並未到過桂林,但都作詩表達了對桂林的向往之情。杜甫【寄楊五桂州譚】詩雲:「五嶺皆炎熱,宜人獨桂林。梅花萬裏外,雪片一冬深。」盛贊桂林宜人的氣候。韓愈【送桂林嚴大夫】詩雲:「蒼蒼森八桂,茲他在湘南。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遠勝登仙去,飛鸞不暇驂。」描繪了桂林迷人的風光:江水如青綠色的綢帶,山峰如美女心碧玉簪子。這兩句在千百年來描繪桂林的詩篇中,真可謂是妙中之妙,奇中之奇的神來之筆。韓愈未到桂林,寫出如此佳句,那麽,到過桂林的人,哪敢示弱喲!唐代詩人李商隱有【桂林】一詩:

城窄山將壓,江寬地共浮。

東南通絕域,西北有高樓。

前兩句用一個「壓」和一個「浮」字,相互映襯,形象地表達了桂林山水那令人神馳的動態美。尤其「江寬地共浮」之句,後來歷朝歷代的畫家,在畫漓江山水的時候,都表達了這種意境,也只有表現「江寬地共浮」的意境,那畫,畫的才是漓江,否則,就不是漓江。李商隱的詩,表現了漓江山水,也表達了他當時的心境。那時,詩人受朝中「牛李黨爭」的牽累,被排斥出朝,隨好友桂管觀察使鄭亞來到桂州,任掌書記閑職,心頭自有一番滋味。

/桂林山水風光(圖片來源網絡)/

黃庭堅是蘇東坡的學生,多次受到北宋末年政治鬥爭的牽累。哲宗新政後,新黨攻擊他在修編【神宗實錄】中多有誣陷不實之辭。公元1095年,51歲的黃庭堅被貶黔川一帶6年,之後被召回京師不到3年,在他將近60歲時,再次遭到清算,被貶廣西宜州,即今日的河池。黃庭堅帶著全家16口人,一路乘舟南下,經過幾個月的顛沛,總算到達了桂林,桂林的山水給他一絲寬慰。他在此逗留數日。黃庭堅的系舟處,就在桂林的溶湖北岸,古南門前,榕蔭亭側。他在此寫了【到桂林】一詩:

桂嶺環城如雁蕩,平地蒼玉忽蹶峨。

李成不在郭熙死,奈此百嶂千峰何!

詩中所提到的李成和郭熙都是五代宋初著名的畫家。黃庭堅雖在朝為官,但從歷史的角度看,他是天才的藝術家,從藝術的角度,他定義了桂林的山水,這裏是畫家不可多得的自然的老師啊。詩中的李成,字鹹熙,先世系唐宗室。擅畫山水,師承荊浩、關仝,後師造化,自成一家。多畫郊野平遠曠闊之景,平遠寒林,畫法簡練,氣象蕭疏,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稱;畫山石如卷動的雲,後人稱為「卷雲皴」;畫寒林創「蟹爪法」,他對北宋的山水畫的發展有重大影響。郭熙,也是北宋傑出的畫家,山水師法李成。他畫山水註重深入體察生活,能真實、細致、微妙地表現出不同地區、季節、氣候的特點,得「遠近淺深,四時朝暮,風雨明晦之不同,創造出極其豐富優美動人的意境。黃庭堅敏銳地感覺到桂林山水是畫家師法自然的必修課程,應該說他是「師法自然」理論的創造者之一。

/五代宋初·李成山水畫(圖片來源網絡)/

黃庭堅的這首詩起到一種號召作用,米芾積極響應。米芾這個人天資高邁,個性蕭散怪異,舉止癡癲,遇石稱兄,世稱「米癲」,在官場很不得誌,然能詩文,詩畫自成一家,擅長水墨山水,其作品,天真爛漫,枯木松石常出新意。他作山水信筆為之,多煙雲烘染,不求工細,開創出一種自然平淡,逸趣橫生的大寫意水墨山水畫風格,人稱「米氏雲山」。米芾與桂林山水的相遇是一種巧合,他在官場不得誌,也沒有什麽後台,不知誰奏他一本,離開京師,到桂林擔任臨桂尉,任滿後,他愛上了桂林的山水,便在桂林西山的資慶寺住了下來。米芾與友人遊覽桂林伏波山還珠洞,一高興,不要潤筆,給這個景點題名。他遊遍漓江一帶的青山綠水,奇峰異洞,曾作【陽朔山圖】,題跋曰:「余少收畫圖,見奇巧皆不錄,以為不應如是。及長官於桂,見陽朔山,始知有筆力不能到者。向所不錄,翻恨不巧矣。夜坐懷所歷,作於陽朔萬雲亭。」你想,米芾是何等人,在人前狂傲的何曾低過頭?但在漓江上遊了一遍,他作畫時,卻覺得自己的筆力不能到了,恨不巧矣。以自己的筆力不能展示漓江的山水之美,而歌頌了漓江的壯美。遺憾的是,此圖已失傳,後人不能一覽米芾筆下漓江山水之美景。但憑借於此,米成為有文獻記載的第一位繪寫桂林山水的畫家。

/北宋·書法家、畫家米芾書法(圖片來源網絡)/

在米芾之後,南宋畫家李友直來到漓江。他與漓江的關系是有一位官員連帶出來的,這位官員就是範成大。南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年)三月,「中興四大詩人」之一的範成大來到桂林知靜江府兼廣西經略安撫使,掌廣西軍政大權。次年八月,範成大與僚屬遊桂林佛子巖,李友直作為畫家位列其中,他為範成大作【冰天】、【桂海】二圖。

範成大在【石湖集】中記錄此事曰:「畫工李友直為余作【冰天】、【桂海】二圖。【冰天】畫使北虜渡黃河時,【桂海】畫遊佛子巖道中也。」範成大是何等人物,著名詩人,又身居要位,雖未見他美術及書法作品問世,但他那學識以及他的審美意識,絕在平常人之上。李友直的畫得到他的首肯,也定非一般平庸之作。繪畫史上,對李友直沒有詳細記載,透過史料分析,他應是常跟隨範成大左右之僚屬中一位頗有文化修養、擅長山水畫的畫家。

朱海燕簡介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鐵道兵七師任戰士、排長、副指導員、師政治部文化幹事。

1983年調【鐵道兵】報,1984年2月調【人民鐵道】報,任記者、首席記者、主任記者。1998年任【中國鐵道建築報】總編輯、社長兼總編輯,高級記者。2010年3月調鐵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級副主任,專司鐵路建設報導文學的寫作。

第六屆範長江新聞獎獲獎者,是全國宣傳系統「四個一批」人才,中國新聞出版界領軍人物,中央直接掌握和聯系的高級專家。八次獲中國新聞獎,九十多次獲省部級新聞一、二等獎,長篇報導文學【北方有戰火】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出版各類作品集四十部,總字數2000萬字。享受國務院津貼待遇,系中國作協會員。

編輯: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