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國內景區對上市興趣不大了嗎?

2024-06-28旅遊

國內景區對上市興趣不大了?

上市,不香了。

01

上周末,一家地方景區企業的老朋友A總來北京了,他是這家企業的副總,大家坐下來寒暄幾句,很快聊到行業和工作。

A總表示最近真的很忙, 他說,最近肉眼可見的客流量下滑,暑期收客什麽樣子心裏真是沒底,這次來北京也是到處跑合作渠道。

看著他焦慮的樣子,讓我猛地想起他們籌備了兩三年的IPO計劃,就忍不住關心下進展。

A總聽聞,露出一絲無奈笑容,緩緩說道:「兄弟,其實我們打算放棄了。」

這還是讓我挺意外的,上市是很多旅遊企業的夢想,代表著可以募資、圈錢,企業融資效率相比之前去銀行貸款、發行債券等方式也會高出不少,還能大大提高企業知名度。

近在咫尺的財富夢想說不要就不要了?

A總帶著直男特有的直言不諱稱, 你沒發現 去年被招股書退回的幾家酒 企業 再遞表 嗎,一方面是 註冊制以後 反而 變嚴 了,另一方面大家也在衡量上市的利與弊。

怎麽講?

在資本寒冬尚未完全過去的今天,A總說,今年以來,公司老板雖然沒有明確對外說,但大家都能看得出來,上市除了面子上響應省裏的號召,實際已經成為一件不太可能的事。

首先,A總舉了個例子,一家同省的景區為了上市折騰了好幾年,多交幾千萬的稅不說,拆東墻補西墻,資金窟窿越來越大,上市還沒個影子,眼看財務這塊要出大問題了。

其次,上市到底是為了什麽?新「國九條」等政策下,上市門檻有所提高,稽核把關和資訊披露要求更為嚴格,對大部份很傳統的旅遊企業,尤其是現金流狀況良好的景區企業,即使所有的財務都要符合監管的要求,也不願意被各種嚴格的條件約束。

最後,A總認為當下的市場環境並不好,他觀察最近半年上市的新股不少在上市首日大漲,四五個月後股價卻跌破發行價,有的較發行價跌幅更是超過30%。

「我們又不是互聯網公司,背後還有投資人催著,老板上市的唯一目的也就是股權變現,現在這個作用也快消失了......」

「所以,你說我們到底圖什麽?」A總的反問竟讓我一時無言以對。

02

放棄幻想,認清現實——可能是當下景區企業需要直面的課題。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A股市場僅有41家企業正選上市,同比減少超過七成;IPO融資金額共295.40億元,同比下降超過八成。

2023年對於IPO市場而言,已經可謂是寒風凜冽。進入2024年,這種冷卻趨勢並未有所緩解,反而呈現出進一步降溫的跡象。

事實上,如果按照註冊制施行後的主機板上市標準來看,大部份景區企業只能望洋興嘆。

按照標準一要求,三年內凈利潤為正,累計不低於1.5億元,且最近1年凈利潤不低於6000萬元。

若按照標準二執行,預估市值不應低於50億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6億元。

若按照標準三申請,預計市值不低於80億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8億元。

以去年青都旅遊撤單了計劃3年的IPO申請為例,有業內人士指出,正是青都出於對自身實力的「清醒認知」,原因則無外乎企業營收規模不大、盈利渠道單一、規劃發展旅遊演藝和擴大索道及觀光車業務等未來前景不明等原因。

在A總看來,這個真的太正常了,主要原因是當前資本市場行情不佳。在當前,即便公司IPO成功也難有好的估值。如果企業不是很缺錢,此時並不是一個上市的好時機。

他說歸根到底企業上市要不為了現金流,要不為了擴大企業規模,至於景區都是重投入,要上市肯定要拿募來的錢買索道、蓋酒店,但在A股普遍低迷的當下,這套玩法確實越來越難以說服證監機構。

「如果說是為了銀行授信,新三板掛個牌完全足夠了呀,XX景區在新三板上掛著就已經是很好的信用背書了,一年至少授信一個億,不比累死累活沖主機板強多了?」

硬幣的另一面是,國內正在加強對IPO的監管,近期普華永道就處於輿論旋渦之中,導致會計師事務所的員工都比較抵觸「開荒」,對合規審計也在加強,這讓一些業務不透明、收入來源不清晰的景區企業也不敢輕舉妄動。

這些年,從「將佛教資產商業化爭議」的普旅股份到「三戰IPO未果的恐龍園」,再到自主撤回IPO申請的井岡山旅遊、青都旅遊,「無緣IPO」不僅是國內景區們自嘲之詞,更是對當前一級市場真實作狀的描述。

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將上市作為唯一目標」正逐漸轉變為大多數「活得還不錯」的景區新策略。

03

一場過山車之後,生活還要繼續。

「活著就行了,還要啥單車?」A總長嘆一口氣,說,「哎,未來的事誰知道啊,大部份景區能自給自足就不會去趟IPO的渾水,很容易給自己陷進去。」

前幾天有個朋友問我,這樣的經濟環境下,換個什麽賽道好呢?我說你還想什麽賽道,有條活路就不錯了,忘記賽道,找條活路。

盡管形勢嚴峻,上市造富故事的鐘擺也正在遠去,但認為中國景區旅遊產業沒落的聲音基本上沒有。

受各行各業襯托,無論地方政府,還是媒體視角,旅遊業受重視程度都是壓倒性的。

「因地制宜把旅遊業打造成區域支柱產業」成為各地被反復提及的命題,背後則是淄博、哈爾濱爆火後帶來的政府與民間情緒升溫。

冷靜不盲目,則或許是後疫情時代很多景區旅遊企業的「智商升級」。

事實上,在日本「失去的三十年」裏我觀察到了類似的有趣現象:悶頭賺錢,上市與我何幹。

數年前,我跟日本一家「小而美」的旅遊企業談合作,聽了他的商業理念,我的疑惑是:多麽好的概念啊!為啥不融資上市呢?日本朋友盯著我笑,回了一句:「上市幹嘛呢?」

後來,我慢慢讀懂了從經濟泡沫時代走出來的日本人思維模式: 我們中國人認為,上市是辦企業的成功標誌,是生財的最佳途徑,但日本人認為,上市是企業最大的冒險,是讓經營者變得神經質的開始。

這兩年,日本旅遊爆火,但鮮有日本景區企業問道IPO,從未見過富士山A、京都旅遊等公司在日本股市招搖過市,或許日本企業走過浮華年代背後的淡定心態是背後深層次的原因之一。

任正非曾經說過:企業管理最難的工作是如何分錢,錢分好了,一大半的管理問題就解決了,而上市並不會讓這個問題變得更簡單。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與其說當下一些景區企業不上市融資是保守、害怕失敗,或許這也是認清現實後的理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