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行走美麗鄉村——東堡李家

2024-03-23旅遊

出青陽縣城沿 103 省道南行約十三公裏,翻越青石嶺便到了東堡。青石嶺是青陽至陵陽之間的兩大高嶺之一,居陵陽一側的叫分流嶺,臨青陽一側的是青石嶺。分流嶺顧名思義,水流沿此山脈分流南北。向北匯聚青通河由大通入長江;南向太平湖,經涇溪註青弋江。青石嶺山嶺峻峭多青石,「旁出石坡,彼此牙錯,突怒偃蹇,爭為奇狀」(語出清光緒版【青陽縣誌·藝文誌】東堡人士徐權【遊九曲口記】)。自上世紀三十年代鑿通公路,數十年間的多次降坡拓整到今天的樣子,也依然巍然。青石嶺是青陽縣境內丘嶺與山區的分界線,過了青石嶺以南入東堡境就算是進了山重水疊的皖南山區的畫屏了。東堡,南北有青石與分流兩嶺夾峙,東西有馬鞍山、竹溪嶺與九華山余脈兩翼圍堵,四面環山,形成東堡獨立的小世界。所謂「十裏不同音,百裏不同俗」。十裏東堡就是一個物侯、人文、語言乃至自然小氣候都有著鮮明地域特色的地方,仿佛它生就就是為那 則民諺作註腳的。東堡方言說的是陵陽片的白話,但又有涇縣人的音腔,聽起來總有一股「咬」勁,頗有山裏人執著的個性。東堡的自然氣侯也自成一家,陰晴雨雪好與眾不同。比如,一面的陵陽、楊田正風和日麗,而行腳至此卻偏遭大雨滂沱;也或許四周臨近雨雪霏霏,東堡境內卻又是另一番晴空朗朗。這就是區域小氣候的玄處,似淘氣的孩子,讓你摸不透,猜不著,天氣預報遇到這樣的地方也會常常犯迷糊。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東堡境內植被茂密,水脈豐沛,是渾然天成的氧吧。

狹狹窄窄的東堡就像一掛葡萄,安穩地平置在一連群山擠出的空隙處,掛頭是青石嶺,掛尾在分流嶺。103 省道是這掛葡萄的葡萄柄,兩側的村莊如鳳形、和平、九甲、六甲、瓦園裏、井田、華家、平橋……自然就是一顆顆綴結在葡萄柄上的葡萄粒了,李家就是那葡萄粒中最大的一顆。

從 103 省道常福橋附近東望,透過 G3 高架橋和兩側山嘴,你便會看到一遛古木和幾棟白墻紅瓦,那身後便是東堡的李家。一條清亮歡騰的小河從山嘴劃過,與徐村奔騰而下的南河在不遠處交匯。清光緒版【青陽縣誌·藝文誌】【遊九曲溪口記】中寫道:「……村有二水,發源各數十裏許,奔騰委折,匯合於黃沙橋下。其波流溶漾,與嶙峋怪石相吞吐,而新篁老樹、蘿帶時花,復掩映於月潭鳧渚間……」它描述的正是當前眼下。也許江南處處得風景,這些平常動人處最易為我們忽視。相比之下,古人比我們更懂得生活的情趣。跨過河流便是李家村口。村口的文化廣場和壁立的文化墻很奪目,「小橋流水,敦厚李家」。李家村輿形風貌與李氏文化傳承由此也一目了然。在文化廣場的一端,還有一遛長廊,這裏差不多是村中人休閑、健身的活動場所。村頭和村中都設有整潔的停車場,公共廁所是一座玲瓏別致的徽派建築,這超出了我對一般農村村莊的印象。 村道寬綽,能容兩輛小車並列。村道兩邊是一色白墻紅瓦的小洋樓。樓下有花有院,有路標。城市的規整與農村自然村莊的天然情趣在這裏得到了恰好體現。村南是一爿田畈,田畈與村的交集處有一窪田田的碧荷,時值初夏,葉間已綻出婷婷的荷花,默然成碧天流紅,一朵一朵的在風中浮動。李家現居人口約三、四百人,和很多別處的農村一樣,青年人一撥一撥地從這裏走了出去,村中留下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和婦幼居多。但這似乎沒有妨礙小村的建設與美麗。一條兩百來米長的村道上有兩家超市,一家一應百貨俱全,集聚著一應留守的老年男女小孩,打牌閑扯,熱鬧的很。另一家似乎更懂得差異化競爭,具有鮮明的時代經濟特色——「趕街·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經營代買百貨,代賣農特,代充話費,農村快遞。廣告語也很「潮」:「趕街,讓農村更美好。」村東丁字路口百年大葉柳樹旁建有一亭,六角翼然。兩股清澈的溪流由曹村與方墩潺湲而來,合於亭下。亭內有幾個老嫗帶著孩童在嘻戲、念古;亭下有婦人搗衣浣洗。這時在村子的中央傳來幾個女子的歌聲,這使我產生了好奇。原來是幾個留守的中年婦女在手機「卡啦 OK」。好安然的村莊,好安逸的生活。說實話,李家讓我很驚訝,它就在我身邊,不誇張地說,這些年,我千百次地從它身邊擦身而過,卻總把它忽略。也許是它的隱逸,讓人容易忽略它的存在,若不是這次楊田鎮政府組織的「美麗鄉村」采風活動,恐怕我是不會無端地想到走進這個讓我為之一亮的村莊的,或許我將為之遺憾。

現在的李家是由石溪、溪田、長龍三個自然村落連綴在一起構成,沿溪而居自然彎成一段弧形「7」字。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那年我高中畢業,曾隨一幫同學來此串門,但老村子的模樣早已在記憶中漫漶,隱約的也只有兩個同學家的門楣:皖南徽式格局,結構簡單的小戶人家。若說尚能保有深刻印象的,也就人家的石門檻和石台階了,光滑滑的,像時光的鏡子,那是屋主人無數次的踩踏和一茬茬光屁股小孩在上面蹭出來的包漿。

李家為李姓族居地,從那些發黃發脆的義門李氏譜碟中可遠追東堡李家至隴西李氏。李家一脈為唐李世民四子李泰十一世孫伯陵於唐宣宗大中八年(公元 854 年)避亂南遷,至宣州太平弦歌鄉田叚裏(即今黃山區郭村、賢村一帶)。弦歌鄉是古稱,是黃帝修煉飛升之地,空中有彩雲弦歌得名。李氏落戶太平,敦奉孝友,七代義居不分,皇帝敕賜田免役旌表。自此散居於宣、池之地的義門李氏後裔均以「田」為號,如石台七都啟田、陵陽上章官田、太平美溪賜田等,東堡李氏為李氏七田之一的徽田李氏。按【義門李氏宗譜·明嘉靖丙寅裔孫應鳳序】推測,東堡李氏一脈應於宋以後「由太平而涇徙於蓉城過竹嶺而蔔延和鄉曬谷之居焉」古人曬谷常用竹簟,遂號「竹塔」,竹塔也是現東堡竹溪的坊稱。可見東堡李氏落戶青陽的最初居住地為竹溪,之後才衍至李家、方墩一帶。

從李氏族譜中繪畫的居住示圖看,東堡李家人煙遍布,一派昌盛。舊時村中有李氏宗祠、庵堂、拜經書屋、靈官殿等,傳統文化的培植和宗親文化的傳承一應俱全。但歷史的煙雲終歸已漸褪漸盡,現在唯一能找到它們之間可貫通的氣脈,恐怕也只有村中兩處尚存的明代舊居和村北那口長龍古井了,但就是這點氣脈也說不定哪天就斷了。今天的李家與歷史中的李家已完全判若兩種個性鮮明的人,一個是耕讀自勤的篤實男子,一個是明艷輕俏的少年女子,哪個都美,都是時代賦予的特定美質。要說李家唯一沒有改變的,當是義門李氏世代尊崇的「敦親友愛,睦鄰鄉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