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登泰山的遊客,有一處景點不容錯過,它就在玉皇頂盤路東側,只要你有登頂泰山的計劃,那你就能跟它在頂峰相見,這就是泰山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八處,其中比較有名的摩崖石刻有四處: 泰山摩崖石刻、武夷山摩崖石刻、子房山摩崖石刻、千佛寺摩崖石刻 ,泰山摩崖石刻無疑是關註度最高的一處,因為這裏留下了歷代帝王封禪的銘文,堪稱名山之最。
泰山摩崖石刻中的唐摩崖和宋摩崖不容錯過,一處是唐玄宗所留,一處是宋真宗所留,這兩位帝王都在泰山留下了自己不被歲月磨滅的銘文。
唐摩崖
唐摩崖位於玉皇頂盤路東側,這裏的石壁被削平,因上面題寫了「天下大觀」,所以被稱為「大觀峰」,也叫「彌高巖」,上面刻著唐玄宗禦制的「紀泰山銘」。
這塊銘文高13.3米,寬5.7米,碑文書24行,滿行51字;碑額高3.95米,除末尾「禦制禦書」及年月日為正書外,其余銘文字型皆為 八分隸書 , 分為序言、銘文、額款 。
全碑共24行,滿行51字,因長期遭受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已殘26字,6字不可辨認,故現存1008字,字大16×25厘米。碑額為圓頂,上刻神龍、祥雲圖案,題「紀泰山銘」豎列2行4字,字大45×56厘米。
【舊唐書】記載:「唐玄宗東封泰山時,聲勢浩大,山呼萬歲,震動天地,並磨石壁刻金字。」因此 【紀泰山銘】記錄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封禪泰山的事跡 。
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改國號開元,勵精圖治,唐朝國力強盛,百姓安居樂業。
在他繼位之後不久就出現了「開元盛世」,於是朝中大臣上書東封泰山。李隆基經過一番謙讓之後,於公元725年12月16日(即開元十三年十月)到泰山舉行了封禪大典。
當年唐太宗李世民就想封禪泰山,但是被魏征勸阻,因此到李隆基封禪泰山可謂是完成祖輩的遺願,又有彪炳史冊之意。
李隆基封禪泰山後撰書,相傳由燕許修辭,韓史潤筆,於公元726年(即開元十四年九月)鐫刻而成。
「紀泰山銘」與其他石刻不同,其他字為紅字或青色,而它是金字 。形制壯觀,文辭雅馴,為漢以來碑碣之最,書法遒勁婉潤,端莊渾厚,其書體偏肥,不失為唐崇尚肥美的見證,整個石刻飛龍蟠首,金光奪目。
「紀泰山銘」碑文共分五段:
第一段敘述封禪的始因 ,描繪了唐玄宗東封泰山的氣派,「張皇六師,震疊九寓,旌旗有列,士馬無嘩,肅肅邕邕,翼翼溶溶,以至於岱宗。」
第二段考證了封禪的來歷 ,改革「秘而不傳」的封禪舊制,公開宣稱自己是為「蒼生之祈福」。
第三段敘述了封禪儀典的過程 ,並頌揚天下太平國富民強,
第四段是唐玄宗向昊天上帝表示「永保天祿」的決心 。
第五段以銘文的形式歌頌了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等五聖的功績 ,進一步表明「至誠動天,福我萬姓」的精神,並告誡後來者「道在觀政,名非從欲」。
由於這塊碑為歷代文人所推崇,所以一直保護較好。銘文的西側原有從封者諸王群臣的題名,作數層而刻。旁邊還有唐高宗封泰山時中書舍人李安期於公元666年(即乾封元年)撰寫的【封禪朝覲壇頌】,後來均被鏟毀。
銘文之西是「雲峰」,這兩個字是清代康熙所題 ,因雲霧常聚集於此而得名。
峰上原有唐代文學家蘇廷撰文、書法家梁升卿隸書「唐玄宗東封朝覲頌」,後來也都被毀壞了。唐代劉仁願、宋代趙明誠、元代徐世隆、明代朱衡及清代阮元、施閏章等歷代名流題刻還留存在上面。
峰上有下有乾隆詩刻「夜宿岱頂作」詩二首,大觀峰和雲峰上遍布題刻:天日蒼茫、呼吸宇宙、置身霄漢、青壁丹崖等,與「紀泰山銘」相映生輝。
「紀泰山銘」不僅只有中國才有,如今這塊碑的拓本被日本成田山書道美術館珍藏 。據說系中日建交初期,日方專程去泰山所拓,如今已經是日本皇室舊藏珍品。
宋摩崖
在唐摩崖的東南有一處叫「德星巖」的摩刻崖壁,刻著「登泰山謝天書述二聖功德銘」,這裏就是宋摩崖。
宋摩崖高856厘米,寬416厘米,額高92厘米,寬182厘米,清代聶劍光在【泰山道裏記】記載:「唐摩崖東為宋摩崖,真宗【述功德銘】摩勒於上。」
【泰山道裏記】記載,宋摩崖實際上有兩處,「大中祥符元年十月禦制、正書並篆額。是碑有二,一勒山上,一勒山下城南。」
他還在書中記載了宋摩崖被毀一事,「明嘉靖間鄞人汪坦大書,東安邵鳴岐等題名一則。又安陽人翟濤奉當事僚友同遊,引漢陳、荀諸賢之聚,太史以德星奏一事,自為題名,復書‘德星巖’三大字,並鐫蓋於上。每行約毀三四十字。下截尚有字句可讀,其得字二百二十有五。篆額‘登泰山謝天書述二聖功德之銘’十三字,完好如初」。
當年宋真宗為什麽要封禪泰山留下這樣的碑刻呢?這事要從澶淵之盟說起。
北宋真宗年間,宋遼簽訂澶淵之盟議和,宋以巨額賠款求和,換得邊境暫時安寧。但 宋真宗趙恒將澶淵之盟視為奇恥大辱 ,當時正主編【冊府元龜】一書的王欽若心領神會,便進諫說:「唯封禪泰山可以鎮服四海,誇示外國。」
這番說辭正中宋真宗下懷,但封禪必須要有「天瑞」,於是王欽若「引經據典」地勸說真宗稱,【河圖】、【洛書】真有其事嗎?無非是聖人利用神道設教罷了。
宋真宗半信半疑,又垂詢直學士杜鎬那【河圖】【洛書】究竟是怎麽一回事?杜鎬也這麽說,於是宋真宗明白那些「天瑞」原來是可以人造的。
公元1008年(即宋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召集文武百官稱,去年冬天十一月二十七日將近半夜,朕正準備就寢,忽然室內大放光彩,看見一位戴星冠穿絳衣的神人對朕說,如果下個月在正殿做一個月的黃道場,就會降下天書【大中祥符】三篇。於是朕從十二月初一開始就在朝元殿齋戒,建道場以求神人保佑。今天皇城司報告,發現左承天門南面的鴟尾上掛著一條黃帛,派太監去觀察,帛長約兩丈,像封著書卷,用青絲繩纏著,隱約看出裏面有字,這就是神人所說的天降之書。
於是群臣在崇政殿致賀,真宗賜宴款待,派專使策告天地、宗廟、社稷,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大中祥符」,又賞賜群臣,並特許京城百姓開懷暢飲五天。
心領神會的宰相王旦等率領文武百官及各種社會名流兩萬多人五次上書,請求舉行封禪大典,於是真宗下詔封禪泰山。
公元1008年10月,宋真宗自汴京出發,千乘萬騎,東封泰山。改乾封縣為奉符縣,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封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頂唐摩崖東側刻「謝天書述二聖功德銘」。此外宋真宗還下詔,令王旦撰「封祀壇頌」、王欽若撰「社首壇頌」、陳堯叟撰「朝覲壇頌」,各立碑山下。
「謝天書述二聖功德銘」由宋真宗趙恒撰書並篆額 ,共計1143字,主要頌揚宋太祖趙匡胤和太宗趙炅的功德偉業。
由於宋真宗的書法遠不及唐玄宗,故碑文多被後人題刻鑿毀。另一處在泰安城南門外,由五石合成,碑文北向朝岱宗,俗稱「陰字碑」,該碑僅存拓片。同時還有「青帝廣生帝君贊碑」,該碑原在泰山西南麓小金山前的青帝觀殿西,至1747年被俗吏所毀,碑遂佚,形制無考。
明嘉靖年間濟南同知翟濤大書「德星巖」,後人又題「登峰造極」、「天柱東維」、「深遠高大」等字,將宋摩崖覆蓋。
結語
泰山封禪無疑是對帝王功業的彰顯,但後世對唐摩崖和宋摩崖的不同做法,表達了對唐玄宗和宋真宗的不同態度。
封禪泰山的活動在宋代以後逐漸減少,隨著理學的發展,皇權不再過分依賴外在的神權,封禪儀式也就逐漸淡出了主流意識形態。
今天反觀泰山封禪之舉,並未給當朝帶來巨大的繁榮,反而因勞民傷財成為國力由強轉衰的標誌,但留在泰山上的摩崖石刻,成為一種文化藝術瑰寶,它歷經千年,見證了中華大地的榮辱興衰。
喜歡泰山文化的朋友,歡迎私信我們,一起分享泰山的點點滴滴。
我們專註於泰山文化、物產、石刻、玉石、木雕、字畫等泰山瑰寶的研究介紹,想了解泰山人文風情,歡迎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