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穿15元布鞋橫穿1500公裏沙漠,中國老人驚艷世界

2024-07-23旅遊

2023年,「中國探險終身成就獎」頒給了一位74歲的老人。

老人名叫 宗同昌 ,他須發皆白,但說起話來中氣十足,身體矯健得像個年輕人。

● 2023年4月,宗同昌(右)受頒中國探險終身成就榮譽

有人說他是最大膽的探險家。

塔克拉瑪幹北緯39°線,世界上最兇險的路線之一,他穿著一雙15塊錢買的布棉鞋,74天跋涉1500公裏沙海,創下了徒步橫穿塔克拉瑪幹的世界紀錄;

阿裏無人區古格王城遺址,他爬進堆滿幹屍的洞穴,拍下一幅幅珍貴的古壁畫,讓失落的文明重現人間;

72歲,他又自駕5000多公裏,從北京到雅魯藏布江獅泉河源頭考察。

「死亡之海」羅布泊、樓蘭古城、太陽墓地、巴瑞坤古城……他參與過各種各樣的考古探險活動。

人們稱他為「當代徐霞客」「藏地攝影第一人」 ,他卻說:

「我只是個行者,到過一些一般人不容易到的地方,見過一些一般人不容易看到的風景。我希望把它們拍下來,為不曾前往的人帶去視覺享受。」

很多人將探險視作挑戰自我、征服自然。

但對宗同昌而言,探險從來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了解自然,用手中的鏡頭,把大自然的雄偉瑰麗、把古文明的遺跡展現給世人。

● 宗同昌

宗同昌出生於1949年的河北保定,與新中國同歲,早年曾是北京二輕局的一名普通工人。

由於喜歡攝影,他把工作賺來的錢,相當一部份都買了菲林,還拜著名攝影家黎朗、黃翔先生為師,學習了全套的彩色照片暗房技術和畫意攝影。

上世紀70年代,普通人家照張黑白照片都是新鮮事,宗同昌已經把彩色照片玩得賊溜,這也成了他日後改變命運的一技之長。

1977年,28歲的宗同昌調到【美術】雜誌社,擔任攝影師。

他在那裏工作了兩年多,接觸到了許多大師的作品,這些作品讓他大開眼界,對構圖、色彩的認知都有了質的飛躍。

憑借出色的攝影技術,宗同昌被調入故宮博物院,成了一名專業的文物攝影師,由此踏上了人生的「巔峰」。

● 初到故宮博物院工作的宗同昌

故宮180余萬件文物,宗同昌見過、摸過的保守估計有幾十萬件。

他在故宮有一個攝影工作室,裏面什麽文物都拍,書畫、玉器、青銅器,每天沒完沒了,一茬接一茬地拍。

被送來拍照的文物往往價值連城,很多文物就連故宮裏的專家平時都難得一見。

有時候趕上專家們感興趣的文物,他們會專程跑到宗同昌的工作室,借機把這些文物仔細地看一看。

● 宗同昌拍攝作品【康熙南巡圖】

一次,著名文物專家耿寶昌先生聽說宗同昌要拍攝一批瓷器,便早早來到工作室。

等待的過程中,耿寶昌又是掃地又是收拾桌子,還把地上雜亂地線束整理了一遍,以防有人搬著文物絆倒,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宗同昌站在一旁,尷尬地無地自容。

「那麽大的專家,跑過來給我打掃衛生,這一下子就給我教育了。從那以後,我不管給誰拍東西,都會把屋子打掃得幹幹凈凈。」

● 宗同昌

拍攝的文物多了,宗同昌漸漸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經驗。

例如在拍攝國寶【清明上河圖】時,他加入咖啡色濾鏡,並適當延長曝光時間,拍出的照片比原作更幹凈、更清晰,層次也更加明顯。

研究人員用他拍的照片去做研究,比看原作還要清楚。

● 清明上河圖(局部)

此外,宗同昌還對故宮的建築進行拍攝。

故宮8700多座宮殿屋宇,無論對外開放的還是未開放的,他幾乎踏遍了每個角落,對這些建築的外景內景、裝修裝飾進行詳盡的拍攝,為故宮留下了一套史上最完整的圖片資料。

每拍一處,他都會把建築裏裏外外看個遍、琢磨個遍。

他說:「作為文物攝影師,必須學會和文物交流。一件好的文物,需要利用最好的光線和角度去表現,讓觀眾看到這張照片時,引導人們重新回到那個時代。」

靠著故宮「禦用」攝影師的頭銜,宗同昌在業內逐漸享有盛譽。

1985年,國家文物局首次決定對西藏古格王城遺址進行考察。

古格王城遺址位於西藏阿裏地區,自然條件非常惡劣,這就要求隨隊的攝影師不僅要有豐富的文物拍攝經驗,還要有過硬的身體素質。

36歲的宗同昌成了最合適的人選。

宗同昌沒有半句推脫,當即跟隨考古隊趕赴西藏。

那時的他絕不會想到,這一去竟險些丟了命。

● 西藏阿裏無人區。圖片來源:攝圖網

進藏之路險象環生,從拉薩到阿裏,1700公裏幾乎沒有路,中間需要穿過一個幾百公裏的無人區。

他們歷經14天艱苦跋涉,終於抵達了古格王城。

展現在眼前的景象震撼了考古隊的每一個人。

幾百年的風沙侵蝕,早已讓古格王城殘破不堪,但林立的宮殿、佛塔、寺廟、房屋,都見證著這段文明昔日的輝煌。

王城內隨處散落著盔甲、弓箭、兵器、甚至幹屍,印證了古格王城毀於戰爭的傳言,也向人們無聲訴說著戰爭的殘酷和慘烈。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宗同昌說:

「這場仗大約發生在300多年前,但你感覺就是在不久前才結束的。幹燥惡劣的氣候條件,將戰後那一刻永遠定格下來,還保留著幾百年前的那種狀態。」

● 古格王城遺址。圖片來源:攝圖網

在一處洞穴中,宗同昌發現了層層疊疊的許多幹屍,由於年代久遠,氣味很難聞。

為了抵禦腐敗氣味,他把口罩灑上白酒,戴著口罩爬進去拍攝。

不料白酒把口罩的孔隙堵住了,一會就喘不上氣來,最後只好摘掉口罩,強忍著氣味堅持拍完。

古格王城遺址中,有很多精美異常的大型壁畫和雕塑,畫風自成一體,堪稱荒漠中的明珠,極具歷史和藝術價值。

● 古格王城遺址遺存壁畫(部份)

為了把每一處雕塑、每一張壁畫都拍下來,宗同昌抱著相機,穿梭在龐大的古建築群內。

他用木頭綁成架子,把解放車的閘板卸下來,搭在架子上當平台,爬上去拍攝壁畫細節,拍完一張後再爬下來,挪動架子去拍下一張。

DC的限制,只能用大量的體力消耗來彌補。

● 古格王城遺址遺存壁畫(部份)

高強度的工作,加上海拔高、空氣稀薄,幾天下來,宗同昌發起了高燒。

在高原上發燒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小小的發燒很容易發展成肺水腫等,若不及時救治會有生命危險。

然而當時隊裏既沒有醫生也沒有藥,宗同昌只能迷迷糊糊地硬撐。

「那時覺得自己很可能醒不過來了,把自己的一生像過電影一樣想了一遍,想得差不多了,就昏昏沈沈地睡著了。」

他連續高燒了3天,靠著頑強的意誌和幾碗綠豆湯,最後奇跡般地撐了過來,並堅持完成了剩余的拍攝工作。

考古工作結束後,宗同昌返回北京,然而他的心卻怎麽也平靜不下來。

藏區廣袤的天地、獨特的人文自然風光,仿佛有著一種魔力,時刻吸引著他的心。

在他看來,古格文明無論遺址規模還是氣勢,都不亞於樓蘭,裏邊的一些壁畫甚至可以與敦煌壁畫相媲美。

● 古格王城遺址遺存壁畫(部份)

但古格卻遠沒有樓蘭和敦煌的知名度。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發現得太晚了。

敦煌學已經100多年了,而古格學才剛剛開始。

宗同昌想,在祖國的西部大地上,到底還有多少這種被遺落的文明呢?

於是,在故宮博物院工作之余,他開始頻繁前往西藏、新疆等地,挖掘並記錄更多的歷史文化遺跡。用手中的鏡頭,拍下大自然的雄奇風光,以及千年前文明遺留下來的瑰麗建築、壁畫和雕塑。

2004年1月,中日聯合舉辦沿北緯39°線穿越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的探險活動。

這是世界上最兇險的路線之一,早在1895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便曾嘗試穿越這片死亡之海。

● 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圖片來源:攝圖網

但他失敗了,除了他和另一名隊員僥幸活了下來,其余17名隊員和8峰駱駝全部葬身沙海。

此後,北緯39°線成了探險家的禁忌,百年來雖偶有各國探險家來冒險,但均以失敗告終。

宗同昌得到訊息時,距離探險隊出發日期已不足半個月, 他收拾了幾件抗風保暖的衣服,路邊買了雙15塊的布棉鞋就去報了名。

誰都沒想到,就是這個一身「破爛裝備」的55歲老頭兒,最後竟成了 唯一的成功者。

74天跋涉1500公裏,體重下降足足27斤,當他穿著那雙已經走爛的鞋子步出沙海時,所有人都震驚了。

● 宗同昌穿越塔克拉瑪幹沙漠

當時,中日兩國很多媒體都對此進行了報道,宗同昌成了有吉尼斯認證的「世界上徒步穿越塔克拉瑪幹北緯39°線第一人」。

當被問起是如何完成這一壯舉時,宗同昌說,他的成功得益於多年的野外考古探險經歷,這種實實在在地摸爬滾打,讓自己無論體力還是意誌力、耐受力,都比一般人強不少。

● 在節目中展示徒步行走的布棉鞋

2015年,宗同昌作為領隊,帶領一支車隊重走絲綢之路。

他們總行程3.1萬公裏,沿途經過14個國家,存取參觀了72個博物館和重要遺址,為傳播絲路文明、促進中華文化對外交流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從1985年踏足西藏阿裏至今,30多年走南闖北,讓宗同昌成了世界級的探險家、攝影家和考古專家。

一路拍下來,他經歷的艱難險阻可想而知,但他始終樂在其中。

2023年,宗同昌將30多年來拍攝的照片,精挑細選400多張,匯整合首部關於阿裏的考古攝影集——【天涯人跡】。

圖文並茂地解說阿裏古代文明,帶人們跨越時空,回溯那個千百年前的遙遠時代。

完成文物拍攝工作之余,宗同昌常會作為領隊,帶著年輕人外出探險。

他會帶他們去一些有歷史遺跡的地方,教他們用鏡頭拍攝文物和古跡,用心去感受歷史的溫度。

他說,「歷史是一本無比厚重的書,而我的工作,就是給歷史做一些小小的插圖。」

在他看來,讓更多人透過他拍攝的照片,觸碰那些浮沈於歲月長河中的故事,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哪怕九死一生,也樂此不疲。文/牧龍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