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探秘巫山十二峰,領略神女峰絕美風光

2024-10-19旅遊

巫山,主要指橫貫湖北、重慶、湖南交界一帶,「東北-西南」走向的連綿群峰。主峰為重慶奉節縣境內烏雲頂,海拔2400米,是中國地勢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北與大巴山相連,南面深入武陵山地,東為長江中下遊平原,西為四川盆地。

「巫山」之名源自上古時代今山西晉南一帶的宗教神話「巫鹹山」,而不是「巫山縣之山狀若巫字」!隨著「山西巫文化(即晉巫)」在南方的傳播,中國歷史上很多地方都曾有過「巫山」記載。其中,長江三峽地區的「巫山」,唐宋之前實際是指古奉節的「巴東(郡)之山」,唐宋及以後是指古奉節的「夔州之山」。

據考古發現,早在舊石器時代,巫山一帶就有人類活動。新石器時代,這裏更是長江流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在巫山發現的大溪文化、龍山文化等眾多古代遺址,證明了其在早期人類文明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古代巴國時期:巫山成為古代巴國的領土。巴國是古代中國的一個小國,以巫山為界統治著長江中上遊地區。在巴國的統治下,巫山地區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中心。

隨著大一統的秦漢帝國建立,巫山納入了中央政府的管轄之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對巫山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和建設,加強了對這一地區的管理和統治。漢武帝時期,巫山更是成為皇家園林的一部份,許多宏偉的建築和雕刻在這一時期出現,可見其受到的重視。

唐宋時期,巫山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使得巫山的旅遊業開始興起,文人墨客紛紛前來遊覽,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這些詩篇既贊美了巫山的自然風光,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土人情。

巫山山脈主要是在地質構造運動中形成的。在遠古時期,由於板塊運動,使得地殼發生擠壓、碰撞等作用。揚子板塊與華北板塊的相互作用,導致地殼擡升和褶皺,逐漸形成了巫山山脈的雛形。

經過多次的造山運動,巫山山脈不斷被擡升。其中,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對其影響尤為顯著。在這些運動中,山脈持續隆起,高度不斷增加,地形也更加險峻。同時,河流的侵蝕作用也在不斷塑造著巫山山脈的地貌。

隨著時間的推移,巫山山脈的地質構造逐漸穩定,但仍在不斷經歷著風化、侵蝕等自然作用的改造。在這個過程中,山脈的形態和生態系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

巫山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數百公裏。山體雄偉壯觀,峰巒起伏,有眾多高聳的山峰。其中不乏奇特的造型,如巫峽十二峰,各具特色,有的如筆架,有的似神女,形態萬千。

巫山大地構造上處於華南板塊北緣的武陵山與秦嶺造山帶南緣的大巴山之間,因地殼運動從北向南的擠壓,包括四川盆地(東緣)阻擋作用,形成川東弧形褶皺帶與大巴山弧形弧形褶皺帶。

巫山恰好處於兩帶的交匯處。造山隆起作用形成復雜連綿的山峰、嶺谷。長江幹流從西向東,恰好強烈侵蝕切割擠壓褶皺隆起的巫山北東-南西向構造嶺谷(包括川東平行嶺谷東緣),因此形成幹流上的長江三峽。

長江三峽中的巫峽貫穿巫山山脈,峽谷兩岸峭壁對峙,懸崖高聳。峽谷深度大,江面狹窄,水流湍急,形成了極為壯觀的峽谷景觀。峽谷內巖石種類豐富,以石灰巖、砂巖等為主。經過長期的水流侵蝕和風化作用,形成了奇特的溶洞、石筍、石柱等喀斯特地貌。

由於巫山是中國著名暴雨區之一,雨量多,又系石灰巖地區,在長期風雨侵蝕和河川深切之下,形成了氣勢崢嶸、姿態萬千的座座奇峰秀巒,十二峰就是巫山峰林中引人入勝的佼佼者。

十二峰為:登龍峰、聖泉峰、朝雲峰、神女峰、松巒峰、集仙峰、凈壇峰、起雲峰、飛鳳峰、上升峰、翠屏峰和聚鶴峰。十二峰中最為美麗動人的是神女峰、有關仙女瑤姬的為民除害、協助大禹治水、 並化做神女峰石,永保三峽航路平安的傳說,更使神女峰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神女峰的傳說,在三峽地區流傳甚廣,其說不一。這些傳說,寄托了三峽人民征服險灘、戰勝惡水的美好願望。巫山百姓為紀念他們心目中的「神女」,尊稱她為「妙為真人」,在飛鳳峰為她修建了一座凝真觀(神女廟)。

唐代詩人元稹傳之千古的絕唱"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就是對長江三峽巫山那萬古不衰的神韻和魅力的概括。

巫山山脈雲霧繚繞,常常給人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巫」字在古代有神秘、神奇之意,與山脈的自然特征相契合。同時,山脈的地形復雜,山峰林立,峽谷幽深,也給人一種神秘而壯觀的印象。

抗日戰爭時期,巫山成為中國軍隊的重要戰場,發生過許多激烈的戰鬥,留下了許多感人的故事。新中國成立後,巫山得到了全面的保護和開發。如今,巫山已經成為一個集自然風光、歷史文化、現代旅遊於一體的著名風景名勝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