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遼闊的東部地區裏,有個叫崇明島的地方,地理位置獨特,是自然風光和人文建設完美結合的一個地方。
這座島天生條件好,位置又特別,經過千百年的變遷,現在已經是上海地界裏不可分割的一員了。
它不光是上海翻開城市發展新篇章的重要標誌,還深深改變了周圍的資金劃分和地區建設的範例。
作為中國第三大的島,崇明島有足足1200平方公裏那麽大,不但是上海重要組成部份,也是長江流域地理自然變化的一個例子。
有意思的是,島上還有兩塊特殊的地方還是屬於江蘇省的,而且面積還在不斷擴大。
這兩塊飛地不光是在地圖上特別,更是行政劃分裏難得一見的奇觀。
江蘇省的土地竟然跑到了上海去,為什麽會這樣呢?
一、從沙洲到綠洲的演變
在長江盡頭的崇明島不僅歷史很特別,自然風光也很美麗,讓這地方成了世界河口沖積島上中很出名的一個。
崇明島的誕生就是大自然和時間聯手創作的成果,河水和泥土緊緊相連,從古時候沙洲一直到現在的島。
要說到很久很久以前,根本還沒有崇明島這個地方。
那時候只是長江一路帶下來的泥沙,在大海和大河碰頭的地方慢慢堆起來的一串河口小沙丘。
長江從高高的青藏高原一路奔跑,穿過寬闊的中下遊平原,懷裏已經揣滿了沈甸甸的泥沙。
等跑到終點大海入海口那兒,因為海浪的阻擋和水流慢了下來,懷裏的泥沙就一點一點卸貨,堆在那裏了。
年年月月這麽積累,那些小沙丘就慢慢浮出水面,露出了個雛形。
這島嶼的形成也沒有那麽一帆風順,中間沙丘們分分合合,變來變去無數次。
有時候看著大,有時候反而被水沖小了,最後在千年的積累後,這些沙丘變成了現在的崇明島。
這麽多年崇明島不光是地盤變大了,還養出了一個特別的生態群落。
島上平平坦坦的,土質非常肥,加上濕潤的好天氣,花草樹木都長得特別旺盛。
島上樹綠得發亮,濕地一片連一片,各種各樣的生物多得數不清。
候鳥們南來北往的都喜歡在這歇腳,珍貴的動植物也把這裏當成了家。
正因這樣的好環境,崇明島才能保留著一份難能可貴的自然和寧靜,成了繁華城市邊上的一片清凈地。
到了現在這個時代,大家越來越關心保護自然環境了,崇明島的價值也被大家重新發現。
上海的領導們認識到這個島不光是自然資源的寶庫,更是讓城市能長久發展下去的關鍵。
所以他們有了個大想法,要把崇明島建成世界級的生態島,一個又能保護自然,又能綠色發展的旅遊好地方,三合一的生態模範區。
這個計劃不光是說說保護弓境那麽簡單,更講究人和自然要和睦相處。
要在保護弓境的同時規劃和管理,讓經濟、社會、環境都變得更好。
為了把這個設想變成現實,上海政府在崇明島上可沒少下功夫。
他們努力修復自然環境,做了好多濕地保護和恢復的專案,保護各種生物,還建了生態走廊,讓動物們能自由自在地遷移。
在農業上他們推廣不用太多化肥農藥的綠色種田法,鼓勵種有機食物,讓土地更健康。
現在還發展出了崇明島生態遊,讓大家來這邊可以學到保護弓境的知識,一邊觀鳥、體驗濕地,一邊享受美景,非常愜意。
二、行政歸屬的變遷
你可能不知道,1958年崇明島的歸屬還經歷過大變動,這次「搬家」不光是地圖上畫線變了那麽簡單。
它其實是國家計劃在小地方的落地實施,對崇明島和它周圍的未來走向影響很大。
那時候新中國剛成立,萬事待興,國家急著要幾個大城市先跑起來,帶動全國一起向前沖。上海作為東部的頭部經濟城市,肩負的發展責任重大。
為了讓上海能更快地開啟門迎客,加快工業發展,江蘇省聽從國家的安排,決定把崇明島送給上海。
這一送,不光是給上海送去了更大的地盤,還打包送去了發展的好材料和發展機會。
從那以後,崇明島就像進了快車道,作為上海的後花園,享受到了更多的照顧和投資,路修得更快了,學校醫院都變好了。
上海還給崇明島定了個新目標,要把它建成生態島,保護好那裏的好山好水,試試綠色環保的發展辦法,做個可持續發展的模範島嶼。
不過,這次變動還留下了兩個特別的地方,那就是啟隆鄉和海永鄉。
兩塊地本來是江蘇南通的,卻因為地形變化和行政劃分,成了上海崇明區裏的「外來戶」。
啟隆鄉和海永鄉雖在地理上緊密融入了崇明島,但行政管理上依然歸屬於南通市,這樣的安排就促進了兩地之間的協作與溝通。
日常生活中,居民們既投身於上海繁華的都市節奏,又保留著南通的傳統習俗,地方歸屬感很強烈。
對居住在這裏的人們來說,這份特別的行政歸屬感,既是他們文化身份的一種彰顯,也是地理變遷的歷史痕跡。
他們能在享受上海發展所提供的種種便利的同時,維系著與南通的深厚歷史聯系,享受雙份的照料。
三、啟隆、海永江蘇兩兄弟
啟隆鄉與海永鄉的誕生,是長江水流和人們勞動智慧相互作用的結晶。
起初它們僅僅是長江裏漂泊的小沙島,但隨著時間推移,沙土慢慢積累,這些小島擴張並與崇明島相連,變成了堅實的陸地。
到了二十世紀中葉,崇明島整體加入了上海的懷抱。
而啟隆鄉與海永鄉因歷史淵源,保持了江蘇省的管轄,成為了一塊飛地,在不同的行政管理下踏上了特有發展之路。
早年間,這裏還是一片貧瘠,居民生活困苦,主要依靠傳統農業維持生計。
但時間帶來了轉機,尤其是加入上海的版圖後,兩鄉借力上海的經濟發展動力,逐步邁入現代化轉型。
農業生產不再單一,轉向了特色作物和生態農業,開始種植有機蔬菜、花卉,既賺到了錢,也保護了綠水青山。
隨著崇明島生態旅遊的興起,啟隆鄉與海永鄉也抓住機遇,發展起鄉村旅遊業,讓越來越多的旅人慕名而來,感受田園詩意與欣賞自然美景。
在這裏生活的人們,日常生活中既融入了上海的時尚氣息,又保留了南通的古樸風情。
方言、風俗和餐桌上的菜肴裏處處可見南通文化的痕跡,而教育、醫療、通訊等設施的現代化,又讓他們無縫對接上海的都市便捷。
這種文化交融,讓啟隆鄉與海永鄉的居民擁有了一份特別的文化認同,他們對自己的飛地身份感到自豪。
他們既是江蘇的一份子,又融入了上海,雙重的身份成就了他們獨一無二的生活。
不光是農業,兩地的企業也借助「飛地經濟」新辦法,和上海、南通市政府攜手,吸引高科技產業和服務行業入駐。
兩邊的經濟跨地域協同增長,產業類別更加豐富,居民生活更富裕,層次也更高了。
四、還在變大的島
崇明島一年年變大,新產生的地方怎麽用才既保護自然環境,又能用得恰到好處。
崇明島是個自然寶庫,濕地一大片,生物種類多得很,還有獨特的生態系,是很多鳥兒長途旅行時的休息站。
現在全球氣候在變化,人類對環境的需求也在加劇,崇明島的自然環境就變得更嬌貴、更容易受傷了。
崇明島還是一道天然的大壩,能抵擋長江發水時的威風,保護周圍的城巿不被洪水淹沒,這樣的角色沒法代替。
現在這島嶼還是在每年變大,差不多一年新增五平方公裏,這對於種莊稼、發展旅遊來說絕對是天上掉餡餅的大好機會。
新出現的地正好可以試試現代的生態農業種植,種植綠色有機的好東西。
既能讓大家吃得健康,滿足市場的需求,還能守護好我們的土地,不讓其受傷害。
新多出來的地方還可以可以發展生態遊、鄉村遊等旅遊專案,不光能讓遊客玩得開心,還能讓當地老鄉的經濟來源更多樣。
地多了是好事,但上海和江蘇得一起規劃好,怎麽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把這地用好了,不浪費這片潛力無限的地方。
結語
崇明島的每一粒沙、每一滴水,都是當地居民和上海、江蘇省寶貴的資源。
崇明島從過去的默默無聞,到今天成長為一個既綠意盎然又經濟蓬勃的現代樂園,它正向著可持續的未來大步邁進。
啟隆鄉和海永鄉這兩塊特別的飛地就像是自然和行政地圖上的拼圖,展現了邊界雖定,但人心與文化的情感牢不可破的力量。
在一步步嘗試與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我們不單目睹了一個島嶼的發展歷程,更透過它瞥見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方法。
上海和江蘇省一定得抓住崇明島這個合作的紐帶,共同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
中國第三大島劃歸上海,島上仍有兩塊江蘇飛地,面積還在不斷擴大
正選2024-06-11 16:49·王賢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