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貴州最好的背棺人徒步爬懸崖,有時三天三夜不息,只為送逝者安息

2024-07-11旅遊

請用您發財的金手指,點贊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點關註下點贊,不想暴富都很難

在貴州省安順市紫雲縣的燕子洞附近,一個瘦小的身影正在上演著令人窒息的表演。她就是羅登萍當地聞名遐邇的"蜘蛛人"之一。

只見她雙手緊握崖壁上的藤蔓,雙腳在凹凸不平的巖石間靈活穿梭,身體緊貼著陡峭的懸崖,動作如行雲流水般流暢。

最令人驚訝的是,羅登萍沒有佩戴任何安全裝備。她就這樣在數十米高的懸崖上自如地攀爬,仿佛完全無視了地心重力的存在。

山下的遊客們看得目瞪口呆,既為她的膽量感到震驚,又為她的技藝贊嘆不已。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羅登萍展示的這項驚險絕技並非單純為了娛樂或表演。它的背後隱藏著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傳統——"崖葬懸棺"。

這種獨特的喪葬方式曾在這片喀斯特地貌上盛行,而羅登萍和她的家族,正是這一傳統最後的守護者。

隨著羅登萍在懸崖間穿梭,她的每一個動作都仿佛在訴說著這片土地上的歷史和文化。她不僅是在攀爬巖壁,更像是在跨越時空,將古老的智慧帶到了現代。

這個看似簡單的表演背後,究竟蘊含著怎樣的故事?讓我們隨著羅登萍的身影,一同揭開這個神秘傳統的面紗。

羅開科一位身材魁梧、雙手布滿老繭的老人,是最後一位真正的"背棺人"傳承者。他的眼神中透露著堅毅和滄桑,每當談起往事語氣中總是充滿了對傳統的敬畏和對逝去歲月的懷念。

年輕時的羅開科曾多次參與將逝者安葬在懸崖上的神秘儀式,親身經歷了這項古老習俗的最後輝煌。

羅登萍從小就對父親的技藝充滿好奇。她常常偷偷跟隨羅開科,目不轉睛地看著他在懸崖間如履平地。終於有一天她鼓起勇氣向父親提出學習的請求。

羅開科起初堅決反對,他深知這項技藝的危險性,不願自己的女兒冒險。然而羅登萍的堅持和決心最終打動了父親。

為了考驗女兒的勇氣,羅開科帶她來到一座陡峭的懸崖頂端,要求她直視腳下的深淵。令人驚訝的是羅登萍面不改色地俯瞰山崖,沒有絲毫畏懼。

從那天起羅開科開始悉心教導女兒這門絕技,打破了只傳男不傳女的傳統。

除了羅登萍羅開科還收了三位徒弟:黃小寶、王鳳忠和周小國。這五人組成了最後的"背棺人"家族,各自展現出不同的特點。

黃小寶身手敏捷,常能在險峻之處找到巧妙的攀爬路徑;王鳳忠力大無窮,擅長搬運重物;周小國則以細心著稱,總能註意到他人忽視的細節。

在羅開科的悉心指導下,這個小團隊逐漸掌握了這門古老的技藝。他們不僅繼承了傳統,更在新時代中尋找著這項技藝的新價值。

每個人都深深感受到肩負的責任,他們不僅是懸崖上的舞者,更是一段即將消逝的歷史的守護者。

羅開科看著自己的女兒和徒弟們逐漸成長,眼中既有欣慰也有對未來的思考。他知道隨著時代的變遷,"背棺人"這個古老的職業可能會消失,但他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能讓這項技藝以新的形式存活下去,繼續講述這片土地上的故事。

"崖葬懸棺"是一種源遠流長的喪葬習俗,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至前1000年之間。這種獨特的葬禮方式在貴州省的喀斯特地貌中尤為常見,特別是在安順紫雲格凸地區。

據當地苗族居民口述相傳,他們的祖先曾參與蚩尤與黃帝的戰爭。戰敗後一部份九黎部落遷移至此地安身立命。

為了紀念故土他們選擇將逝者安葬在高處,以便能夠眺望遠方的家園。然而這種浪漫的說法背後,更多是出於現實考慮。

當地自然條件惡劣,土地資源匱乏大規模的土葬並不適宜。將逝者安置在崖壁上不僅能避免占用寶貴的耕地資源,更能有效防止野獸對遺體的侵害。

此外船形的棺木設計也寓意著逝者能夠順流而下,早日回歸故鄉。

"崖葬懸棺"的安放方式主要有三種:自然安放、鑿洞安放和木樁安放。自然安放是在崖壁上尋找天然形成的空間直接放置棺木。

鑿洞安放則需要在巖壁上開鑿足夠容納棺木的洞穴。木樁安放是在巖壁上釘入木樁,再將棺木架設其上。每種方式都有其特點和難度,需要"背棺人"們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擇。

整個安葬過程極為艱險。"背棺人"們需要將沈重的棺木元件一一背負上山,再在懸崖上進行組裝。最後他們還要將逝者安放入棺,並用鐵釘固定棺蓋。

整個過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墜落懸崖。這不僅需要超凡的攀爬技巧,還需要極大的勇氣和體力。

安葬儀式由一位被稱為"磨公"的主祭司主持。儀式結束後所有參與者還需在崖壁上為逝者守靈三天三夜,期間不得進食睡眠。

羅開科曾回憶道:"那是一種極限的考驗,不僅是對體力更是對意誌力的挑戰。但每當想到是在為逝者盡最後的孝道,心中就會湧現出一股力量。

這種獨特的葬禮方式不僅體現了古人對生死的獨特理解,也展示了他們適應惡劣環境的智慧。"崖葬懸棺"成為了這片土地上的一道獨特風景,見證著當地文化的演變和傳承。

羅開科將多年積累的攀爬經驗凝練為四句箴言,這是他傳授給弟子們的核心技藝。這些看似簡單的話語,實則蘊含著深刻的智慧和豐富的實踐經驗。

第一句箴言強調了上下攀爬技巧的平衡:攀爬訓練必須同步學習上下技巧,步伐不可出錯。上兩步必須會下兩步,這是保持穩定的關鍵。

這不僅是為了安全考慮,更是為了在復雜地形中保持靈活性。

第二句箴言講述了路線規劃的重要性:務必提前規劃路線,並在攀爬過程中牢記每一步的軌跡。這樣可以避免迷途,減少危險。

在懸崖峭壁上一個錯誤的決定可能帶來致命的後果,因此事先的規劃和記憶至關重要。

第三句箴言強調了全身協調的重要性:學會運用全身各部位作為支撐點。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用膝蓋、肘部甚至頭部來支撐身體。

這種全身性的技巧讓"背棺人"們能夠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找到立足點。

最後一句箴言則是關於安全的警示:一旦感到身體出汗,必須立即停下尋找休息處。這是保全生命的重要措施。在高強度的攀爬中,及時休息不僅能恢復體力,更能保持清醒的頭腦,避免因疲勞而導致的失誤。

羅登萍在學習過程中展現出驚人的天賦。盡管身材嬌小但她力量驚人,動作敏捷。她常常在訓練中挑戰自己,一次次突破極限。

有一次她在一處特別陡峭的崖壁上訓練,突然遇到一塊松動的巖石。就在即將墜落的瞬間,她迅速調整姿勢,用膝蓋卡住了一個凸起,化險為夷。

這次經歷不僅讓她更加謹慎,也更加堅定了繼續學習的決心。

黃小寶、王鳳忠和周小國也各有特點。黃小寶身手最為敏捷,常常能在看似無法攀爬的地方找到路徑。他的靈活性讓他能夠輕松應對各種復雜地形。

王鳳忠力氣最大,能夠輕松搬運重物。在需要搬運棺木等重物時,他的作用尤為突出。周小國則以細心著稱,總能發現他人忽視的細節。

他的這個特點在規劃路線和確保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四句箴言和每個人的特點相互呼應,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技藝體系。它們不僅是攀爬的技巧,更是一種生存的智慧,體現了"背棺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命的珍視。

透過這些訓練和實踐,羅開科的弟子們不僅掌握了高超的攀爬技藝,更繼承了這項古老傳統背後的精神內核。

隨著時代的變遷,"崖葬懸棺"這一古老習俗逐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然而羅開科和他的弟子們所掌握的獨特技藝卻在這個新時代迎來了意想不到的轉機。

當地政府敏銳地察覺到了"背棺人"技藝中蘊含的文化價值和旅遊潛力。他們提出了一個創新的想法:將這項傳統技藝轉化為一種文化旅遊專案。

這個決定不僅為"背棺人"們帶來了新的機遇,也為當地旅遊業註入了新的活力。

在這個新的舞台上,羅開科等人穿上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苗族傳統服飾,在遊客面前展示他們精湛的攀爬技藝。他們不僅重現了昔日的安葬儀式,還加入了一些驚險刺激的表演元素,如在懸崖上倒立、掌上壓等高難度動作,讓觀眾們驚嘆不已。

這種表演形式既保留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又賦予了它新的生命力。對於"背棺人"們來說,這不僅是一種謀生的方式,更是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途徑。

羅開科曾感慨道:"我們現在做的,不僅是為了生存,更是為了讓我們的文化能夠繼續流傳下去。

2004年8月26日一場別開生面的比賽在燕子洞附近舉行。這場比賽將"蜘蛛人"們與專業攀巖選手放在了同一個舞台上。

盡管按照規則要求佩戴安全護具,但這對習慣了無保護攀爬的"蜘蛛人"們來說反而是一種挑戰。

比賽結果出人意料,"蜘蛛人"們展現出了驚人的實力。最終王鳳忠和黃小寶分別獲得了第一名和第二名,展示了他們超凡的攀爬技藝。

這場比賽不僅證明了"背棺人"們技藝的高超,也引發了人們對傳統文化價值的深入思考。

羅登萍在賽後感慨道:"我們的技藝源於生活,卻又超越了生活。它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值得我們用心傳承。

今天的比賽讓我更加堅定了繼續傳承這項技藝的決心。

這場比賽成為了傳統與現代碰撞的一個縮影,它不僅展示了古老技藝在新時代的生命力,也為"背棺人"們的未來指明了方向。

透過這種方式他們找到了在現代社會中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新途徑。

如今羅登萍已步入中年,但她依然堅守在攀巖表演的第一線。對她而言這份工作早已超越了簡單的謀生手段,成為了展現自我價值和傳承文化的重要舞台。

每次站在懸崖之上,她都能感受到祖先的力量在支撐著她,這種深厚的文化連線賦予了她無窮的勇氣和自豪感。

透過旅遊表演"背棺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每月可以獲得3000到9000元不等的收入,這遠遠超過了他們以前靠采集草藥或燕窩維生時的收入。

這種經濟上的改善不僅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素,更重要的是它讓他們找到了新的人生價值和文化自信。

羅開科雖然年事已高,不再親自攀爬但他仍然在表演中扮演著"磨公"的角色,主持儀式傳遞文化。看著自己的女兒和徒弟們繼續傳承這門技藝,他的眼中充滿了驕傲和希望。

他常說:"我們不僅是在保護一項技藝,更是在守護一種精神。

"背棺人"的故事,是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尋求新生的生動縮影。它告訴我們古老的智慧並非過時的遺物,而是可以在新的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

正如羅登萍所說:"我們不僅僅是在攀爬懸崖,我們是在攀登文化的高峰。每一次表演都是對祖先智慧的傳承和對未來的展望。

這種文化傳承的新模式也引發了更廣泛的思考。如何在保護傳統文化的同時實作創新發展?如何讓古老的智慧在現代社會中發揮更大的價值?"背棺人"們的經歷為這些問題提供了一種可能的答案。

盡管面臨著諸多挑戰,但羅登萍和她的家族成員們始終保持著對未來的信心。他們相信只要心中始終懷揣著對傳統的敬畏和對創新的熱情,他們就能繼續在這條獨特的文化傳承之路上走得更遠。

正如羅登萍常說的那樣:"我們的腳下是懸崖,但我們的眼中是遠方。我們要讓世界看到,我們的文化不僅有過去,更有未來。

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