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著名的15個古跡「修復前vs修復後」對比圖

2024-08-10旅遊

明孝陵的方城明樓

明孝陵的方城是由石磚構建的方形基座,上方建有名為明樓的城樓。在太平天國時期,明樓被火焚毀,僅剩四壁。現在所見的明樓屋頂是2008年進行修復時重建的。

潮州廣濟橋(又稱湘子橋)

作為全球最早的可開啟橋梁之一,廣濟橋也列入中國四大古橋。舊照片中可見橋墩上生長的榕樹以及橋上類似吊腳樓的結構,透出一種生活氣息。

最初的湘子橋內部設有住宅和商鋪,現已轉變為旅遊景點。多次修復後,最為古老的部份可能是那些橋墩。

杭州西湖的保俶塔

這座歷經一千年歲月的古塔,最後一次重建發生在元代。乾隆年間還有七層木檐,但到了民國僅剩殘破的塔身,並出現了傾斜。

1924年與1933年間,保俶塔進行了修復,恢復為八面七層的實心磚塔,保持了古塔的原始風貌,並自此得到良好的維護。

霍去病的墓

1914年的舊照片呈現了一種沈默的美感,充滿了古典與滄桑。為防止水土流失,現在的墓地上種滿了樹木,周圍還建有亭台樓閣,成了風景優美的景點。

河北隆興寺的千手觀音

這尊由宋太祖趙匡胤於北宋開寶四年(971年)鑄造的銅像,是古代最高大、最古老的千手觀音像。

到了乾隆年間,隆興寺大修期間,觀音像的許多手臂已損壞嚴重,甚至用鏈子吊著。為了安全和美觀,乾隆皇帝決定拆除所有手臂。

1944年,寺院試圖恢復這尊大佛,由於抗戰期間銅材緊缺,大部份手臂只好用木材替代,現在除了胸前的兩只手臂外,其余均為木制。

重慶大足石刻的千手觀音

這尊擁有千手的觀音像,據說原本有1004只手,但現在僅剩830只。盡管在1980年時保存較好,但由於後來城市化和工業化帶來的酸雨等問題,損害加劇,2008年不得不進行了緊急修復。

河北開元寺的料敵塔

料敵塔是中國現存最高的古塔之一,宋朝時期為了監視契丹敵軍而建。許多古代文人墨客都曾來此留影。

該塔極其堅固,即使1884年地震使得塔身損壞四分之一,塔柱外露,但在邢台大地震和唐山大地震央都未曾倒塌。1988年,人們決定將其修復恢復原貌。

河南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

盧舍那大佛起鑿於唐高宗鹹亨三年,被認為是武則天的報身佛像,在國外享有「東方維納斯」的美譽。

百年前,大佛已有許多裂縫和損壞,建國後進行了數次修復,2007年對面部進行了修飾,左眼的裂痕終於被修復,盡管近看還是可以看到修復痕跡。

四川正覺寺塔

此塔建於北宋天聖元年至四年(1023-1026年),位於四川彭州。盡管遭遇多次地震,仍然屹立不倒。

特別是2008年汶川地震後,塔身多處開裂和倒塌,修復後用紅線標出了倒塌部份的輪廓。

西安的二龍塔

這座始建於唐朝,已有1300多年歷史的古塔,在上世紀60年代為了建設飼養室而拆除了幾層。

2005年,根據「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了修復,保留了「殘存六級」的舊貌,使得塔不再顯得脆弱。

雁門關

雁門關曾經是著名的歷史軍事關隘,十幾年前僅剩一個關城。修復工程後,重建了古關道、猴嶺長城、雁塔等,並成為5A級景點。

2008年之前,雁門關周邊幾乎無人煙,如今已恢復為中華第一關的雄姿,但歷史的痕跡略顯稀薄。

河北隆興寺的水月觀音像

這尊彩塑觀音被魯迅先生譽為「東方美神」,現在的魯迅故居仍陳列有這張照片。

經過修復後,觀音的眉毛和眼神有所改變,失去了原有的神韻,使人感到些許遺憾。

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歷經多次修復,記錄中的大規模修復達16次。近期在2019年又進行了一次修復,當時還登上了熱搜,隨著時代審美的變化,大佛的面容也隨之變化。

盡管我們見到的許多古跡都是近代重建的,如長城起點的「老龍頭」,原為明代戚繼光建造的「入海石城」,在八國聯軍侵華時被毀,現在的大部份結構都是重建的。

黃鶴樓自三國時期起屢次被毀重建,在明清兩代就有7次毀壞、10次重建的記錄。現在的黃鶴樓是1985年重建的,位置也非原址,但規模更為宏大。

同為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滕王閣,歷史上重建達29次,現看到的是根據宋代畫作由梁思成重新設計的,位置也非原地。

文化遺產的修復和重建雖必要,但應盡量保持嚴謹,以承載和傳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