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守正創新續文脈——看潮州古城的活力新生」④創意青年炫古城

2024-08-21旅遊
雨後放晴,潮州市美術館門前車輛絡繹不絕。展館內,展出已「滿月」的「字由字在——書寫中的潮州」展覽仍吸引大批市民遊客觀看。
在二樓的「日常書寫」展廳,散落在街頭巷尾的牌匾、選單、標語、廣告等民間書寫實用性文字被集中突出展現,還原潮州市井書寫場景。這些素材,來源於一群熱愛潮州文化的「00後」對城市文字的采集。
「跑路藝術小組」策劃舉辦的展覽吸引眾多青年前來觀看。
這群「00後」,正是近幾年活躍在潮州在地文化公共專案策劃舉辦一線的「跑路藝術小組」(以下簡稱「跑路」)。這個由51位年輕人組成的年輕團體,兩年來一直行走在潮州市區和鄉村,甚至上海、廣州,透過美學教育、社區營造、社會連結、展覽公教等活動的舉辦,探索在地文化與青年文化創新融合的更多可能。 而他們的創意與實踐,也讓潮州文化呈現出更「炫」更「活」的一面。
迷茫中「遇見」潮州文化
「跑路」的啟動,其實是主理人蔡柏軒成長路上的一個「意外禮包」。
2003年出生的潮州男孩蔡柏軒現在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就讀大二,同時兼職當地一家公司的活動策劃,21歲的蔡柏軒或許即將進入找實習、找工作、考證書的大四生活。但他的求學之路並不太順暢。
高一時期,蔡柏軒休過一次學,陷入青春期的迷茫。休學期間,他喜歡泡舊書攤,試圖從書中尋找人生答案。而他沒有想到,一次偶然,讓他開啟了認識潮州文化世界的大門。
「那時候看到一本通識性書籍,讓我被潮州文化吸引住了。」透過一本又一本地「瘋狂閱讀」,蔡柏軒對潮州文化逐漸有了系統性了解。他驚嘆:「這些文化就在我的身邊,就是我身邊生活的概括,原來它們如此深刻,如此活靈活現。」
他開始大量閱讀潮州文化相關書籍,並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上發表文章,講述他在書中看到潮州歷史上的一些奇聞軼事,引起了潮州民間文史愛好者的關註,蔡柏軒也因此結識了一幫良師益友,為他深入了解潮州提供了莫大的幫助和鼓勵。閱讀、寫作,再閱讀、再寫作,青春的熱情和躁動完全撲在對家鄉文化的熱愛上,填充了那段迷茫的歲月。
蔡柏軒。
「或許那本書就是冥冥中註定會出現在那裏等我去翻,讓我關註腳下這片土地和人們。」蔡柏軒回憶,與潮州文化的那段「邂逅」,為他後來學習、工作和興趣指明了方向。
休學一年後,蔡柏軒前往深圳修讀藝術課程。一線城市開放、包容、多元的藝術氛圍塑造年輕人的靈魂,蔡柏軒在這裏接觸到更多藝術資源,結交四海朋輩,流連於藝術海洋,浸染在濃厚的藝術氛圍中。然而,2022年初,蔡柏軒回到潮州卻發現,這座民間文藝豐富多彩的城市中,少有年輕人活躍在傳播文化藝術一線,這讓蔡柏軒十分不解。
城市的活力來自年輕人的活力,文藝的傳承少不了年輕力量的接棒。 不希望囿於課堂的理論學習,蔡柏軒更想投入在文化藝術實踐中,他再次休了學。「既然潮州少有年輕人辦展,那我們就自己辦一場!」憑借手中累積的人脈資源,蔡柏軒一下聯系了30多位藝術愛好者、藝術家朋友,從他們手中每人借來5件作品,和同伴借用自家親戚的早教中心場地,辦起了人生第一場藝術展覽。
「主題就叫【想不明白】。」「想不明白」,正是因為希望更加明白。蔡柏軒試圖透過這個展,探觸問題的答案。
當好「從0到1」的角色
蔡柏軒的介紹總離不開一位跟他一起看著「跑路」成長的重要搭檔——林千智是北京電影學院學生,也是蔡柏軒的發小。2022年4月,蔡柏軒告訴林千智,想策劃一個藝術展。說幹就幹,兩個年輕人沒想那麽多,立刻行動起來。
「展台怎麽擺?燈光怎麽用?我們沒有任何策展基礎,也沒有人教,只根據自己去過的城市看過的藝術展‘有樣學樣’。」回憶起來,林千智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林千智。
第一場展覽可以說是兩位「00後」策展人一個簡陋的開始。「墻體創作面積120平方米,顏料消耗12瓶,參展藝術家12人,參展作品26件,投入2433元……」在「跑路」的微信公眾號,仍詳細記錄著當年的策展資訊。展覽規模不大,但現場除了陳列展品,還設定了咖啡制作區域和爵士樂表演區域,為觀展人提供視覺、味覺、聽覺上的立體體驗。蔡柏軒說,他記憶中一線城市的藝術展該有的東西都有了。
展覽簡陋,但收獲頗豐。第一場展覽吸引100多人前來觀看,兩人也以此認識了更多誌同道合之人,為「跑路」奠定了成員架構雛形和粉絲基礎。他們與蔡柏軒、林千智一樣,想在潮州這片文化藝術沃土上留下自己的痕跡。
更為重要的是,這次展覽讓蔡柏軒看到,這個城市的年輕人不是不需要藝術,相反他們有很強烈的需求,只是缺少一個交流和表達的平台。 「10天策展,3天展覽,讓我不再‘想不明白’,‘跑路’就是要成為這樣的平台,我們要在潮州把文化藝術活動繼續辦下去。」 用蔡柏軒的話講,仿佛有一種「神奇的使命感」在驅動。
如果說第一場展覽是沖動,第二場展覽是堅定,那麽第三次、第四次活動,要以什麽樣的主題來呈現?或者說,「跑路」具體要給自己怎樣的定位?此時的蔡柏軒還沒有明確的思路。【想不明白】展覽結束後,他收拾行囊,到西藏、內蒙古等全國各地旅遊,在遊歷過程中,他開始關註到不同的地域風情,被各地的在地文化所吸引。他思考,家鄉潮州內建豐厚的文化底蘊,年輕人何不為這座城市的文化推廣做點事情?
一個多月後,他帶回了一些極具藏文化特色的工藝品,也帶回了靈感,在潮州又辦了一場展覽,呼應之前舉辦的【想不明白】,這次的展覽就叫【想明白了】——把旅行中帶回的「文化手信」展出來。他相信不同區域文化本身的吸重力,也越來越明確,「跑路」要關註到的是「在地文化與青年文化之間如何貼合」的議題。
2022年7月,「跑路藝術小組」策劃在潮州古城舉辦潮州首個創意市集系列活動。
2022年7月,「跑路」策劃在潮州古城舉辦潮州首個創意市集系列活動,內容涵蓋創意市集、在地電影分享會、【舊影潮州】主題分享會、單叢茶紮染體驗等子活動。
「活動開始的20天前我們在社交平台上釋出了預告,沒想到這篇貼文火了。大家的熱情咨詢讓我們覺得,或許這座城市還真的缺這樣的一場活動。」在「跑路」的微信公眾號上,關於這個市集活動有這樣一段記錄。
「跑路」沒有明確的成立時間,要說隊伍何時開始壯大,大概是在這場市集活動上。基於之前的兩場活動,此時的「跑路」已有5位骨幹成員,加上預告征集的誌願者,團隊共有100多人。蔡柏軒回憶,為了辦好這場活動,大家連軸轉半個月,每天平均只睡4個小時,圍繞的目標只有一個:一定要把這場創意市集給辦成。「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看到我們在做的事。」
團隊的共同期待實作了。創意市集系列活動取得數千人參與的成果,「跑路」的影響力也隨之逐漸壯大。在此之後,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組織,多場內容豐富、形式活潑的創意文化市集在潮州相繼舉辦,創新文化推廣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遍地開花。
這是蔡柏軒和林千智樂於看到的結果。「我們想做潮州文化創新推廣中‘從0到1’的角色,也就是開先路者,能夠把市集做成示範,帶動更多人來參與這件事,超越了我們想辦這個活動的初衷。」
給文化註入「玩味」
但蔡柏軒不想原地踏步。在他眼裏,團隊迎來最重要的轉折,是去年「五一」小長假舉辦的一場「省尾國角文化周」。「這場活動的舉辦,可以說讓團隊進入到另外一個階段。」蔡柏軒這樣評價。
同樣聚焦在地文化與青年文化的連結,「文化周」在內容的把握和選題的確定方面更強調小切口,突出表達、傳遞的核心要素。同時連結不同的潮州文化民間藝術家、手藝人、傳承人等,讓活動內容更加專業化、更加豐富,活動形式的表現上也更大膽,更強調互動性。
「潮州民間藝術本身保持著不錯的發展勢頭,近幾年在各方的推動下也走向了更大的舞台,但我們也觀察到潮州甚至潮汕有一些在地傳統文化,被‘框’在了固定的樣版中。」蔡柏軒說,這可能會導致受眾越來越狹窄,使寶貴的傳統文化進入一種被動消亡。「所以我們希望在這些沒有發生之前,聯合一些傳承人一起舉辦一些特別的活動。」
「文化周」分別從潮州人的信仰美學、潮州的環境生態、潮州的人文歷史、潮州的歌冊活化四個維度展開, 聚焦新生一代青年與在地文化的聯結,推動青年心系村落文化,也是「跑路」策劃的「鄉裏樹腳在地計劃」的一場實踐。
「省尾國腳文化周」活動中,在潮州歌冊吟唱人李崟與爵士樂隊的合奏下,傳統民間藝術與現代音樂得到融合呈現。
在策劃和設計上,「文化周」強調的是挖掘地方最貼近潮州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傳統文化符號,與創新的、現代的、年輕態的方式融合呈現。 例如「文化周」的子活動中,以潮州民俗活動用品搭建藝術裝置,邀請本地插畫師舉辦潮州民俗插畫展,還邀請了潮州歌冊吟唱人與爵士樂隊合奏吟唱,將現代樂器融入傳統吟唱腔調,創新呈現潮州民間藝術。
「在外地人的印象中,潮州曾經是省尾國角,但我們想透過這個展強調:省尾國角也有豐富多彩的文化,潮州人也有自己的文化自信。」采訪中,蔡柏軒突然坐直了起來,腰板挺立。「村裏一場遊神活動,就包含了潮劇、潮繡、英歌舞等多種優秀的潮州文化,可以說是一場文化盛宴。在過去,這些文化也正是借助民間信仰活動為載體而世代相傳、生生不息,也使得很多戲班子、潮繡手工藝人、英歌舞演員有錢賺、有飯吃。」在蔡柏軒看來,這是潮州過去一個時代生動又鮮活的民間百態。
創新呈現活動的同時,「跑路」在策劃中也更強調「與社會共創造」的理念。 夜幕降臨,春光村祠堂前,戲台小小、長椅若幹,三五人並排而坐,在木偶團主理人翁冰演示完木偶操作要領後,觀眾即興創作劇本,分組進行表演。其中甚至有異國觀眾,打破語言的界限參與到木偶表演藝術中來,體驗多彩的潮州文化。
「跑路藝術小組」舉辦的「大碗公鐵枝木偶工作坊」讓年輕一代對潮州木偶藝術有了新的認識。
「去年年底,我們舉辦的第一期大碗公鐵枝木偶工作坊得到參與者的好評,這次我們繼續舉辦第二期,讓這種潮州人童年記憶和過去村莊‘鬧熱’中不可或缺的節目再現在大家面前,我們也把它作為一個實驗室,探索鐵枝木偶創新呈現的更多可能。」林千智認為,生硬地灌輸文化傳承的概念其實收效甚微,要讓當代人覺得傳統文化「好玩」,「‘好玩’的文化自然會延續。」
不管是「鄉裏樹腳在地計劃」鄉村活化專案,還是「省尾國角文化周」,激勵著「跑路」在文化創新推廣上繼續堅持下去的,是越來越多人參與其中和身邊朋友的正向反饋。有人參加了「鄉裏樹腳在地計劃」後,開始思考自己能夠為村落做些什麽,有人受「省尾國角文化周」啟發,也在自家老宅舉辦了一場展覽。
關註「消失的附近」
同樣是「跑路」的「00後」成員,李擁毅在同齡人中顯得有些「老派」。閑逛,潮州話叫「拉拉嗦」,是李擁毅中學時代起就喜歡的一種生活方式,用現在的流行語講叫「Citywalk」。小時候經常跟在父母摩托車後到老街巷裏的肉菜檔買菜,看著鄰裏街坊和檔主討價還價,聽著父母講述老一輩人口中舊街區地名的由來和過去的故事,讓他喜歡上這種老區的人情味和歷史感。
近幾年,曾被貼上「網絡原住民」標簽的年輕人生活方式悄然發生改變——踐行「公園20分鐘效應」,在集市、菜市場、街區來一場Citywalk……他們積極回到線下,尋覓「附近」,找到對生活的掌控力和感知力。
人類學家項飆提出了「附近的消失」這一概念,它指在原子化的社會中,人們越來越傾向於透過抽象概念和原則理解世界,而不是透過自身對周邊的感知來認識世界。項飆認為,青年人中存在的矛盾感和無力感,與這種對「附近」感知能力的喪失息息相關。
以李擁毅為代表的「跑路」成員們,在創新在地文化推廣中,也嘗試將這種理念融入線下活動策劃中,帶著年輕人找回「附近」,並關註那些可能即將消失的「附近」。
在「北門外社區City walk」,李擁毅帶領年輕人走進老街巷,了解「身邊的歷史」。
今年5月,李擁毅組織了一場「北門外社區City walk」,與20多名年輕人一同搜尋老市區街頭的「野生古跡」。深巷裏的一口不起眼的古井,一塊斑駁的「石敢當」……這些荒廢的構件散落在舊街區的角落,仿佛被時光碾過的殘存的碎片,藏著一段段光陰的故事,等待有心人的發現和搜集。李擁毅說,「跟這些老物件接觸,好像在跟以前的人交流,很有趣。」
在北門外社區,他們從當地長者口中得知,這裏一處叫「灰路頭」的區域,在過去是一個貝灰交易市場,靠海人民將大量貝殼經過韓江運輸到這裏,燒制成貝灰,作為建築材料,並在這裏進行交易,因此得名。「很多來參加我們活動的年輕人平常很少去關註和了解我們身邊街區的歷史,不知道自己所居住的區域原來有這樣的變遷。」李擁毅說,有的朋友在Citywalk結束後還會有一些新的思考,和他一起交流這個街區的微觀歷史,讓他覺得很有成就感。
一處地名一段故事,李擁毅說,隨著行政區域劃分的變遷,這些老地名或許今後會逐漸消逝在地圖上,也可能很難載入史冊,但他想去了解那些鮮活的時代故事,帶著更多人了解這些細碎的潮州往事。有時他會跟當地人交流,從中獲取資訊,有時他會翻閱地方誌書、歷史影像資料,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全面地了解一個老街區的歷史。
「城市文字采花計劃Citywalk」中,年輕人用拍攝、拓印等方式留下城市文字。
手寫的店鋪招牌。
在地文化絕不僅是那些已被提煉的文化符號,也包括那些具體的、細碎的、鮮活的民間生態。 關註「附近」的歷史文化,是李擁毅一直喜歡的事情。在他的臥室有一個小相機,儲存了他走街串巷中看到的一些街頭的手寫文字——店鋪招牌、公共告示、地名指引……這些可能隨著時代發展而逐漸消失的民間書寫,既有獨特的審美價值,也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李擁毅希望可以透過影像把它們留下來。
今年,李擁毅提出「城市文字采花計劃Citywalk」,與城市文化愛好者一起收集城市文字故事。這與潮州市美術館正在策劃的「字由字在——書寫中的潮州」展覽第二單元主題一拍即合,策展人陳穎婷馬上聯系到他們,希望作為素材向公眾展出。
「‘跑路’收集的素材和攝影作品為展覽內容進行補充,展現了潮州民間書寫土壤面貌。」陳穎婷評價,「跑路」的參與為展覽增添了新的想法和註入活力,讓觀眾因此產生對民間書寫的思考、啟發,使展覽在社會美育和文化傳承方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
記者手記
傳統文化傳承需要年輕人「跑」起來
故事至此,「跑路藝術小組」命名的含義似乎還未揭開謎底——時間軸拉回2022年4月。正在為自己操辦的第一場展覽東奔西跑的蔡柏軒內心是沸騰的,又是迷茫的。原本以為辦完這次展覽也就結束了,於是在活動海報的「主辦單位」處,蔡柏軒第一次打上了「跑路行為藝術小組」(後為「跑路藝術小組」)這幾個字。「做完這次展可能就‘跑路’了,沒想到一直做到現在。」蔡柏軒笑說。
古語雲:流水不生腐,滾石不生苔。蔡柏軒認為,「跑路」也需要保持這種有活力的、一直在進行中的節奏和狀態,才可以不斷創新和突破,實作共同的願景——「讓世界走進來,讓潮汕走出去。」
「希望‘跑路’穩步向專業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以潮州甚至潮汕地區為中心在全球各個地區建立站點,與全球人民分享潮州文化。」蔡柏軒說。
「跑路藝術小組」帶領潮州年輕人開展「是古城,也是城市」Citywalk活動,深入認識老街區珍貴的歷史遺跡。
在飛奔的城市化、現代化行程中,在這座有著千年歷史文化的古城裏,一群誕生在科技創新、思想奔放、文化碰撞時代的年輕人,正奮力撐起守正創新的船槳,以新時代青年力量對傳統文化進行新的書寫和表達。
未來是屬於年輕人的,傳統文化的未來也將由年輕人接棒。這座城市並不缺有想法、有誌向、有作為、敢擔當的年輕人,需要給年輕人更多空間,讓他們對家鄉的發展樹立更多信心。
往期回顧
「守正創新續文脈——看潮州古城的活力新生」①敬畏之心護古城
「守正創新續文脈——看潮州古城的活力新生」②百家百戶修古城
「守正創新續文脈——看潮州古城的活力新生」 ➂ 活態傳承秀古城
【文字】南方日報記者 劉梓薇
【圖片】陳榮坤
【作者】 劉梓薇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