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蘇州:春申君與黃埭

2023-12-07旅遊

黃埭鎮是一座千年古鎮,位於蘇州城西北部,東與蠡口、渭塘兩鎮為鄰,南與黃橋鎮相連,西與東橋鎮、無錫後宅鎮接壤,北隔漕湖與北橋鎮相望。

黃埭名稱的由來,與春秋戰國時「四君子」之一春申君有關。春申君本名黃歇(?—前238年),他是楚國大臣,頃襄王時,曾去秦國說退秦兵,又用巧計使入質的太子完脫險回國。太子完立,是為考烈王。黃歇受封為相,封淮北十二縣,不久改封江東,以吳(今蘇州)為都邑。他在蘇州期間,修城池,治水利,為蘇州人民辦了不少好事。尤其是興修水利。那時,上海還是個小漁村,蘇州至上海的河道泥沙淤積,河床過高,經常泛濫,百姓常受水澇之苦。春申君實地勘察後,帶領百姓開浚、疏通江河,直通上海,後稱「黃浦江」。沿堤築堰,時稱「春申堰」,或稱「春申埭」。其處有湖,稱「春申湖」,地名稱為「黃埭」。「黃」者,春申君之姓;「埭」者,堵水的土壩,亦稱埭岸。當時,民間有一首兒歌唱道:「啷啷啷,啷啷啷,爺娘去開黃浦江,爾後再開春申塘,領頭的大爺叫春申君,住在伲村黃泥浜。」

黃埭原系一個小村落,住戶不多。大約至北宋年間,金兵進犯中原後,北方的百姓逃難來到南方,此處聚居日多,形成村莊。明代,在此曾設黃埭市(集市),清代後期升為鎮。如從命名為鎮算起,也有一二百年了。

黃埭歷史悠久,早在三國吳赤烏四年(241年),建有興國寺。隨著村落的發展,居民沿河造屋,漸成為街,設立店面,商業繁榮。今東起鬥姆閣,西至西塘河的一條老街,長達一千七百余米,就是歷史所形成,基本上仍保持著舊貌,這是先人留下的遺產。老街有廟橋、香花橋、洪墓橋三座古橋,其中街東的廟橋系石拱橋,建於晉代。清詩人朱國冀作詩曰:「百尺危橋小市東,綠楊影裏月騰空。最憐玉鏡方當滿,更愛冰輪未及中。縱目可探山水窟,聳身疑即廣寒宮。夜遊樂事憑俯仰,皓魄澄波上下通。」西街有城隍廟,廟前豎立兩根旗桿,人稱「雙豎旗桿城隍廟」,明隆慶元年(1567年)始建於蓮花莊,後移至西街。城隍即春申君黃歇。凡寺廟內的老爺,各地都是統一的,唯城隍老爺例外。誰為當地百姓做了好事,建有功績,百姓即封他為城隍。春申君在蘇州治水有功,蘇州百姓封他為城隍,今蘇州城隍廟內的城隍即是春申君。黃埭城隍廟祀春申君,也是合乎情理的。西街230號為「熙余草堂」,建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熙余草堂」的匾額,為清末針神沈壽之夫、書法家余覺所書。草堂坐北朝南,平面布局二路四進,有門廳、前廳、正廳、門樓、後樓。左路有書房、花廳、附房等,後有花園,是一座保存較好的古建築,現已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黃埭是座水鄉古鎮,古街古橋,古寺古廟,風景古樸典雅,舊有「八景」和「十八景」之說。「八景」為文人所題,有「東橋夜月」「西市曉鐘」「舸城田舍」「滬瀆漁村」「金山煙水」「蠡墓風帆」「三閭古柏」「分水禪燈」。每景均有題詩。如「西市曉鐘」雲:「市煙樹裏碧重重,古寺香消舊有蹤。五蘊蒙將三裏霧,萬緣歸向一聲鐘。能回騷客吟情淡,更破幽閨睡思濃。曙色欲分雞唱曉,蒲牢深省繼銅龍。」

「十八景」,則是民間百姓所題,類似順口溜,亦饒有興味。即:三層貞節坊牌樓,小橋楊柳間枝桃,萬笏朝天寺前墩,雙豎旗桿城隍廟,金鉤釣魚興國寺,釘鎝欄桿香花橋,仙人腳印洪墓橋,生意興隆中市橋,塔橋獅子瞇瞇笑,千年古柏三閭廟,香水浴堂老芳橋,滬瀆魚舟落水篙,安橋浜內出多嬌,壕場角繁榮樂陶陶,千總衙門石崇大王廟,桂香堤又名相思壩,文昌閣小會考,廟橋望月映波濤。

清代末期,由田少雲創作,彈詞名家馬如飛改編、朱惡紫整理的【黃埭十八景】傳統開篇,今照錄如下:「世外桃源足自豪,黃埭小鎮樂逍遙。宜人景物知多少,古跡重重仔細瞟。三層牌樓今尚在,小橋楊柳間枝桃。萬笏朝天高墩上,賣度鄉人鬧一朝。威靈顯赫莊嚴相,雙豎旗桿城隍廟。金鉤釣魚興國寺,釘鎝欄桿香花橋。仙人腳印洪墓橋,此地興隆中市橋,塔橋獅子瞇瞇笑,千年古柏三閭廟,香水浴堂芳橋堍,滬瀆漁舟落水篙。分水墩相對龍王廟,安橋浜內出多嬌。壕場角好一片榮華地,千總衙門去落了。行過了桂香橋,文昌閣上小會考,相思壩子建造,遺愛在人道義高。廟橋望月無雙比,黃埭蕩內起波濤;歲歲來迎福來招。」這段開篇,在當時唱得十分流行。

(原載於【蘇州日報】2014年10月17日 B03版)

作者:潘君明

編輯: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