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讲座纪要丨出土文献与甘肃古籍

2024-02-02国风

在「书·路——甘肃古籍展」于甘肃省博物馆展出之际,我们特别邀请甘肃简牍博物馆原馆长、西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甘肃省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张德芳教授于1月31日下午在我馆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出土文献与甘肃古籍】的学术讲座。甘肃省博物馆职工及志愿者、预约观众共110多人聆听了讲座。

主讲人 西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德芳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籍浩如烟海。大而言之,古籍承担着国家和民族的记录与传承。小而言之,对古籍的了解是一个人精神信仰、文化素质的反映。因此,古籍的重要性不容忽视。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古籍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作出了完整部署,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古籍工作的重视程度,对于全国古籍工作是一个划时代的文献。

讲座现场

张德芳教授介绍,古籍乃记录古代文献之书籍。古代文献最早见载于甲骨、金石,而最早之正式书籍为简牍、帛书,汉代纸张出现,遂有手抄、唐写、宋元明清刻印书籍,古籍的时间下限则为辛亥革命(1911年)。在汗牛充栋的古籍中,以善本最为珍贵,关于善本的定义众说纷纭,张教授认为古籍善本应当包含「三性九条」,三性为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九条为辛亥之前历代的抄本、刻本、批校本、钤印本等。

中国古籍卷帙浩繁,其具体数量到底多少,有两部目录著作值得特别注意,一是【中国古籍总目】,一是【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国古籍总目】是现存中国汉文古籍的总目录,煌煌30册巨著,由几百名专家学者历时十七年才得以编成,第一次将中国古籍书目誊录为约20万种。其中甘肃所藏有791种,收藏在甘肃省博物馆的有21种。自2008年至2020年,国务院先后公布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共计有13026部。甘肃24家单位共收藏有293部,甘肃省博物馆存有23部,其中尤以肃王府刻石初拓本【淳化阁帖】最为知名。

肃府本【淳化阁帖】甘肃省博物馆藏

另有多种珍贵古籍,出于甘肃,却因各种原因未能留于甘肃。张德芳教授重点讲述了最具代表性的敦煌遗书和出土汉简。敦煌以其数量众多的石窟和美轮美奂的壁画吸引无数的中外游客慕名而来,而一般人较为陌生的敦煌遗书其实也是极具文献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国家珍宝。敦煌遗书除了大量汉文文献,还有大量吐蕃文、回鹘文、吐火罗文、西夏文、粟特文等民族文献,其在版本学、校勘学、历史研究、文物研究等方面的价值无与伦比,一经发现,便受到全世界学人的瞩目。但由于历史原因,不计其数的敦煌卷子流落域外,主要散布在大英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日本、俄国奥登堡等地。而西北汉简也由英人斯坦因率先发现,导致多枚汉简被输送出国,其后瑞典人斯文·赫定等人也将许多汉简携出海外,汉简的整理研究工作也首先由法国汉学家沙畹着手进行。到1914年,寓居日本的学术大师罗振玉和王国维合著【流沙坠简】,不仅对于我国的汉简研究有开创之功,也是这一领域的奠基之作,真知灼见在当时为西方学者所不及,崇论宏议更给后来研究者以启发。另有一批居延汉简也因为历史原因收藏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流沙坠简

讲座最后,张德芳教授简要介绍了西北简牍的出土及整理情况。甘肃因地处西北,气候干旱,大量简牍得以保存至今,尤以汉简数量最多、价值最大。甘肃简牍较为重要者有悬泉汉简、玉门关汉简、居延汉简、居延新简、金关汉简、地湾汉简、武威汉简、天水放马滩秦简等。经过上百年来的整理与研究,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红外线扫描等技术的发展,许多资料得以释读,许多著作得以出版,从而让我们得以对秦汉时期西北边塞的历史状况有了更为全面、具体的了解。

武威汉简【仪礼】简 甘肃省博物馆藏

为了让大家更为直观的接触古籍,更为方便的了解古籍,张德芳教授介绍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古籍数字资源库,如中华古籍资源库——中华古籍善本联合书目、联合目录公共检索系统、学苑汲古——高校古文献资源库、台湾古籍与特藏文献资源等,这些古籍数字资源网罗丰富、操作简单,对于古籍研究者、爱好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在互动交流环节,张德芳教授对观众感兴趣或有疑惑的问题作了耐心详细的解答和阐释,现场气氛热烈,观众反映良好。

来源丨甘肃省博物馆

编辑丨甘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