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李白的意义】168||人文李白8:李白的山水情结1-⑦

2023-12-08国风

【李白的意义】168||人文李白8:李白的山水情结1-⑦

七、李白山水诗中的黄河

由长江到黄河,李白的入世之路走得异常艰难,与其最初「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的设想比,相去甚远,简直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其一】)。所谓境况难堪,即如此。「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北风行】),这句诗虽非写自己,却是他出自肺腑的深刻体验。

尽管如此,面对黄河,李白从未吝啬他的豪迈狂放。他的浪漫诗风与黄河之水是最佳搭档,他的诗歌对黄河之势作了最震撼人心的诠释,同黄河一样有着惊天动地的神力。

先看黄河的来势,绝无阻遏的可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

黄河发源于天,终止于海。犹如天河垂地,一往无前,不可遏止。

溯望黄河来势,李白说,奔腾咆哮的黄河际天而来,落差之巨大,正是其奔流迅急的动力之源,正是其壮阔无阻的生命气象的本源所在。李白借黄河之水一去不返的自然之律,喻光阴易逝,不可逆转。人生机遇亦然,一旦错失,就不会再来。这些都是伤及李白灵魂的感悟。作为【将进酒】的起句,其势劈空而至,所向披靡,奠定了全诗高亢恣纵的感情基调,同样有黄河一泻到海的不息之势。李白诗歌的旷放不羁正好呼应了黄河的奔流激荡,其充沛强劲的灵魂内核爆发出黄河一般冲决一切的力量。所以紧接着有了「朝如青丝暮成雪」的低回摧眉与深切悲叹,有了时光易逝、生命倏忽的无奈浩叹与无限伤感。就有了倾其所有求得一醉的豪举,有了舍弃一切、「同销万古愁」的奢望,有了【将进酒】这章千古绝唱。

而催生李白诗歌狂涛喷发的乃是其心理需求与现实的巨大反差,由此而郁愤堆积。反差愈大,能量越大。一旦时机适宜,就有了这不可掌控的情感大爆发、大决堤、大倾泻、大奔腾,就有了一去入海的无阻之势。

李白还借黄河意象言人,喻其阔大的胸怀。【赠裴十四】【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即是如此。

朝见裴叔则,朗如行玉山,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身骑白鼋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

裴回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赠裴十四】

李白在这首诗中说,裴十四不止有晋代名士裴叔则玉山挺立、光彩照人一般的风神,还有博大宽阔的胸怀。其心胸阔大能容纳万里之遥,吞天吐地,气势宏阔犹如「黄河落天」;他自由奔走,豪情挥洒,犹如黄河直入大海。裴十四之所以能够这般行止自如,归根结底,在于一切都能放下,因而,即便「飘若浮云」,他亦能潇洒自如,坦然面对,正衬托出李白的自我束缚,难以自释。李白对裴十四的钦羡景仰正反衬出他本人行为的拘束,经常受到外在因素的制约。

这正是李白的可爱之处。他虽自许才高,但眼里一样装得下别人。尤其裴十四这样貌品俱佳的高人,其人格魅力不言已喻。再看【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

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

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

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

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

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来蓬莱复西归。

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

诗的起句即写黄河经由的环境,赞叹西岳华山的峥嵘险峻何其「壮哉」。峰岳之壮除了自身因素,更有黄河的映衬。站在华山之巅北望,黄河若游丝一线,发自天际,然后奔腾咆哮于蜿蜒不绝的万山丛中。

黄河奔腾万里,冲击华山,崩裂两岸。漩涡像车轮般飞转,即便遭遇巅峰阻隔,黄河就劈山而行,直奔东海而去。那声势山摇地动,巨雷一般回响于秦川大地,使天空笼罩着五色云气。而华山三峰,被震得后退欲倒。元丹丘出入于九重云天,往来于蓬莱与华山之间,其信步云台的姿态、飘飘欲仙的风神令李白羡慕不已,以至要奢求「骑二茅龙上天飞」。李白的神思飞行于天地神界、穿越于古往今来,真是「想落天外,局自变生」,「有舒云流水之妙」(明人陆时雍)。

黄河雄强的自然属性,得道高人的玉树仙风之态,最终反映的还是李白自身的风神气质与人生格局——这是影响其诗风的关键因素。

再看【公无渡河】: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黄河从远古奔袭而来,桀骜不驯,它西决昆仑,冲撞龙门,咆哮万里,直接威胁到了先民的生存和繁衍。李白把笔触伸向远古,再现了大禹治水的英雄壮举。这不是他的写作目的,目的是要写这个古代狂夫,他不顾妻子的阻拦,无视黄河的神威,结果尸漂大海,没入鲸腹。狂夫的渡河悲剧源于他的自不量力与执迷不悟,印证了那句「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俗语。以其殒命狂涛、尸填鱼腹为代价完成了他「狂而痴」的生命求索。狂夫所为,看似鲁莽无知,实则不然。从他追求到底的执著劲头,无畏无惧的奋力拼搏,让人看到了李白的身影。他的理想,他的经历,他的抗争,将最初认定的人生价值追求坚守一生,从未放弃,正是这位「狂而痴」的狂夫其生命价值追索壮举的现实版本。

在这首诗里,「西来」黄河的无限声威正好映衬了狂夫「狂而痴」的独特个性。黄河越是凶险「难凭」,愈见出狂夫之狂与他的勇而无畏。

李白何尝不是白首狂夫的转世再生!只是,李白要渡过的是险不可测的世势长河,他要完成的是安社稷、济苍生的士子使命。世路陡峭奇绝,其险也如此,李白奈之何?

咆哮万里的黄河高奏着壮阔生命的惨烈悲曲。黄河西来,波滔天,决昆仑,触龙门,走东海,黄河一直在呼唤狂夫这样的强者。李白在世俗的长河里「狂而痴」地走到了生命的终点。比起渡河而亡的古狂夫来,李白追求理想的狂劲与拼劲一点也不逊色!

李白还有很多写黄河的诗句,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背景而存在,映衬出诗歌、世势、人物乃至诗人自身内核的宏大壮阔和不可阻遏。「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古风五十九首】其十一),时光易逝,人生苦短,壮志未酬是其深植内心的创痛与悲情的强震源点。「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寄远】其六),春草生满黄河两岸,就像心中疯长的思念。思念成河,犹如眼前这不舍昼夜的黄河,奔流不息,远入东海。黄河流淌着思者的无奈。「愿衔众禽翼,一向黄河飞」(【古风】其五十七),梦想的追求,理想的达成,犹如飞跃黄河一般艰难。李白希望得到他人的助力,结果是「飞者莫我顾,叹息将安归」(同前),希望越大,失望就将人摔得越是彻底。「奔鲸夹黄河」(【北上行】),黄河虽为天然屏障,也挡不住叛军的肆虐。有战乱就有抗击,就有征战,就有英勇男儿的血性出征。黄河的涛声正可壮行,正可极力渲染出征的悲情。「鸣鞭走马凌黄河」(【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出征时策马扬鞭,飞渡黄河,他们的赳赳雄心天堑难阻。「将军发白马,旌节渡黄河。」(【白马篇】)一旦战争来临,不管是平头布衣,还是手握重兵的将军,都信心满满,志在肃清祸患,赢得天下太平。于是「转战渡黄河」(【塞上曲】),尽管战事频仍,征战艰苦,但征者的豪情不减。「黄河饮马竭,赤羽连天明。」(【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饮马黄河,能使滔滔黄河立刻枯竭;兵器杆上的羽形装饰,灿若云霞,分外耀眼。出征的阵势何其壮烈,旨在言其「愿雪会稽耻,将期报恩荣」(同前)的许国之志,依然黄河一样的汹涌澎湃。

黄河,既阻遏不了思念,阻止不了战乱,更摧折不了志士的壮志雄心,勇者的无惧无畏,磨灭不了征夫的斗志,更动摇不了斗士必胜的决心。

黄河在李白的诗歌里奔流不息,同他写长江的诗一样,都是他「为我所用」而自成胜景的最佳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