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常说「上有好者,下必效焉」,我们拿书法举例,初唐时期的唐太宗,因痴迷王羲之法帖,致使朝野无不以「王字」为尊,秀逸书风占据主导地位,盛传至今仍然不衰,王羲之也稳夺「书圣」宝座。
而中唐时期,武则天诵读经书,时常抄经祈福,故而「写经体」风靡天下,唐玄宗则喜爱丰腴姿态,颜真卿、徐浩、李北海的雄浑气魄,应运而生,毫不夸张的说,书坛风尚与帝王审美,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书法名家,由帝王「捧红」。
譬如明代「书圣」董其昌,就是康熙一手捧红,董其昌自18岁之后,开始奋力学习书法,把魏晋、唐宋的名帖通临一遍,深谙古人技法,领悟传统的虚和娴静之风,而且董其昌继承禅宗思想,将之与书法创作融合。
由此推出「生秀淡墨」理念,所写字迹秀丽流畅、绰约飘逸,墨色略显干涸,具有质朴苍劲的古雅风貌,章法和结字布白偏多,这种疏朗匀称的分布,可以凸显作品的冲和虚灵之风,给人深山隐士的超俗感。
康熙十分痴迷「董字,认为这种虚和散淡的气韵,书法界难逢敌手,赞叹曰:「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临摹最多,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
「董字」深得自然之趣,用墨浓淡兼具、雄秀相生,颇为烂漫率真,康熙最喜欢临摹他的字,对其崇敬不已,南巡至董其昌故里松江时,特地为他的祠堂,撰写「芝英云气」四字匾额,同时要求把董其昌「海内真迹,搜访殆尽」。
帝王喜爱,群臣自然也极力推崇,当时「董字」把赵孟頫都比下去,成为书坛顶流,出现满朝皆学「董书」的热潮,制霸清代书坛200多年,文献记载「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可惜董其昌书法外观,偏为秀逸淡丽。
不似米芾、黄庭坚的字,欹侧飞动、大开大合,视觉冲击力和个性不强烈,所以很多学者忽略董其昌,甚至认为他功力平平,其实「董字」内涵丰富醇厚,启功早年瞧不上董其昌,晚年精进后,才领悟内在之妙,【论述绝句】中懊恼不已,近代大师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基础偏差的当代学者,目前真正悟透的人屈指可数。
您对董其昌的书法有何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