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道教武神披甲形象,及军事体系中武职和名号:元帅、将军、大将等

2024-02-15国风

在道教中,那些外袍内甲或全身披甲的神仙,是武神的存在,其形象威风凛凛、杀气腾腾。

铠甲,作为传统兵器中极为常见的一类,属于防守和抵御类兵器,这一概念在传统军事学中得到了广泛认同。

道教的神仙装扮中 ,虽主要用于增添威猛之相,但也体现了道教在塑造神仙形象时对其在与妖魔鬼怪对战中的实用性进行了考量。

全副金甲不仅展现出威风凛凛的外观,更体现了道教对战斗中防御和对抗的重视。

因此,尽管道教中的神仙形象主要侧重于装饰和展现威严,但我们仍能从中观察到其在对抗邪恶势力时的实用性和战斗性考量。

雷部天將(左) 清代(1644—1911)重彩絹本,外袍内甲的武神们

雷部天將 清代(1644—1911)重彩絹本,外袍内甲的武神们

除此之外,在其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道教与各类政治军事事件和军事理论有着密切的交集,并深受传统兵学的影响; 这种影响在道教的神仙理论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传统兵学不仅影响了神仙形象的塑造,还对道教神仙理论中某些神仙的职权产生了影响。

职权,一般是指官职和与之相应的权力和责任。在道教神仙理论中,神仙的职权是其建构的主要方式之一。

过系统化和秩序化的描述,道教建立起如同人间现实世界中的行政管理体制一样的神仙管理体制。神仙的职权是对现实官职和权责的一种神学反映,它基于现实但又有所不同。

从总体上看,道教神仙的职权可以分为文职和武职两大类。在此,这里浅聊探讨关于武神的武职以及与军事体制相关的文职的职权问题。

三十六天罡 明代(1368—1644) 重彩絹本

道教神仙职权理论中的武职取材广泛,不仅借鉴了正规军事体制中的武职,还包括一系列非严格官制中的武职名称。

这些名字在实际军事体制和官职中并不存在,而是一种尊称。

在道教神仙的武职中,元帅是最常见和地位较高的武职之一。

元帅主要用于指称全军的最高指挥、主将和统帅,常在降妖除魔的「行军作战」中使用。

道教四大元帅(马、赵、温、关),百科

在道教法术中,拥有元帅称号的神仙是该法术的主要统帅,其他各路神兵将领需服从其调遣和命令。

道教借鉴传统兵学上的元帅一职,主要着眼于其统帅功能,职责在于运筹帷幄,保国安民。

除了元帅,将军、大将一类武职在道教神仙的武职中也十分常见且地位较高。

道教在构建神仙职权时,借鉴了将军、大将这一系列的官职名称,并在此基础上详细列出了各种不同职能和地位的将军名称, 如三元将军(上元将军唐宏、中元将军葛雍、下元将军周武)、五德将军(青龙将军孟章、白虎将军监兵、朱雀将军陵光、玄武将军执明、勾陈将军黄庭)等。

此外,神仙称号中表明其官职与将军有关的还有 上将军(在传统军事体制中地位略高于大将军)、副将、从将、子将、亚将、牙将、偏将等。

值得注意的是, 道教在运用武职描述相关神仙时,一方面直接借用社会中原有的将军之名,另一方面则以此为依托,建立了道教神仙世界中独具特色的各类将军称号。

这些称号或是融入神仙在神仙世界中的权职,或是体现神仙将领的无限神通,或是涉及降服的对象,或是结合神仙自身的原型。这些称号揉杂了上述四种情况,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将军称号。

元帅、将军、大将一类武职外,道教神仙职权的武职中还有层次稍低一点、等级各异的武职。包括卫尉、校尉、都尉、县尉、各类使节、功曹、郎、令长、巡察使等。

这些称号中,第一类是军事体制的各级官职,如各类掌管军事行政大权的「尉」等,道教借鉴了这些武职来描述自己想象的神仙称号;

第二类是整个行政管理体制在军事领域中的运用, 如各类使节、功曹、判官、郎、令长、巡查使以及地方军政一体下的各类官长等,道教将这些行政官职安排到自己的神仙管理体制中,并赋予其军事色彩。

除了这些人间政治军事体制中存有的官职名称外,道教还自己建立了一些称呼来形容神仙的职权,比如真君、神吏、大神等;

这些职务具有两重性:一是行政职务,各类具有这些称呼的神仙在整个神仙行政化体系中承担着相应的「行政管理」职务和权责;二是其中多数也相应地指称军事体制中的官职。

因为在外出行军作战时,具有这些称号的神仙同样需要被派遣前去降妖除魔,而这些神仙的称号与他们在行政体制中的官职名称相同。这种思路实际上是对现实军政理论的借鉴。

同样,也是在传统的兵学内容中,受到军事体制的思想是受到当时行政体制思维的影响的。

换句话说,军事体制实际上是行政体制的一个子系统,许多行政长官同时也担任军事长官的职务。

这种军事与行政的紧密关联,不仅体现在具体的官职内容上,更深入到军事体制背后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道教神仙职权理论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