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黄庭坚【诗词】中百读不厌的12个名句,背下来你也会口吐芬芳。

2024-07-06国风

1、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出自宋代黄庭坚的【寄黄几复】
译文: 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
赏析: 诗人以「桃李」、「春风」的意象,写昔日欢聚的美好情景,以「江湖」、「夜雨」的意象,写离别后的萧索之感,「乐」与「哀」的对照,烘托出这份友情的深厚,读来令人寻味无穷。

人生难得知己,一旦分离,就可能阴阳相隔。这首诗告诉我们,友情需要用心去呵护。即便远在天涯,也要惦念彼此,常怀一颗感恩之心。莫待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寄黄几复

黄庭坚(宋)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释:

⑴黄几复:即黄介,字几复,南昌人,是黄庭坚少年时的好友。其事迹见黄庭坚所作【黄几复墓志铭】(【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三)。
⑵「我居」句:【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⑶「寄雁」句:传说雁南飞时不过衡阳回雁峰,更不用说岭南了。
⑷四立壁:【史记·司马相如传】:「文君夜奔相如,相如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
⑸蕲(qí):祈求。肱:上臂,手臂由肘到肩的部分,古代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
⑹瘴(zhàng)溪:旧传岭南边远之地多瘴气。溪:文集、明大全本作「烟」。

人生就是一种追求,一种努力,一种期盼。渴望着把梦想变成现实,将虚幻化为真实。生活,因梦而美好;人生,因梦而苦闷。然而,再难的道,也有尽头;再长的路,也有出口,坚持就会有光明。

赏析 :
黄庭坚是北宋后期兴起的「江西诗派」的主要创立者之一,他强调作诗应像杜甫一样「句律精深」,又要做到「无一字无来处」,他提倡的「点铁成金」和「脱胎换骨」法被江西诗派奉为圭臬。
本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首联起势突兀,点明二者相隔之远,而「鸿雁传书」的典故又出人意料,变陈熟为生新。「桃李春风」是乐,「江湖夜雨」是哀,哀乐对照,诗人的快意与失望,短暂的相聚与长久的分离,往日的友情与日后的思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令人寻味无穷。
后四句分别从「持家」「治病」「读书」三个方面表现了黄几复的为人和处境,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怀才不遇的不平和愤慨。本诗在音律上兀傲奇崛,活用典故,诗风苍劲古朴,是黄诗的代表作


2、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出自宋代黄庭坚的【水调歌头·游览】
译文: 我想要穿过花丛寻找出路,一直走到了白云漂浮的山顶,在彩虹之巅一吐胸中浩然之气。
赏析: 词人想象自己穿过桃花源的花丛,一直走向飘浮白云的山顶,一吐胸中浩然之气,曲折含蓄地表现出对现实人生的不满,表达了对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的向往。

【水调歌头·游览】
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黄庭坚因为修【神宗实录】,在里面写下了不恰当文字,贬官西南地区,最终客死西南。此词作于这个时期。

此词,是黄庭坚晚年被诬陷在【神宗实录】中诽谤国家,所以在被贬谪至西南地区时所写。其主题,欲借灵芝仙草,向往道家清静无为的隐逸生活。
这是一首非常富有浪漫色彩和理想主义的词,词人用他天马行空的想象,描绘一个理想国度。黄粱梦醒,依然在俗世中跋涉。


3、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出自宋代黄庭坚的【杂诗七首·其一】
译文 : 这世间能有几人能像梦中得鹿一样幸运,不过终日空想,庸庸碌碌,活得像梦为鱼一样自以为是罢了。
赏析: 诗人化用【列子·周穆王】中蕉鹿梦的典故和【庄子·大宗师】孔子和颜回的对话,叙写了虚幻迷离、得失无常的人生,流露出无限的悲哀与无奈。

【杂诗七首·其一】
宋·黄庭坚

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宋诗的哲理很显然要比唐诗更为深刻,尽管后人对于宋诗颇有批评,认为宋诗一味地侧重于哲理,反而是失去了诗歌的韵味,变得有一些枯萎无味,不像唐诗意境唯美极为抒情;其实哲理诗也有其存在的必要,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读者,只要能够从中感悟一二,再把那份哲理融入进生活中,那么一定会有所收获。

哲理其实就是宇宙和人生原本的智慧,它主要是关于人生问题的理论,形成初步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而去全面探讨,起到人生引导作用。宋朝的诗人为了在诗歌上有所突破,于是开始在作品里融入哲理,一方面是去于人生的探讨,还有另一个因素,那就是告诫后人,诗人以自身的经验加以总结,通过一种很巧妙的方式,把哲理融入进作品里,以此来达到另一种境界。

黄庭坚这首【杂诗七首·其一】就是一首很典型的哲理诗,每一句都可以独立成章,同时又有着深刻的哲理。诗人把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还有对于人生的思考,全部写进了这首诗中,也就使得整首诗意境高远,同时那份哲理也是很深刻。所以读这样的作品时,我们还是要下一番功夫,不然的话还真会读不懂,这也正是哲理诗最具有魅力的一个地方。

这世上有多少人,能看清人世间虚幻的富贵?
也许人生也只是一场迷离的梦而已,只是世人身处其间,如雾里看花,终不得快乐。
浮名虚利,不过是生命的附属品,最终都是万境归空。

何为人生?一个幻觉,一道阴影,一种虚妄,再大的福祉亦是微不足道,全部的人生终究是一场梦,梦,就是梦。——卡尔德隆【人生如梦】


4、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出自宋代黄庭坚的【鄂州南楼书事】
译文: 清风明月没有人看管自由自在,月光融入清风从南面吹来,使人感到一片凉爽和惬意。
赏析 :此句写诗人夏夜登楼眺望的感受,清风与明月,构成了一个使诗人心境澄淡的「清凉世界」,表现了诗人物我两忘,逍遥自适的境界,令人回味无穷。

鄂州南楼书事

[宋]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我国古代的士大夫,无论穷达,内心几乎都有着山林野逸之趣,企望在大自然的名山胜水中领悟人生与宇宙的关系,从而获得升华的高层次的审美愉悦,寻找到生命的最高和最终价值,实现对人生真谛的把握。因而山水之美不再纯然是与已无关的客体存在,而是成为人格的映射,主休的观照,生命的折光。无论是庄子返归自然的永恒人性,还是禅宗的人与物迁,随缘自适,所强调的都是这种自然与人生的亲和。

黄庭坚深受禅宗和老庄思想影响,平生坎坷,山水之美理所当然成为他逃开险恶人世的避风港。这首诗正是写他在一个夏日傍晚信步登上鄂州南楼的所见所感,体现出他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对人生的思索。这首诗写作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以立体化的感觉抒写多元化的情思。短短二十八字,写了视觉、嗅觉和触觉,而这三种感觉,又分别与心理上的物物混一、物我相融和物我对立的感受相应,从而使情绪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而又不露斧凿痕迹。二是写景从大处着笔,景物的苍茫旷远与内心的人世沧桑,欲归天地之概完美地融为一体。


6、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出自宋代黄庭坚的【登快阁】

译文: 知心的好友离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
赏析: 诗人巧用伯牙和阮籍的典故,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自己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

【登快阁】
宋代 ·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元丰五年(1082年),黄庭坚任吉州泰和县知县,繁忙公事之余,他时常登上快阁,远眺澄江(赣江),抚今追昔。「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江水滚滚,翻涌岁月悠悠,黄庭坚以其不朽的文学创作,开创了「江西诗派」。
而这个以「江西」为旗号的诗歌流派,秉持以故为新的文学理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歌派别。诗派里几十位诗人,有的并非江西人,共同的文学追求让大家齐聚于一种理念之下,激荡起有宋一代最有影响力的诗歌流派。

这是黄庭坚在吉州泰和县(今属江西)任知县,公事之余登快阁时所作的抒情小诗。
诗的起首,用通俗口语娓娓道来,但又能构思奇妙,引人入境。「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更是超脱了前人的窠臼。不仅如此,「倚晚晴」三字,还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7、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出自宋代黄庭坚的【品令·茶词】

译文: 独对孤灯之时,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
赏析: 词人写茶味之美,以如饮醇醪、如对故人来比拟,可见词人怡然自得的心情,将不相干的两件事,巧妙地与品茶糅合起来,将口不能言之味,变成人人常有之情。

【品令·茶词】

北宋·黄庭坚


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静,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黄庭坚出生于,茶之乡「修水」,他对茶有独特而深厚的感情。虽然他的一生,一直远离故乡,浮浮沉沉,辗转,流浪他乡。
但是,每走一处,都带着茶,茶的气息中,蕴染着他一腔的思乡之情,一生的沧桑,悲切,念旧怀远都寄托在茶里,诗里。


8、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出自宋代黄庭坚的【登快阁】
译文:
远望秋山无数,落叶飘零,天地更加辽远阔大。朗朗明月下澄江淙淙流过,月光下显得更加空明澄澈。
赏析: 此句描绘了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浏览的风景,营造出空明澄澈的意境,表现出诗人宽广澄澈的胸襟怀抱。


9、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出自宋代黄庭坚的【牧童诗】
译文: 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赏析: 诗人用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表露出诗人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

【牧童诗】
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作者赞颂牧童悠闲自得 ,牛背吹笛,早出晚归,衣食无忧、田园式的生活。有多少在官场上追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没有牧童生活的快乐。在这一保一褒一贬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
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牧童的幸福生活,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而已。

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为外物所扰,不担心失去,心无挂碍,最是自在。

钱钟书说: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不为名利所困,不为外物所扰,没有期待,不担心失去,最是自在。


10、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出自宋代黄庭坚的【鹧鸪天】
译文: 深秋的清晨,黄菊枝头显露出了阵阵寒意,人生短促,今朝有酒今朝醉。
赏析: 此句是诗人劝酒之辞,劝别人,也劝自己到酒中去求安慰,到醉中去求欢乐,抒发了自己胸中的苦闷和激愤。

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庭坚〔宋代〕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注释:
史应之:据黄庭坚【山谷诗内集】卷十三【戏答史应之三首】任渊注:史应之,名铸,眉山人,落魄无检,喜作鄙语,人以屠僧目之。客泸、戎间,因得识山谷。
莫放:勿使,莫让。
簪(zān)花:以花插头。倒著冠:倒戴着冠儿。此句暗用山简典故,表现不拘世俗、风流自赏的生活态度。【世说新语·任诞】「山季伦为荆州,时出酣畅。人为之歌日:‘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日暮倒载归,茗芋无所知。复能乘骏马,倒著白接篱。」’白接篱,头巾。
且加餐:【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李白【代佳人寄翁参枢先辈】:「直是为君餐不得,书来莫说更加餐。」
黄花:同黄华,指未成年人。白发:指老年人。牵挽:牵拉,牵缠。
付与:给与,让。
冷眼:轻蔑的眼光。

【赏析】
据【莲堂诗话】载,史应之,眉山人,落魄无检,授馆于人,黄每与之互赠诗词相戏。此词是作者在宴席上与史应之唱和之作。词文表现出胸有郁愤的作者的种种反叛姿态。
由看到清晨菊花枝头显露出的寒意而想到美景不长,继而又联想到人生也是转瞬即逝。然而作者不求有所作为,却强调「莫放酒杯干」。他还要顶风冒雨吹奏横笛,要在酒酣时插花于发,反戴帽子,要趁着身体健康努力加饭加餐,在佳人歌舞的陪伴下尽情欢乐。头上黄花映衬着斑斑白发,兀傲的作者就要以这副疏狂模样展示在世人面前,任他们冷眼相看。


11、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出自宋代黄庭坚的【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
译文: 他那懒散而不受约束的意味儿是何等的深长啊,春风吹拂着花草还散发着幽香。
赏析: 此句借杜甫【绝句二首】中「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之句,令人联想到一幅风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春天画面。

【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
宋·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
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
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捕鱼老人喝醉酒睡着了也没有人前去叫唤一声更没有人去把他晃一晃。他那懒散而不受约束的意味儿是何等的深长啊,春风吹拂着花草还散发着幽香。
这一幅溪桥野渔图,渔翁与自然交融,自在乐趣。黄庭坚定是羡慕渔翁的疏懒,才有此诗。
人生,如果像渔翁一样,用微笑面对每一天的生活,用一颗喜悦的心,诠释岁月的物换星移。
一切随缘,不为难自己,不勉强他人,淡然从容,亦是一种幸事。


12、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出自宋代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何处】
译文: 黄鹂的婉转鸣声,谁又能懂呢?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赏析: 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词人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明白夏已来临,春已不回,怀着无可告慰的心情,为美好事物的消逝陷入沉思中去了。

【清平乐·春归何处】
宋代 ·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赏析】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