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乐山大佛如何能保存得如此完好

2024-06-20国风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

它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 年),历时约 90 年才完工。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 71 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坐佛。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体态匀称,神势肃穆。大佛的雕刻工艺精湛,充分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

乐山大佛不仅是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感受其宏伟壮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乐山大佛也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和宗教价值。

乐山大佛的建造过程运用了以下建筑技术:

1. 排水系统: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有一套设计巧妙的隐形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衣领和衣纹皱褶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分流的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互相凿通,这些遍布佛身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使佛像不至被雨水侵蚀。

2. 无人机摄影测量:随着科技的发展,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被应用于乐山大佛的数字化建模。通过使用高精度的飞行航线控制和 POS 数据,实现了对乐山大佛的毫米级建模,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更精确的数据支持。

3. 「贴近摄影测量」技术:「贴近摄影测量」技术为张祖勋院士提出,利用该技术可以将模型成果的分辨率提高到毫米级别。在乐山大佛的航测建模过程中,采用了「由粗到细」的影像采集策略,通过先采集粗模,再输出粗模点云成果,最后进行精细航线设计和飞行,实现了对乐山大佛的高精度建模。

4. 石刻技术:乐山大佛是在山体上直接开凿而成,需要高超的石刻技术。工匠们需要在陡峭的山壁上进行精确的雕刻,确保大佛的比例和形态准确无误。同时,他们还需要处理好大佛与山体的结合,使其稳固而安全。

乐山大佛的建造工艺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高超的石刻技艺:乐山大佛是在山体上直接开凿而成,需要高超的石刻技术。工匠们需要在陡峭的山壁上进行精确的雕刻,确保大佛的比例和形态准确无误。同时,他们还需要处理好大佛与山体的结合,使其稳固而安全。

2. 排水系统设计:乐山大佛的排水系统设计巧妙,使其能够有效地防止雨水侵蚀。这一设计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

3. 历史文化价值:乐山大佛不仅是一项杰出的建筑工程,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它反映了唐代佛教的盛行和社会对佛教的信仰,对于研究唐代的历史、文化和宗教具有重要意义。

4. 艺术价值:乐山大佛的雕刻工艺精湛,展现了唐代艺术的高超水平。大佛的面容慈祥,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5. 对后世建筑的影响:乐山大佛的建造工艺对后世的建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为后来的石刻艺术和佛教建筑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综上所述,乐山大佛的建造工艺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乐山大佛坐落在乐山市峨眉山东麓的栖鸾峰,依凌云山的山路开山凿成,面对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的汇流处,造型庄严,虽经千年风霜,至今仍安坐于滔滔岷江之畔。又名凌云大佛。乐山大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称誉。乐山大佛雕刻细致,线条流畅,身躯比例匀称,气势恢宏体现了盛唐文化的宏大气派。

关于乐山大佛的开凿,历史上还有一段传奇佳话。乐山大佛古称「弥勒大像」「嘉定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713)。当时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于此汇合,水流直冲凌云山脚,势不可当洪水季节水势更猛,过往船只常触壁粉碎。凌云寺名僧海通见此甚大安目可自剜,佛财难得!」遂「自抉其目,捧盘致>镇水海通怒斥:藏类世后,剑南川西节度使韦察、征集工匠,继续开高、#麻税款子以资助、前后历时90年,大佛终告完成。可数是事着世界的大佛,历来仍有许多争论。乐山大佛的高度究竟是多影有千年之久的乐山大佛又是如何保存得这么完好呢?

乐山大佛的规模在各类书籍上多有记载,人们比较统一的意见

大佛头长 14.7 米,头宽 10 米,眼睛长 3.3 米,鼻子有553米长自宽24米,耳长7米,耳内可并立二人,脚背宽85米,可坐百余人,但关于大佛的高度说法不一。宋代的【佛祖统纪】【方舆胜览】明清的【四川通志】【乐山县志】等书中,都记载乐山大佛高「三百六十尺」,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110米左右。新中国成立后,科研部门采用吊绳和近景测量的方法对大佛进行了多次测量,确认乐山大佛高71米。【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名胜词典】【中国名山大川词典】等字典书籍上也明确写有乐山大佛的通高为71米。但1990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地名词典】却把乐山大佛的高度定义为58.7米,而且这一观点也同样有很多权威专家认同。

又称凌云大佛,其姿态端庄安详乐山大佛是中国也是世界最高大的一尊石刻大佛。大佛依凌云山的山路黄成,面对岷江、大渡河和青农江的汇流处,虽经千年风霜,至今仍安坐于治着江河之畔。

为什么同一座静止不动的石佛,它的高度会有两个差距如此大的数据呢?据有关专家介绍,这两种观点的主要分歧是定义乐山大佛「通高」的不同。文物界在测查文物时,将文物整体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差称为「通高」。中国的佛像底部多有莲花座测量时通常将佛像和底部与之相连的莲花座看作一个整体,佛像的高度也就是从莲花座底端到佛修端的长度。

就乐山大佛来说,人们对它的莲花座的看法不一致。有人大佛脚下有两层莲花座,一层是大佛的足踏,而在足踏下面还层更大的莲花座。因此他们认为大佛的通高应该以最底层的蓬为起点进行测量,也就是大佛高71米。与此同时,还有人认为大脚下只有一层莲花座,因为与乐山大佛类似的隋唐时期建造的弥佛像都只有一层莲花足踏,乐山大佛没有道理在足踏下再加一层花座。也有人认为,所谓莲花足踏下一层更大的莲花座,实际上莲花足踏下的一层石基,只不过建造者为了美观庄严在石基的边上刻了一些莲花图案。因此这层石基不能计算在大佛的高度之内,所以持这种观点的人把大佛的通高从莲花足踏开始算起,也就58.7米。究竟乐山大佛最底下一层是莲花座,还只是一层石基、人们争论不休,至今未有定论。

那么,乐山大佛历经千年又是如何保存得如此完好呢?近些来,通过专家们对乐山大佛的考察研究,不断揭开大佛的一些秘密。专家们认为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石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

衣领和衣纹皱褶也有排水沟,正胸右向左侧也有水沟,它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也有专家指出,大佛的雕刻结构对大佛的保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观赏这尊世界第一大佛,往往只看到依山凿就的外表,到它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而对它的部位结构则看不真切。其实细究他的形体结构,是很有趣味的。乐山大佛屹立千年仍然风采依旧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如此「坚强」,人们仍在争论探索

乐山大佛的排水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头部排水系统:大佛的头部有四层、九层和十八层螺髻,这些螺髻中分别有一道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的横向排水沟,两耳后靠山崖处也有人工开凿的洞穴左右相通,起到排水的作用;

2. 肩部和胸部排水廊道:在大佛的肩部和胸部,古人设计了排水廊道,这些廊道相互贯通,并且底部向山体倾斜,形成了排水的水沟。廊道靠近山体的一侧有钙化物,而靠近佛身的一侧则相对干燥,说明排水效果良好;

3. 大像阁:乐山大佛曾经有一个大像阁,从头到足遮盖大佛,起到了避免大佛遭受日晒雨淋的作用。可惜后来大像阁没有被完整地保留下来。

这些排水系统的设计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地形和大佛的结构特点,使得雨水能够及时排出,避免了对大佛的侵蚀和损害。

乐山大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以下是乐山大佛的主要历史沿革:

唐代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海通和尚发起建造乐山大佛的倡议,目的是减煞水势,永镇风涛,保佑苍生。

唐代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经过三代人的努力,乐山大佛历时约90年终于完工。

宋代:乐山大佛被称为「凌云大像」「九顶大像」。

明代:乐山大佛被称为「凌云大佛」。

民国时期:乐山大佛被称为「嘉定大佛」。

1996年:乐山大佛与峨眉山一道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

2011年:乐山大佛景区被授予中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

2022年:乐山大佛景区荣登中国AAAAA级景区品牌影响力100强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