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以观,尽现佛、道、儒三教之妙、玄、深

2023-12-16国风

听其言,观其行。这出自儒教经典【论语】。

观字,尽现佛、道、儒三教之妙、之玄、之深。

一.「观」在佛教中

1.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为洞察、观察事物本质、真实性,超越表面的现象和幻象。

2. 在四禅定中有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初禅又有五支,一觉支、二观支、三喜支、四乐支、五一心支。

其中,二观支,细心分别为「观」,行者既证初禅功德,即以细心。分别此禅定中色法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无诸盖覆,如此等功德,欲界之所未有。故名观支。

3. 观照,观指静观世界以智慧,而照见事理。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

佛教,以内心感观、认知发现事物本性,侧重心法,心神融汇为一体感知事物。

二.「观」在道教中

1. 【道德经】道经一.【天地之始】中有曰:道之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观,为揣摩,推敲,细节分析。

最后观字句,意思大体是: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推敲他的奥妙;从实有角度,我们细节分析他的足迹。

2. 【道教义枢】三十七章品目中就有,一章品目为【二观义】。

【二观义】曰:「二观者,定慧之深境、空有之妙门。用以调心,直趣重玄之致;因之荡虑,终归双遣之津。」

二观:分别为事观,即观因缘所生之事相;理观,即观万法之实性。

整句理解有点深,较难理解,大意为:二观者,一者气观,二者神观。既举神气二名,具贯身心两义。身有色象,宜受气名,以明定;心无难测,宜受神名,以明空慧。

3. 道观【guàn】 ,则是道教用以道士修行及道教仪式的场所。跟佛教中寺、庙差不多了。

道教创始人老子(李耳)

道教,以法理、推理发现事物本性,侧重理法推断,以理法贯通为一体推断事物。

三.「观」在儒教中

1. 【论语】1.11章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另有出处是【论语·公冶长】,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观,观察,考察。

第一句全句意思为,父亲在的时候(没有独立行事能力),就观察他的志向;父亲不在了,就考察他的行为;他三年若不改他父亲道德合理部分,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孝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听其言,观其行」出处之一。

2. 【论语】2.10章节: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 哉?人焉廋哉?」

观,观察,审视的意思。

整句意思为「(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审视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3. 【荀子・宥坐篇】,还有这样一段话。

孔子 于东流之水。

子贡问于孔子曰:

「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

孔子曰:

「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

其流也埤(卑)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

其洸洸(潢潢)乎不淈尽,似道。

.....

其万折也必东,似志。

是故见大水必 焉。」

第一个观是观察的意思;第二个观是道德观念、理念的意思。

儒教创始人孔子(孔丘)

儒教以言语、行为发现事物本性,侧重言行举止,以思想行为融合为一体表现事物。

综上所述,同时也说明三教在心性修为方面各有不同,各为侧重:佛家「修心」;道家「养性」;儒家「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