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中元节是为了纪念谁?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

2024-08-19国风

「灯下黑」是我们家乡中元节的一个风俗,意思就是在这个日期,人们会在中午和晚上点火把虚无的影子照出来,从而辨别出来。

但是每年中元节晚上阴冷的风便是让我胡思乱想,也要自己骗着自己,不会发生任何不好的事情。

为何中元节被称为鬼节。

你要知道中元节,又被称为七月半,鬼节,盂兰盆节,鬼魂最集中的时节,不知从何时起逐渐成了仅作为鬼魂的节日。

殊不知它还有其他美好的含义和传说。

最早记载中元的文献,是汉朝的【汉书·艺文志】。

【汉书】是典型的记载帝王事迹和史事。

那样一份都充斥着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书里面,会记录百姓的一个习俗,显然它的作用没那么简单。

汉朝的时候,中元节开始被当作一个重要的节日。

可见中元真的是从宋朝以前就有了。

「中元」三个字不仅仅只出现在【汉书】里面,在其他后来的古代文献中也多次出现,且不止一个和节日有关的意思。

如「上元」和「下元」,这两个字在古代的官职体系中就有含义。

但是在这几个字出现时,名头并没有中元大。

「上元」最早记载在东周末年的【周礼】中。

它指的是古代天子向天祭祀、求佛、祈福的日子,主要是祈求国泰民安,太平盛世。

「上元节」是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阴历数数的话是十五,一是最大了。

二是月光普照大地的时候,也最能照耀到人心,给人以希望。

但是就像时间总会走一样,上元节也会过去。

过完这个神圣的日子,人们就该现实点回到日常生活上去了。

但它在后来还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它有着其他节日比不了的影响力。

「下元」节是在农历十月十五,人们在这一天祭祀地神于冥府,向大自然乞求丰收。

也是应景,稻谷收了后,水稻里一定会有蛊惑人心的色鬼出来趁机收割一波。

这是个讲究现实主义观点的节日。

「下元」与「鬼节」的关系密切。

因为这个时节阴暗潮湿,人们常觉得离开墓地的鬼会满晃荡地来阴间捡便宜。

可能这就是后来「鬼节」这一名字产生的原因。

作为祭祀地神,祭祀大自然的节日,怎么能没有人呢?

这就要求人了。

不是只有鬼,那些在地上不断攀比、斗争、战争的人,不害怕死了之后神仙也会来收割,那样的话自己就没得花活了,那肯定有人不乐意了,会想尽办法让你多走点。

演化到后来,人们觉得在上面祭拜地神没什么意思,就把「下元」的祭祀转移到了地下,就变成下面那个鬼怪一块来聚集了。

随着佛教和道教进入中国,上下元之间有了中元,因此中国民间信仰逐渐丰富起来。

中元这个词是宗教术语,有两类展现在社会百态。

一类是雷法类,是法事,兴修寺庙、举办黄纸丧事等弄钱技工,专门为支撑场面而服务;

另一类是魔法类,是邪教,有街头裸露表演、没人敢多看、夜行人群突击骚扰等秘所,专门吓唬人的技工,为钱财为影响而服务。

后来官府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取消了中元节人多不管用的习俗,只保留供养孤魂野鬼的习俗,所以现在中元节才叫鬼节。

另外,【左传】中的"亡者归","万众仰"和【周易】中的"亨小畜", "讼卦"也与此相关。

【左传】中记载的亡者归也可以理解为万众仰,这里面有一种象征意义,即人们希望祖先能够返回祖界,接受后人的崇敬和祭拜。

而万众仰则可以理解为万众朝向,这里所指向的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方向,而是一种心灵上的归属和寄托。

而在【周易】中,小畜卦可以理解为小有所蓄,反映出人们生活富裕、内心安宁的状态,象征着一种丰饶与富足。

同时,亨、利、贞等字则反映出了一种亨通利贞,不谦恭则不亨通的发展状态,这与人们追求顺利平安、有所作为的内心诉求是一致的。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些古代经典中的内容与中元节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关联,因为它们同样反映出人们对祖先的崇敬、对生活富足的期望,以及对顺利平安的不懈追求。

这些思想不仅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化中,在其他文化中同样也有类似的表现,比如西方文化中的感恩节也是祭奠祖先的习俗之一。

所以,中元节可以看作是一种从实际出发逐步演变过来的习俗,它与其他文化中的相似习俗一起,共同反映出人类共同的情感需求和智慧传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文化逐渐淡化或者消失,而中元节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习俗,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但是,它仍然承载着许多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对生活的美好期望,让我们在祭奠祖先、寄托情感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珍惜当下,活出精彩人生。

也提醒着我们,不论生活多么繁忙,都不要忘了对那些陪伴过自己的人表达真挚的感谢之情。

除了祭拜保护亡灵、赞美上帝、以及人与神灵沟通交换意见等五个目的外,【左传】中还提到了时辰和地点的问题,其中提到「亡者归」的时辰是正午时分,而地点则是在高高的位置可以俯瞰到整个活动区域,并且高出周围丘陵的一处高地或山头上进行活动。

与此同时,【周易】中的「亨」也与中元节相关,它指的是顺利通达的意思,而「小畜」则指的是小有所蓄,这可以理解为人数较少,而大型活动则会聚集大量人员进行参与,包括那些缺乏亲友团的人们,他们甚至会为了装饰场面而雇佣活人来扮演死者,这种现象在不同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南明时期的湘郴地区。

这种现象说法众多,但从入世角度来看,「亡者归」、「万众仰」等记载可以看作是上述十种目的内容,与各个层次存在感都能结合得上,「亨小畜」又可以看作是小有所蓄共同庆祝活动中人心所向的一种表达方式,因此可见关于鬼节这一习俗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尽管现在很少有人去研究这些古代文献中的内容,但是它们却承载着丰富的人类智慧和经验,同时也兼具实用价值和政治价值,可以说扮演着连接古今的重要角色,在我们的现代社会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对它们保持敬畏和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