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苏东坡最通透的这6首诗,句句精辟,字字在理,令人醍醐灌

2024-02-19国风

「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

林语堂笔下的「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

虽然苏轼已离开人世1千多年,我们却依然在享受他的精神滋养,对他的诗文赞不绝口,对他的故事津津乐道。

他才华盖世,风趣幽默。

一生多次被贬,却始终豁达乐观,风姿潇洒。

苏轼的一生是本性的自然流露,人生和诗文高度合一,他走到哪儿就写到哪儿,

如果此刻,你正为生活的苟且而焦虑迷茫,不妨来读读苏东坡的这6首哲理诗。

感悟其内在智慧,让自己也活得通透起来。

面对疾病

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

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

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

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

——苏轼【病中游祖塔院】

1073年苏轼任杭州通判,因病去祖塔院也就是今天的虎跑寺休息。

村路上紫李黄瓜传来阵阵芳香,僧人不吝惜阶前甘洌的泉水,借给他容器让他随意品尝。

这都让他倍感轻松,病也好了几分。

在寺庙中小憩,不知不觉进入梦乡的苏轼,由衷地感悟到:

平常公务繁忙,无暇脱身,如今借着养病得以让自己身心安顿下来,也不算坏事。

而「安心」就是医治一切疾病的良方。

中国当代最具思想深度的作家史铁生,在21岁的时候双脚瘫痪,再也站不起来了。

他曾经三次自杀,最后终于想明白了: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而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从此他放平心态,开始拿起笔写作,300多万字的作品全都是在病榻上完成的。

死后他还将自己有用的器官捐赠出去,帮助他人站立起来或重见光明。

「生命以痛吻我,而我却报之以歌。」

心安是福,「安心」的确是战胜一切病魔的良药。

面对惆怅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轼【东栏梨花】

1077年4月,在徐州任知州的苏轼,看到东边栏杆下的一树梨花,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略带感伤的诗篇。

他说,眼前的梨花如雪一般淡淡的白,柳树也已长得郁郁葱葱,柳絮飘飞梨花满城。

有感于人生短暂,不免心绪惆怅。

但静静思考,觉得自己就如东栏那一株如雪的梨花,能将这纷杂的世俗人生看得透彻与清明。

一再被贬,偶尔感伤,实乃人之常情。

苏轼不光会写豪放词作,面对现实的困境,他从没有妥协过,他只是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面对惆怅,他在反思,世间纷纷扰扰终将过去。

看淡一切,放下一切,这正是苏轼最可贵的地方。

清代第一诗人纳兰性德,多愁善感。

他的很多诗篇,都是面对惆怅时写下来的。

他曾说:

「我是人间惆怅客, 知君何事泪纵横, 断肠声里忆平生。」

接纳自己的惆怅,思考情绪的来龙去脉,会大大增强同理心,自然也会显著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对坎坷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苏轼【东坡】

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湖北黄州。

东坡,并非什么风景胜地,而是老朋友帮他申请的一片城东的旧营地,是苏轼一大家子的口粮生产基地。

一千多年前的那个月夜,月色如水,被雨冲洗过的东坡也格外干净。

城里的人早已离开,自称山野之人的苏轼正在闲游散步。

当世人觉得此处太荒凉时,苏轼却认为这边风景独好。

他还告诫众人,千万别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他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独行的声音。

他说的难道只是自然的坎坷坡路吗?

才高八斗的苏轼,招人嫉恨,险些丢了性命。

现在来到黄州,至少不用担心生命安全。

虽然要亲自种地开荒,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他是满足的,也是达观的。

拄着拐杖,走在凹凸不平的坡头路上,可以纵情山水,可以和明月对话。

世俗名利根本不在他眼里,这难道不是绝好的人间美景吗?

人往往很容易受到心境的影响,但换个角度看问题,很多东西眨眼间就天翻地覆,柳暗花明了。

就像有的人走进沙漠,只看到漫天的黄沙,而有人却看到了满天璀璨的星星。

面对职位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公元1084年,苏轼由黄州奉调汝州,路过九江,顺便游览庐山。

之后他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对庐山全貌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题咏。

歌咏庐山的诗篇千千万,唯有这首最独特。

你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庐山,看到的景致都是不相同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谁都懂,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陷入认知局限,难以看清事物的全貌。

其实,位置不同,所见风景也会截然不同。

苏轼若整日以带罪之身面对生活,他会唉声叹气,怨天尤人。

当他从事件中脱离出来,以局外人的身份去看问题时,烦恼就烟消云散了。

反观西汉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贾谊,20多岁就官位显赫,一篇【过秦论】洋洋洒洒,立论通达,眼界开阔。

30出头,就成了梁怀王的太傅。

想不到有一天梁怀王骑马摔死了,贾谊非常自责,整天哭泣,得了抑郁症,年仅33岁就去世了。

贾谊未能从事件中跳脱出来,太把自己当回事了,直至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实在可惜。

面对美景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苏轼【海棠】

苏轼被贬黄州,居住在寺庙定慧院的东边。

这里杂花满山,有一株海棠,世人不知其珍贵,苏轼则视其为知己。

那晚微风拂过,月光下的海棠花高洁美丽。

花朵的香气弥散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苏轼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会睡去。

因此他点燃高高的蜡烛,照耀海棠,不肯错过欣赏海棠花的好时机。

作为贬谪之人,苏轼面对无人在意的一株海棠,却饱含深情。

原来美景是需要人发现,也是需要人欣赏的。

李白也曾说: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李白感叹天地广大,光阴易逝,人生短暂,欢乐甚少,而且还以古人「夜间举着火把游玩」加以佐证。

苏东坡和李白相隔300多年,却有着同样的心境。

他们都是那样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面对美景,定当好好再珍惜。

不然机会错过,就再也找不回那时的好心情,也看不到那样美的画面了。

面对敌手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馀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公元1100年6月20日夜,苏轼横渡过琼州海峡,离开居住三年的海南,踏上北归之路,他的长途贬谪生涯终于结束了。

独立船头的苏轼夜观天象,看参星横北斗转,已经快到三更时分。

雨停了,风停了。

这既是写实的,也是双关,暗示着政治斗争的风雨终于停了下来。

他不由得感慨:云散月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

【世说新语】中记载:司马道子半夜闲坐,看到天空清朗,明月皎洁,没有半点云彩,不由得发出赞叹。

这时候手下有人说:

「我觉得,如果有淡淡的云彩在天空点缀,就会更美。」

司马道子开玩笑说:

「你自己心里脏,难道还想把天也弄脏不成?」

苏轼用这个典故,暗暗骂了那些栽赃迫害他的人。

种种栽赃迫害就像被风卷走的云,而自己的心就像苍天和大海的清白本色,永远不曾改变。

他说自己本以为会在蛮荒之地度过余生,对浮沉荣辱也不再介意了。

海南的生活虽然千辛万苦,但自己无怨无悔。

明明是被人陷害,敌对者巴不得苏轼死在海南。

九死一生的苏轼却高调宣称这是平生最激荡胸怀的一次游历。

换做任何人,都无法原谅那些陷害他的人,但苏轼却潇洒地说「吾不恨」。

「敌手」是可恶,但是如果你天天记着要报复对方,你就活在自己心的囚牢里了,痛苦不都得由自己承担吗?

卡耐基说:

「正如杨柳承受风雨,水适于一切容器一样,我们也要学会承受一切不可逆转的事实。

对于那些必然之事,我们要学会主动而轻快地承受。」

苏东坡就是那个承受所有必然之事,活得通透,充分燃烧生命的人。

他的诗内藏达观智慧,读懂了,你就开悟了。

悲欢离合,生老病死;

成败得失,顺境逆境;

都是人间真相。

顺境并非没有恐惧和磨难,逆境也并非丧失了慰藉和希望。

不管你此刻面对的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不妨来读读苏东坡的这6首哲理诗。

对一切境遇都心怀感恩,你就会越活越有力量。

作者 | 幕灯·天涯漫步

图片 | 幕灯·摄影爱好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