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什么是禅

2024-08-10国风

什么是禅?

禅,是梵语「禅那」(dhyāna)的音译。禅那,意译为「静虑」,玄奘大师把它翻译为「思维修」,是指修行者高度集中精神,缘一对象作思惟观察而达到心一境性,这是书面说法,比较难懂。

一、禅的分类。

我们通俗化讲解,禅,分为禅定学及禅学的两门学问来看。在印度佛教经论中所介绍的禅那,乃属于禅定学,称为禅观、禅数,是以修习禅定为目的,必须是长年累月,退隐山林,修呼吸法、住心,以九次第定为阶梯,以四声闻果为目标。乃是解脱道的修行途径。另一种则是盛行在中国中唐以来的禅宗,虽是根源于梁武帝时代来华的菩提达摩,却成熟于第六祖慧能,立基于百丈怀海建立了丛林式的农禅制度,将禅法的修行,转成为生活化、人间化、普及化的行态,禅修者不必离群独居,不必逃避世间,甚至不一定要终身出家。只要随时随地承担一切也不放下一切,活生生地过生活,踏踏实实地生活在当下现在的一念、一物、一事、一境之中,而不以主观的自我及客观的他者,来规范判断其善恶好坏,你便是一个从烦恼获得解脱的自由人,此乃属于大乘菩萨道的修行法门。如果要修行禅定学,不论依据大乘或小乘经论的步骤,都很繁琐,要获得禅定的身心利益,必得花上长时间的功力。至于中国的禅法,只要掌握到【六祖坛经】所说:「不思善不思恶」而练习体验「无相」、「无念」、「无住」的原则,你即可立时顿悟。

二、禅的思想。

「禅」虽然起源于古印度,但在中国得到深入发展、传播和实践,含义丰富而深远。

在哲学层面,禅强调通过内心的觉悟和智慧的启迪,来洞察生命和宇宙的真相,追求一种超越世俗表象、直达本质的认知境界。

在实践层面,禅注重通过冥想、静坐、专注呼吸等方式,使内心达到平静、专注和清明的状态,从而去除杂念、妄念,减少烦恼与执着,实现身心的解脱和自由。

从生活态度的角度,禅倡导一种简单、自然、随缘的生活方式,不刻意追求物质和外在的虚荣,珍视当下的每一刻,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得失与荣辱。

三、禅思想与传统文化。

禅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多个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哲学方面,禅思想对构建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思想体系有重要意义。禅思想正视个体生命的不自由,认为通过「悟」可以超越现实的束缚,达到自由的境界,这种思想与中国封建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有所不同。禅的「众生平等」等思想倾向受到广大寒士阶层的推崇,其不否定现存社会秩序,强调个体生命存在的个人主义思想,符合旧时代部分知识分子的心理感受。禅思想的「悟」在形式和作用上与艺术审美接近,使得禅思想成为艺术家的哲学,对中国绘画和艺术审美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气韵生动」这一中国美学的重要概念就与佛教的「悟」联系紧密,其最早见著于画论,奠定了中国此后画论的基础;禅思想及老庄思想兴起后,中国山水画得以创立并成为绘画主流,而山水画的南北宗论也受到禅宗重大影响,重自然、重逸、重神的艺术审美思想成为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创作的正统主流。

在文学方面,禅学为中国士人打开了新的观察与思考世界的角度。自盛唐以后,文人开援禅入诗之风,至晚唐,禅与诗歌理论的结合达到新高度。许多古代士人在诗歌创作中融入禅意,如谢灵运、王维、刘禹锡、柳宗元、孟浩然、韦应物、黄庭坚等。他们借助诗歌抒发对生命、人生和世间万物的感悟,通过参禅而悟到的「无我」境界,在诗歌中得以体现。

此外,禅宗的诞生是佛教中国化的著名标志,融合了中国传统道家、玄学及儒学的内容。中国传统士人在推动禅宗的产生及其理论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将儒学理论引入佛教禅学,进一步丰富了禅宗的理论思想。

总之,禅学思想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艺术、文学等领域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精神滋养,同时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与其他思想流派的相互交融中不断发展和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