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道德经】三十六章:说老子是阴谋家的人,根本没读懂这六句话

2024-06-09国风

【道德经】三十六章讲了一句如雷贯耳的老子名言:「 柔弱胜刚强。 」虽然这句话从小听到大,但有多少人能听懂其中的含义?为什么越是强者看起来越弱?老子凭什么认为水是强者?而他又是怎么被冠以「阴谋家」称号的?【道德经】三十六章到底讲了什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将欲歙(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凭借本章,老子喜提「阴谋家」称号两千多年。起因是一个叫韩非子的战国法家学者,后来又被广泛应用到兵法、阴阳、奇门、纵横等术中,其原意被一再歪曲,阴谋之说反倒驾驭得炉火纯青,故而「阴谋家」的帽子便坐实了。这一章究竟有多厉害,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第一句: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这一句是说,想要闭上的,必然先张开。歙,为合上之意。拿我们自己来说,想要吸气,就必须要先呼气,有谁能连续吸气却不呼气呢?这是违背自然法则的。再如,我们没有感觉饿的时候,其实胃里是满的,如果到了午餐的时点就机械地吃,结果吃不了几口就饱,自己反而吃得不尽兴。这时候不妨等一等,胃里的食物消化殆尽了,再吃东西,必然是大快朵颐。

但是有一个前提,我们不能为了吃得尽兴,就先饿着。很多人吃自助餐前,都会刻意少吃,或者干脆不吃,就为了能吃回成本。其实大可不必。买的没有卖的精。更重要的是,这样反而会扰乱身体的生物钟,胃在极度收缩的情况下,突然又极度扩张,这样颠倒了顺序,不是在养胃,是在害胃。

第二句: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这句话,很多人经常用到,是说老天要灭掉谁,就先让这个人张狂。在很多末代王朝的君主身上,都得到了应验。比如「文足以饰非、智足以拒谏」的商纣王、隋炀帝,都是不停地武力扩张地盘,然后大修宫室,声色犬马样样不落,极尽张狂之能事,最后连祖宗的江山社稷都赔进去了。

其实这都是「事后诸葛」。没有人会为了削弱一个人,而先帮助这个人变强的。这盘棋实在太大了,不可能下完。比如,为了让一个人破产,或是变穷,先帮助这个赚钱,赚足够多的钱。这合理吗?莫说赚钱这档事并不容易,就是有渠道有人脉,要赚到多少钱才算发财了呢?才能达到让一个人栽跟头的要求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第三句: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按照前两句的逻辑,这一句应该是说,一个人发展正兴盛时,上天要废弃他。其实并不然。这里的「废」字,并不是指要废掉一个人、一个国家。这与「道」的内涵不符,前面咱们读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上天不会刻意对谁好,也不会刻意对谁坏。这里的「废」是指废掉一段关系。

在什么情况下会废掉一段关系呢?「必固兴之」,就是要先去接近一个人,接纳一段关系,用现在的话说叫试错。比如我们要进入一家公司,怎么知道这家公司适不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呢?光从外面看,每家公司都很好,所以需要我们走进去,切实感受,再来判断自己的去留,这样才足够客观,也不会失掉一次好机会。

第四句: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这一句也被很多人曲解为老子在教我们使用术数,上天要取走一样东西,会先给你这样东西。其实并非如此。老子不讲术,讲的是「道」。道包含术,术是后人在道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谋略战术,而并非蕴于万物之中的大道。

实际上,这一句老子是在告诫我们,「取」和「与」是相辅相成的。你得到的东西,如果不好自珍惜,很容易就会失去。比如爱情。 我们常说有一种人叫「身在福中不知福」,这是劝人好好珍惜枕边人。世事难料,不要看着现在很美好,离别可能就在下一秒。再比如财富,你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也可能一场经济危机就没了,所以得失心不要太重,在你手中时好好珍惜,不在了,可以好好怀念,这样才不留遗憾。

前四句讲了一个道理——物极必反。

在老子的观念中,世间万物都是不断对立又不断转化的。比如月色最圆的时候,也是它即将残缺之时,所以古人才发出「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感叹;再比如花儿绽放得最恣意美艳之时,也是花瓣即将凋零之时,故而人们才有「花开花落花无悔,缘来缘去缘如水」的惆怅。这正是世间福祸盛衰的道理。

四个「必固」则说明,老子明白这是天时人事,自然之理。比如午时的太阳最火热,是因为午时过后它会渐渐褪去光芒,直到明日再度升起。所以,日无长红,人无常胜,胜败转化是再正常不过之理,没什么可唏嘘感慨的;就如同我们一日三餐,顿顿要吃,这一顿没吃到的,有什么遗憾呢,下顿再吃就好了。

这道理看似普通, 老子却说是「微明」, 是世间微妙又高明的道理。大概是因为它太过寻常,才被人们忽略了,才会遇而不识,要么错识误解,把明明简单的问题想复杂了。其实老子的本意没有阴谋,只是娓娓道出了一个万物自然固有之理——物极必反。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第五句:柔弱胜刚强。

强和弱是老子辩证观点中最常见的一对。在老子的观点中,天下间没有至强之物,但有至柔之物——水。老子说:「上善若水。」天下间,最接近善的物质是水。水处卑下之处却为世人所服务,老子用「洼则盈」,一语道破了水亦是天下至强之物。

有一句老话叫「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并不是会哭的孩子就一定柔弱,而是他更会表达自己的所求;而刚强的孩子往往忍受,不饿到极致,不会开口向父母所求。现在家里孩子少,这种情况不太明显。父母那一辈,家里往往有很多兄弟姐妹,父母往往会接济那个总向父母哭穷的,而并不是真正经济有困难的。这样看来,弱比强有用。

为什么强者看起来很「弱」

越是看似柔弱的东西,越含藏内敛,韧性极强。而看似刚强的东西,由于其能量外溢,暴露过多,反而不易持久。古代有很多以弱胜强的战争,而武侠小说中也时常出现看似柔弱的武林高手,这正是我们对于强者的想象。

其实,从某种角度来看,女性比男性平均寿命长,也说明了这一点。女性的韧性更强,持久力更好。比如在职场中,但凡做出些成绩的女性,都有一个共性——忍耐力很强;再比如繁杂又重复的家务劳动,也多是由女性承担,而男性做一会家务就会觉得厌烦;幼儿教师、护士、乘务员,这些需要耐性的职业,女性的优势更明显。

所以,势强者必弱,而真正的强者,反而看起来很弱。

第六句: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这一句是说,鱼不能离开深渊,国家的「利器」也不可以随便耀示于人。鱼一旦想蹦上岸,那只有两条路:要么改变呼吸系统,不用靠水也能生存;要么就是等死。两者显然都不太可能,所以鱼只有生活在水里才符合「道」。

国家利器也是一样。什么是利器呢?不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不是千军万马,而是说制度、禁令。这些当然不能随随便便拿出来示人,它们代表国家,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利器。古人讲:「示人者,任刑也。」利器开刃,必见血光。这是说,要行处罚时,才会把制度、禁令亮出来。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杀鸡总用牛刀,牛还会怕吗?

在现实生活中,作为领导者不能整天拿制度说事,重器不可轻用。用重器罚轻典,无异于杀鸡用了牛刀,那真正的牛见了还会怕吗?它们会以为,牛刀本来就是杀鸡用的。

所以说,严刑峻法是最后一招,不到万不得已,不可轻用。如果一个领导者只会用严刑峻法来制裁人,那说明他也没有别的本事了。可是,现在很多企业的领导者就喜欢用狠招,特别是一些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整天拿制度说事,这样的企业逞强恃暴,必然不能长久。

其实,【道德经】三十六章只讲了一个道理: 物极必反,势强必弱 。没有那么多的阴谋论,也没有五行逆转的奇门之法,老子只是讲了一个「天时人事、物理自然」的道理,顺着这个道理而行,人生就会顺畅。

译文

将要收敛的,必先扩张;将要消弱的,必先强势;将要废弃的,必先兴举;将要取走的,必先给予。这就是微妙高明的道理。

柔弱胜过刚强。鱼不能离开深渊,国家的「利器」也不可以随便耀示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