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小楷大法--钟繇、王廙、王羲之的「法」

2024-01-04国风

钟繇在各书体之间博取众长,非但有娴熟的技巧,更具卓著的识见。他的学书思想和书法风格,深刻影响了王氏家族,特别是王羲之。

01/王导与王廙

王导是王羲之的伯父,王廙是王羲之的叔父。

王导就是那位留下书坛千古佳话 「怀帖过江」 的人。他特别喜爱钟繇、卫瓘这两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于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终把钟繇的【宣示表】弄到手了,并且当做镇宅之宝,秘不示人。后来局势动荡不安,王导在往南方避难的时候,扔下了所有的金银财宝,却把【宣示表】缝在自己的衣带中渡过长江。

他弟弟王廙也是一起南渡的人,看来这是家族行动。王廙比哥哥王导的书法更有名气。【法书考·卷一·书谱】记载, 「王平南是右军叔,自过江来,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 【书史会要】也说,「自羲之过江前,廙号为独歩。」

值得注意的是,【历代名画记·卷五】记载:

时右军亦学画于廙。廙画孔子十弟子,赞云:「余兄子羲之幼而岐嶷,必将隆余堂构。今始年十六,学艺之外,书画过目便能。就余请书画法,余画【孔子十弟子图】以励之。嗟尔,义之可不勖哉!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吾余事虽不足法,而书画固可法。欲汝学书,则知积学可以致远,学画,可以知师弟子行己之道。」

简而言之,王导与王廙兄弟,将钟繇书法带到了南方,并且由王廙传给了王羲之。楷则、楷法,由钟氏转移到了王氏,并且在王氏子弟中开始了传承。 在中国书法史上,琅邪王氏成为了掌握核心技术的家族。

02 / 王廙的书法

咱们还是以小字为例,来进行「线索」的分析研究。

先请看王廙的【祥除帖】,是不是觉得很眼熟?

【阁帖】「游相本」,扫描自【中国书法全集】

没错,慧眼如你,这是典型的钟繇之法。

王廙从哥哥王导手里的秘藏【宣示表】,看来是下了一番临习的苦功夫的。

03 / 钟繇、王廙、王羲之的「法」

这是一个老话题。有人总是讲,我就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想听你讲道理,你只要告诉我怎么写字就行了。OK,写字,照猫画虎就可以了,临帖临得像就可以了,不需要人教。自己开心就好!

但是 要学「书法」,首先要学「法」,古人学东西,只学「法书」 。坊间那些时书,再漂亮都不屑一顾。

钟繇、王廙、王羲之三人,又有哪些本质的共同点——「法」呢?

对比图-从左至右:钟繇【宣示表】、王廙【祥除帖】(游相本)、王羲之【黄庭经】(董跋本)

钟繇、王廙、王羲之三人的字,都是 扣边线 的。这是很奇妙的一件事情,只要扣边线,字身立刻就立起来。

对比图-从左至右:钟繇【宣示表】、王廙【祥除帖】(游相本)、王羲之【黄庭经】(董跋本)

这是士大夫家族传承下来的一个「法则」: 紧扣左边线(或右边线),把力道往另一边发出去,每一道笔画线条自然就会出纸、入纸,从而字身也自然拧紧(无需再故意考虑中宫),呈现往右上的斜势,字身也同时浮出纸面,写入空间。

04/何为「扣边线」

「扣边线」又叫「单边法门」。写字时发力的起点与收点基本上都在字体靠左侧的一条线上(即图中「白线"),字身旋扭,发力之后顺势书写,完成剩余点画。顺势就是发力点所产生的力的延伸,也就是展示。根据手腕的生理习惯,字形要左收右放,产生视觉的立体感。

处于边线的落笔处,是发力的起点,从起点出发,手会自然回返,故落笔处也是发力的回归点。这种结字法执笔发力更符合人的生理习惯,写「字"有写「一半"的感觉,所以称为「半边字」,这样的字更有立体感。白色线段即是所谓边线,是字的由来处,字从边线旋转着飞出。红点是字和边线嵌入的地方。

01、无需动笔临写,只要书空几遍就能感受到,红色落笔处是发力的原点,笔势的原点,写到此处为力尽、势尽,继续回返力再生焉、势再生焉。这也是右手写右边字(半身字)的缘由,王羲之书写时顺应生理机能而已。明白这一点,临帖才不会再只是描字了。

02、把字形、线条形状去掉,只画出骨线,笔势就只剩下直来直去的回环往返,就能更清楚的理解了。董其昌说,「拆骨还父,拆肉还母」,我们聊作此解,剩下的才是自己的真身啊!米芾说「落笔处」(下笔处),要留意的正是这些地方,「如奏琴弦」,是非常生动形象的描述呢——「【丧乱帖】的点画如滚动中的不同翻侧面,如拨琴弦,跳出一个个四面八方的音符。」

03、白色竖线,当然也是我们认为标示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大家对「扣边线」有一个直观的认知——它是红色落笔处的上下串联线。但大家要自己很清楚,它并不是图示的那种宽度,也并不一定就是垂直的——这会与书家书写时的状态有关,比如,米芾、董其昌的帖,往往单列字都没有写垂直,而是有一个角度的倾斜。

04、「出纸入纸交界点。」如何看出纸入纸、立体旋身这一点?教大家一个小方法:把「痛贯」二字全屏,然后将手机逆时针稍作旋转,再慢慢推远,眯眯眼看。(纸质字帖也是同样的方法)立刻就活了——线条不在同一个平面,字身旋扭,你就能看到出纸、入纸处了。

书法家之间他们所写的字都是各有特色的,不会是千篇一律。他们都是有自己特有的「扣边线」,它是一种无形的规则,是在书法家们长期的练习中不断形成的书法方法。

05/「中锋脊」

什么是书法中的「中锋脊」呢?若以今人的眼光来看,所谓的「中锋脊」不过是 增加点画立体感 的一种方法而已。怎样增加点画的立体感?其实像书法中的一系列术语如「锥画沙、屋漏痕、折钗股、印印泥」等,若用好了,都能增加书法的立体感。

以西安碑林的【颜勤礼碑】为例,刻下去是阴文,但视觉效果像是「鼓起来」的阳文,鼓起来的效果就像中锋书写的线条中生出「屋脊」,故名「中锋脊」,它特指有立体感的中锋线条而已。书法线条有了立体感后,就可以从平行于纸面的二维线条进入三维空间,所形成的线条,在内部来看似乎是静止的,整体效果上却又似乎从中间凸起,如「三棱柱」般。

米芾的「中锋脊」,其独特之处就是掺进了绘画的笔法。这是因为,米芾除了是书法家之外,他还是个著名画家,所以要解其笔法可以好好看一看米芾的书画。不过,由于米芾的画没有传世作品,所以看他儿子米有仁的画或明人董其昌的画也可以。

画家的书法,特别注重墨色的浓淡来表现书法的立体感。这本是画家的传统技能而来,以画圣吴道子为例,他吸取了西域画派的凹凸法,能以朱粉的厚薄表现人物骨肉的高低(「朱粉厚薄,皆见骨高下,而肉起陷处」),所画出的天女,衣带飘飘若飞,人称「吴带当风」,比较有立体感。「吴带当风」从表面看是衣纹多运动体势,从内部看则是用笔速度快而有力,线条粗细变化有致。「书画同源」,在用笔都要求有力度、多变化,在起伏轻重、前后虚实间产立体感。

懂得了这一点,再看「中脊锋」就很好理解了,也就是要擅于运用速度快慢及侧锋、中锋的变化,来改变点画中墨色的浓淡以增加点画的立体感而已。所以吴道子擅长的凹凸法屡次在米芾及董其昌笔下出现。米芾【画史】形容为「圆润折算,方圆凹凸」。董其昌说:「古人论画有云:‘下笔便有凹凸之形。’此最悬解。吾以此悟高出历代处,虽不能至,庶几效之,得其百一,便足自老以游丘壑间矣。「中锋脊」的线条内纹线或平行或交叠或旋行,都是为了「下笔必有凹凸之形」,造成字体的空间感。

米芾将自己的写字方式称为「刷」字,其书法八面出锋,以锋抓纸,丝丝得力,要害则是用侧锋行笔,中侧结合的方式写出墨色浓淡及层次变化。为了达到这种效果,首先要学习侧锋「刷写"。笔尖「横上竖左」,练习用侧锋发力。接下来再练习中锋和侧锋之间的互转。最终达到中侧锋熟练运用,自由转化,以便显出墨色的浓淡,体现出点画的力度及立体感。

以上就是所谓「中脊锋」的笔法概要。不过一般的学书者没有必要追求这个特点。如果不是专业的书写者,这样写字太费事,且有追求「画字」之嫌。但是如果想要搞出一定的名堂,适当借鉴一下画家的笔法还是有好处的。像被誉当代「草圣」的林散之,他的书法暴得大名就得益于对绘画中皴法及墨法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