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王献之这件草书,风头盖过其父王羲之,凡是临摹的人都成了大师!

2024-09-23国风

书法界有一位公认的「书圣」——王羲之。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在唐代以前,王羲之并非书坛「独一无二」的存在,他的儿子王献之曾一度与他平分秋色,甚至有压过父亲风头的迹象。

说起王献之,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他作为王羲之之子的身份。但实际上,王献之的书法造诣,足以让他独立于中国书法史上的辉煌篇章中。

南朝时期的著名学者陶弘景曾这样评价:「比世皆知高尚子敬,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

换句话说,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王献之(字子敬)的书法风格超凡脱俗,甚至让钟繇和王羲之这两位前辈逐渐被遗忘。 书法圈几乎成为了王献之的天下,这一现象在当时蔚然成风,令人惊叹。

不仅是外界,王献之本人也对自己的书法成就自信满满。一次,他与当时的政治家谢安聊天时,谢安问道:「你觉得自己的书法和你父亲王羲之相比如何?」面对如此直白的问题,王献之毫不客气地回答:「固当胜。」他认为自己在书法上完全可以超过父亲!

这一回答虽然显得自信甚至有些大胆,但从当时王献之在书坛的地位和影响力来看,他确实有底气这样说。

尤其是在草书和行书的领域,王献之的贡献尤为突出,他带来了「古质今妍」的书法风格变革,将古朴的传统书法推向了更加流畅优美的现代书风。

王献之在书法史上的地位,离不开他那一幅幅传世的经典作品。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当属草书作品【鹅群帖】。这部作品被后世的书法家们誉为草书的巅峰之作之一,甚至与他的另一幅名作【鸭头丸帖】并称为「草书双绝」。

【鹅群帖】一共只有8行,50个字,但其中的艺术表现力堪称无与伦比。 这是一封短短的家书,内容是王献之向姐姐问候家人,并提到刘道士送来了一群鹅,他准备致谢的事情。看似平淡无奇的内容,却在王献之的笔下焕发出了极具动感和生命力的草书风韵。

这一小小的书法作品,在历代书法家心目中都占有极高的地位。宋代的米芾、元代的鲜于枢、明代的邢侗、清代的傅山等书法大家,几乎都曾认真临摹过【鹅群帖】。它不仅是书法史上的艺术瑰宝,还是无数书法家学习进步的范本。

【鹅群帖】虽然是一幅草书作品,但它的书风不仅仅限于草书,还包含了行书的元素,风格多变,挥洒自如。

著名书法家徐利明曾在他的【中国书法风格史】一书中这样点评:「草、行相参,随兴变化,不主故常。笔画连绵相属,气势奔放洒脱、毫无顾忌,正体现出献之豪放不羁的性情与功力相生相发的高度结合。」

简而言之,王献之的书法充满了自由的灵性。他在【鹅群帖】中融入了许多创新的技法,比如藏锋起笔、行笔中侧锋并用等,这让他的笔画更加遒劲潇洒。

同时,他还采用了「一笔书」的处理方式,字与字之间牵丝引带,仿佛整幅作品一气呵成,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在这幅作品中,字的大小、墨色的浓淡、笔画的粗细都充满了变化,仿佛让静止的纸面展现出了三维的动态感。这种技巧,不仅体现了王献之深厚的书法功力,也为后世书法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尽管【鹅群帖】被誉为王献之的巅峰之作,但在知名度上,它却稍逊于同样出自王献之之手的【鸭头丸帖】与【中秋帖】。

原因可能在于,【鹅群帖】的原作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失传,后人只能通过【淳化阁帖】和【宝晋斋法帖】等法帖去欣赏和临摹。

然而,对于真正想要精进书法的人来说,【鹅群帖】是一部极具价值的教材。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老练的书法家,如果能够深入临摹这部作品,从笔法、结字到章法都吃透,那么书法水平必将得到质的飞跃。

如今,当人们谈到书法时,王羲之的名字总是脱口而出,似乎已经成为书法的代名词。但我们不应忽视,在他的身后,还有一位同样才华横溢的儿子——王献之。

他以自己的独特风格,为中国书法开辟了新的天地,而那幅曾在历史中一度力压「书圣」的【鹅群帖】,更是他留给后世的瑰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