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在整个唐朝,诗人之中为何他的仕途最为显达?(1)

2024-10-04国风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亲爱的朋友,如果您喜欢唐诗,当您读罢以上诗句,您大概已经知道了,我今天要写的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高适。

高适此人,前半生落拓坎坷,吃了很多苦,后半生因在「安史之乱」中的出色表现,官越做越大,甚至被朝廷封侯。

著名边塞诗人——高适

【旧唐书】总结和比较整个唐朝诗人仕途际遇时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意思是,在整个唐朝诗人中,能做到高官并被封侯的,只有高适一人而已。 就是说,高适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突出成就(与岑参并称「高岑」,是盛唐最著名的两位边塞诗人),而且在仕途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功,是唐代诗人中少有的仕途顺利者。

那么,为什么在整个唐朝,诗人中,只有高适仕途最顺利,官职最为显达呢?

朋友,如果您有时间并有兴趣,且听在下为您细细道来。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出生于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世家名族——高氏,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

高适的一生,经历了从贫寒到显贵的转变,其人生旅程极为奇异复杂,年轻时他曾混迹于赌徒之间,过着饱一顿饥一顿的生活,甚至「以求丐取给」,等同于乞丐。晚年却出居重镇,历任淮南节度使、西川节度使等地方大员之职,官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并被大唐朝廷封为渤海县侯,可谓官高位显。

一、出身名门,家世显赫

1、高适的曾祖父高佑(?——499年),官至隋朝左散骑常侍。

2、祖父高侃(生卒年不详),是唐朝名将,战功卓著显赫。唐高宗时,献计破高丽,官居侍御史的大臣贾言忠曾向皇帝进奏说:「高侃俭素自处,忠果有谋。」

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岑仲勉认为,高侃的战功可与唐初名将苏定方(征西突厥、平葱岭、夷百济、伐高丽,「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献俘昭陵,影响深远,图形凌烟阁,并配享武庙)等名将相提并论。

高侃是唐太宗、唐高宗时期的名将,屡立战功,主要战绩有: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正月,高侃率回纥、仆骨等部讨伐突厥阿史那车鼻可汗,迫使其部众突厥酋长率部脱离车鼻,归降大唐。不久,高侃在金山生擒叛唐并杀害唐将安调遮、韩华的突厥可汗——阿史那车鼻,并献俘于京城长安,因功被封为卫将军。此后出任北庭安抚使。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高侃率兵平定叛乱的高句丽人。

咸亨二年(671年),高侃率军在安市城击破高句丽安舜的残余部队。

咸亨三年(672年),高侃率军攻克被安舜军占据的韩始城和马邑城,在白水山再败安舜军余部,并将增援的新罗兵击败,俘虏两千人,斩首三千级。此战后,被任命为安东都护,因功升任左监门卫大将军,后任东州道行军总管。此后,高侃任陇右道持节大总管,被朝廷封为平原郡开国公。

高侃去世后,获赠左武卫大将军,谥号「威」,陪葬于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可以说,其荣耀达到了武将的最高点。

3、高适的父亲高崇文,是高侃第三子,官至韶州长史,其生平事迹,史料记载极少。

二、本想直取公卿,却失望而归

然而,常言道,富贵不过三代,「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高适陷入贫困之中。

二十岁那年,高适满怀希望,西游长安,幻想凭自己的本领上追乃祖,出将入相,直取公卿,结果却无人赏识,失望而归。

但高适并没有灰心丧气,相反,他愈挫愈奋。之后,他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也没有找到机会。

三、漫游梁宋,结识李白杜甫,处境尴尬

北上回来后,高适在梁宋一带(今河南开封附近)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并躬耕于垄亩,生活过得极为艰难。

这一时期,他曾有缘和李白、杜甫三人结伴在齐赵一带饮酒漫游。

原来,天宝三载,李白因得罪了高力士、杨贵妃,遭受谗言,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从长安东归鲁地,经洛阳首次结识杜甫,李杜二人一见如故。当时,高适也在洛阳。由于杜甫与高适是故交,因此,杜甫邀高适与李白相见,三人结伴游梁(今开封)宋(今商丘)。在大梁城(开封),三人游梁园,登吹台;在宋中,三人猎孟诸,登琴台(即单父台,在今山东单县),饮酒赋诗,慷慨怀古,盘桓数月。【新唐书·杜甫传】载:「(杜甫)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杜甫的多首诗皆写到这段经历,【赠李白】曰:「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遣怀】曰:「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昔游】曰:「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李白、杜甫、高适的「梁宋之游」造就了三人的一段珍贵友谊,更成为千古文坛佳话。

除了前引杜甫诸诗,高适的【宋中别周梁李三子】【同群公秋登琴台】,李白【梁园吟】【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观妓】,皆写「梁宋之游」情事。因三人当时身份地位和年龄的差异,难免三人关系有亲疏不同,无心之中却影响到后来。当时,李白刚从皇帝身边来,名震天下,无心之中自然傲视群雄。杜甫年辈较晚,又崇拜李白,关系容易融洽,甚至与李白「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杜甫写了很多诗给李白。

此时,处境最尴尬的是高适,他年辈与李白相当,但落魄无成,诗名尚未大起,这种处境使他较难与李白交心。据流传下来的史料可知,「梁宋之游」期间(744年)乃至此后的十三年(至757年),李白写过几首诗回赠杜甫,但似乎没有一首诗写给高适,而高适在「梁宋之游」期间有一首【宋中别周梁李三子】赞美李白:「李侯怀英雄,肮脏乃天资。」可见,此时的高适,是李白的追随者,处于弱势地位。

杜甫

四、 遇到人生的第一个伯乐——张九皋,中有道科并得县尉一职

天宝八年,将近五十岁的高适,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个伯乐——宋州刺史张九皋,并由张九皋推荐举有道科,从此进入仕途,任封丘县尉。但他不甘心作这个「拜迎长官」「鞭挞黎庶」的八品芝麻小官,因此弃官而去。

五、以过人才气遇到人生第二个伯乐——哥舒翰

高适在天宝八年中第后,被授予了封丘尉的官职,但在三年后,即天宝十一载的秋天,他选择果断离开封丘尉这个卑微的职务,前往河西走廊,目的是为了拜见他心中的大英雄、之后的「贵人」——大唐名将哥舒翰。

经过不懈的努力,高适最终在河西走廊见到了哥舒翰,并以过人的才气得到了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这位大唐名将的赏识,被任命为左骁卫兵曹,充任河西节度使幕府掌书记。

六、盛世顶点,歌舞升平,五诗人高咏大雁塔,诗作质量和水平屈居第三名

在前往投奔哥舒翰军幕途中,天宝十一年秋天,高适路过大唐京城长安。在这里,他遇到了杜甫、与他齐名的著名边塞诗人岑参,还有名诗人储光羲和薛据。五位诗人结伴到长安城南的慈恩寺游览,并登上了大雁塔眺望京城秋景,每位诗人都作了一首诗,其中薛据的诗不知何故失传了,另外四首诗都传了下来。

大雁塔风光

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正是唐王朝兴盛的顶点,国内虽然危机四伏,然后繁华景象掩盖着即将到来的大动乱。首都长安在表面上仍然是歌舞升平的盛况。

诗界公认,此次诗会,如果说是几位大诗人一次无意中的诗歌比赛,那么,杜甫夺冠,岑参亚军,高适第三,储光羲屈居末位。

杜甫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其中的「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然辨皇州?」等诗句,以极其敏锐的政治预见性,预示了大唐王朝盛世中潜伏的巨大危机。

秦岭风光

岑参的【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凭借「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等名句夺得亚军。高适的【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凭「秋风昨夜至,秦塞多清旷。千里何苍苍,五陵郁相望」等名句屈居第三名。储光羲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也有「冠上阊阖开,履下鸿雁飞」等名句流传下来。

然而,高适三人的诗作都不过是写眼前之景,抒秋兴之怀而已,远比不上杜诗的沉郁顿挫又极具政治敏锐性和预见性。

但是,当大动乱——安史之乱爆发时,高适的政治和军事表现却远超诗圣杜甫,并把岑参等人远远地抛在后面。这是怎么回事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