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儒家、道家、佛家,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审美观念产生了哪些影响?

2024-08-18国风

儒家、道家、佛家,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审美观念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说观念,可能有些缥缈,实际案例倒是应该有不少。我没有深入研究过,就简单举些例子吧。

佛教

儒释道中,佛教是其中唯一来自域外的思想体系,它的影响可能是最容易被感知的。

比如我们的日常用语中就有许多来自佛教的词汇:机缘、因缘、因果、报应、刹那、须臾、劫数、轮回、大千世界、当头棒喝、普度众生、立地成佛……虽然平时可能不会刻意关注,但看到这些词,我们应该很容易联想到背后的佛教思想,如因果论、轮回说等。

阿旃陀石窟的壁画和彩绘藻井,阿旃陀石窟在印度西部,始建于公元1世纪左右

阿旃陀石窟6号窟佛法印壁画

伴随佛教一起传来的还有许多艺术形式,比如石窟、佛教造像、壁画等。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的雕塑大多是陪葬用的陶俑、明器等,而在佛教传入之后,佛教造像几乎成为最主要的雕塑形式之一。

公元1-2世纪,犍陀罗风格的佛像

3世纪,新疆米兰遗址中的右翼天使壁画,融合了古罗马和印度艺术的特色

从印度到中国,佛教传播的过程中也裹挟着沿途各国的思想和审美,公元前4世纪之后,随着马其顿东征,希腊文化逐渐对中亚、印度西北一带产生影响。受其影响,印度西北和阿富汗一带产生了犍陀罗艺术。犍陀罗离新疆比较近,在新疆就发掘出了一些带有犍陀罗影响的佛教艺术作品。

公元5世纪,印度马图拉风格的佛像,衣服皱褶紧贴身体

山东青州龙兴寺的北朝佛像,曹衣出水风格

随着佛教一同到来的还有洋和尚和洋艺术家。北齐时期的画家曹仲达就是如此,他来自中亚曹国,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一带,特别擅长佛教绘画和泥塑。他画的人物,衣服皱褶紧贴身体,仿佛刚从水里出来一样,有曹衣出水之称,这一时期的一些佛像也是衣服皱褶紧贴身体的曹衣出水风格。这种风格,可能最初来自于贵霜帝国时代的马图拉(秣菟罗)艺术。

阿旃陀石窟莲花手菩萨壁画,有一些明暗晕染

唐代的画家尉迟乙僧来自西域,擅长佛画和花鸟。据记载,尉迟乙僧擅长通过烘托明暗表现出凹凸立体感,被誉为「身若出壁」。中国传统绘画多以线条造型,类似尉迟乙僧那样的明暗烘托法,大概也是受中亚、印度一带影响的结果。

窣堵坡

北京白塔,中国的覆钵式佛塔

佛教盛行的地方,经常能见到佛塔。最早的佛塔叫窣堵坡(stūpa),原是埋葬佛陀舍利的坟冢。这种佛塔后来发展成覆钵式佛塔,在中国青藏、蒙古地区都不少见。

辽中京大明塔

印度佛塔传入中原后,和中式的楼阁结合,形成了楼阁式的木塔、砖塔。中式塔在外形上和印度的佛塔相差甚远,但追根溯源,这类建筑的大规模建造却和佛教传播不无关系。

佛教本身也有多个派别,分别对中国的不同部分产生了巨大影响。如影响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汉传佛教;影响青藏和蒙古地区的藏传佛教;影响云南和东南亚等地的南传佛教等。不同派别的佛教艺术也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差别。

清代西藏绘画中的五神曼荼罗

比如佛教艺术中有种常见的图像,叫做曼荼罗,也可翻译为曼陀罗、坛城等。曼荼罗是密宗佛教中比较重要的传统,常见的造型是围绕中心展开的圆形构图。藏传佛教壁画、唐卡里就经常能看到曼荼罗图像。

牧溪,渔村夕照图,牧溪对日本绘画影响特别大

中国本土的佛教宗派中,对文化艺术影响最大的可能是禅宗。南北朝时期,禅宗由菩提达摩传入中国,到了唐宋年鉴,禅宗发扬光大,逐渐和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融合。中国流行的南派禅宗(以六祖慧能为代表)讲求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人人都有佛性,可以顿悟成佛,对中国绘画特别是山水画产生了一定影响。日常生活中也有禅意、禅茶一味等词。

八大山人画的鹌鹑

石涛,万点恶墨图卷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画家和佛教有关。比如唐代的摩诘居士王维,宋代的牧溪,明清之际的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弘仁等,后面几位画家甚至本身都是和尚,也是中国绘画历史上影响极大的人物。

儒家

相对佛教和佛家,儒家是极具本土色彩的思想体系,历来深受统治者的推崇。

重檐庑殿顶的故宫太和殿

重檐歇山顶的苏州玄妙观三清殿

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有一部叫【礼记】,儒家推崇礼乐教化。一方面注重通过礼乐制度构建秩序,一方面希望通过礼乐来教化民众。【礼记】规定了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衣冠、行为、用器、丧葬礼仪等。中国古代的建筑也深受礼制影响和约束,比如什么等级的建筑可以用重檐庑殿顶,什么等级只能用歇山顶,等等。传统社会的生活,到处可以见到礼制的规范和约束。

儒家讲求「仁」,推崇仁、义、礼、智、信,注重孝道。这一方面对人的行为、道德标准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比如在推崇以孝治国的东汉,描绘孝道的二十四孝图等也成为了重要的艺术创作题材。

儒家相对比较注重实际,唐代的古文运动领袖韩愈等人提出文以明道的观点,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进一步发展为文以载道。这应该也是和儒家注重实际和教化一脉相承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受到儒家影响的文人注重文章的说理、教化作用,排斥过度的奢侈,也对审美观念的变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高丽青瓷透刻七宝纹香炉,12世纪,这件香炉综合运用了凹刻、浮雕、镂空、镶嵌、叠花等装饰手法

这方面比较极端的例子是朝鲜半岛。在文化方面,今天的韩国人比较推崇王氏高丽时代。王氏高丽时代的高丽青瓷、佛教绘画都很有成就,高丽青瓷甚至受到了宋代中国人的推崇。而在之后的李氏朝鲜时期,文化艺术却在很多方面出现了倒退。

白瓷铁画梅竹纹罐,李朝时期,朝鲜官方推崇程朱理学,崇尚简单朴素,颜色素雅的白瓷因此很受两班贵族喜爱

这其中有个背景。王氏高丽是个非常崇尚佛教的王朝,在佛教艺术上投入了大量资源。而李氏朝鲜,则以儒家,特别是理学作为治国的根本,程度上甚至比同时期的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相对于王氏高丽时期奢华的器物,李氏朝鲜就比较推崇受到实用、简朴,与自然和谐的建筑美学。

道家

道家也是中国本土的古老思想体系。道家关注自然,崇尚自由,又对不少价值观念持有怀疑态度,在魏晋时期,道家思想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尤为深刻。

道家的老子和庄子认为,美和丑、善与恶等,都是相互对立,又可以互相转化的。庄子可以看到无用之用,怪诞之美。抛开外形,直指内涵,万事万物都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因此中国山水画里有怪石,书法里有丑书,看起来打破了和谐的美感,但在道家看来倒也见怪不怪。

唐代孙位的【高逸图】,画的正是竹林七贤

王羲之【兰亭集序】(神龙本),被认为是最接近原作风韵的临摹版,王羲之家族都是天师道的信徒

受此影响,魏晋时期,中国有一帮放浪形骸,不受礼法约束的文人,比如著名的竹林七贤,他们本身都是各方面有所成就的文人、艺术家,也往往成为后世艺术描绘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