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张崇发|【赵城金藏】始末记(一)

2023-12-14国风

【赵城金藏】始末记(一)

作者 张崇发

目 次

一、来历

中外高僧数代辛苦,精心翻译西域经

积少成多集中编纂,终成佛教大经典

二、雕印

平民女子毅然断臂,募款刻经三十载

晋南百姓舍财捐物,万民资助成壮举

三、发现

范成和尚深入民间,访求丢失零散经

蒋氏唯心冒险渡河,全为雕印始末考

四、抢运

赵城县委奉命护宝,发动群众运公粮

八路战士神出鬼没,挫败日寇抢经计

五、护理

太岳行署爱经如命,炮火声中藏国宝

大学教师精心照看,积劳成疾吐鲜血

六、修复

北图领导抽调名匠,全力以赴裱藏经

洋洋千卷工程浩繁,四人苦战整十年

七、珍藏

文化革命大破四旧,赵城金藏均完好

善本库里制度严密,片纸只字皆无恙

在国家图书馆善本库里,珍藏着一部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卷轴式「古书」--【赵城金藏】,它诞生于金皇统九年(公元1149年),距今800余年,是中国之瑰宝,像秦代兵马俑一样罕见,象万里长城一样吸引中外人士,特别是文化界和佛教界的人们。它的产生、雕印、发现、抢运、修复及珍藏过程,颇具传奇色彩,充满了一个又一个的动人故事。

(一 )来历

中外高僧数代辛苦,精心翻译西域经

积少成多集中编纂,终成佛教大经典

这部【赵城金藏】,说起它的来历,实在不平凡。

它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我国后汉以后北宋以前,各朝各代的著名高僧,及当时来华传教讲学的天竺、安息等国的高僧们,不辞辛苦,一字一句从梵文译为汉文,尔后编纂成书的。从现在的经文看,参加翻译、编纂的中外高僧,多达200余人。其中,最有名的译师是安世高、鸠摩罗什、玄奘、义净等人。

【赵城金藏】中的【大集经】内,就有安世高的译著。这个安世高是安息国(今伊朗高原东北)的佛教学者。中国佛教刚刚兴起之时(后汉),他便来华译经。【中国佛教】一书称:「后汉末期的佛典翻译事业,主要开始于安世高。」可见他对中国佛教的贡献是十分大的。他从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到汉灵帝建宁四年(公元171年)的20余年间,先后译出【安般守意经】、【大十二门经】等多部经书。据【高僧传】记载,安世高生前共为我国译出39部经。他译经笔调质朴,直而不野,「音近雅质,敦兮若朴,或变为文,或因质不饰。」(注1),备受当时佛教学者的推崇。

安世高在译经的同时,还广为授教。当时参与译事的中国僧人严佛调,就亲受教于安世高门下。

安世高大师

鸠摩罗什法师

鸠摩罗什的译作,在【赵城金藏】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大智度论(100卷)】了。罗什是我国东晋时代的佛教学者。东晋佛教极盛,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人物有2 人,其中就有罗什。【中国佛教】高度赞扬罗什的功绩,说他「是一位对中国佛教起过重大影响的杰出学者和翻译家。」罗什原籍天竺,生于龟兹国(今新疆库车),精通印度佛教,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皇帝姚兴闻其高名,派人将罗什迎请到长安,「待以国师之礼,甚见优宠,晤言相对。」(注2)并请他住到西明阁和逍遥园译经。罗什受到如此优待,便率领800余弟子,发奋翻译。有时,罗什还与姚兴皇帝共同探讨「什持梵文,兴执旧经,以相雠校」。由于罗什的译文流便、园通,800僧众及姚兴「众心惬伏,莫不欣赞。」罗什于弘始十五年(公元413年)在逍遥园逝世,时年70岁,一生译经74部384卷。他的名字和译作,同【赵城金藏】一起,将长存不朽。(注3)

玄奘法师

玄奘是我们熟悉的人物,他的译作在【赵城金藏】中占了相当一大部分,除了译经外,还有他的名著【西域记】3部17卷。玄奘的功绩,大于安世高、罗什等人的地方,在于他所翻译的经卷,都是他自己跋山涉水从西域16国亲自取回的。他于唐代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秋天,悄悄从长安出发,至贞观十六年启程回国,前后在西域十六国(主要是天竺)取经求学17年。这期间,他广泛搜集西域各国的梵文经书,仅带回国内的就多达657部(有一部分在渡越印度河时流失了)。回到长安后,玄奘专心致志翻译经书19年,译出经书75部、1335卷,数量空前,质量超群。李唐一代,总计译师26人,共译经372部2159卷。玄奘所译卷数占总数一半以上。

玄奘高僧最感人的事迹是,排除万难去西域取经。那时,玄奘骑着一匹又老又瘦的马,在茫茫无边的沙漠中行走,没有道路,就沿着前人留下的骆驼粪和遇难人畜的白骨前进;骄阳似火,只能白昼潜伏,夜间急行。刚走出长安不远,在瓜州附近(今甘肃安西县),玄奘就遭到一难。他不慎将一大皮袋水打翻了,人、马都没有水可饮。「四夜五日,无一滴沾喉,口腔干焦,几将殒绝,不复能进。」(注4 )但玄奘是个意志坚强者,他硬是忍着焦渴,前进了5天,后来人和马终於都昏倒了。万幸的是,他骑的老马在夜风中清醒过来,闻到了水味,驮着稍稍清醒的玄奘,来到一个有水的地方,这才救了命。

穿过沙漠之后,玄奘又遇到了雪山,这个雪山唐代称「凌山」,在今中苏边界,汉名胜利峰,又名汗腾格里峰。这是一座万年雪山。【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称这里是:「蹊径崎岖,登涉艰阻。加以风雪杂飞,虽复履重裘,不免寒战。」意思是穿两套靴子,穿好几件皮衣,也抵不住寒冷。但玄奘在这座山上走了7日。7 天中,玄奘一行人冻死了十三、四人。沿途,玄奘还得与饥饿和拦路行劫的山贼、盗寇作斗争。因此,小说【西游记】说,唐僧西天取经历遭九九八十一难。陈舜臣先生在他有【新西游记】里则说:「玄奘去时饱尝了无法言说的艰难困苦。回来时的辛苦也不亚于去时。虽说有了在西域行路时的经验,但他去时还只是二十几岁的青年,回来时已年过四十。」

这些艰难困苦,在【大唐西域记】中和【三藏法师传】中都有描述。它说明【赵城金藏】是多么来之不易啊!

义净法师

义净在玄奘之后,也是唐代著名佛学翻译家。早在少年时代,义净便「萌其志,欲游西域,仰法显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风。」37岁时开始游历,一个人「奋励孤行,备历艰险,……诸有圣迹心得追寻。经25年,历30余国,……得梵本经、律、论近400部。」(注5 )从公元706年开始,义净翻译自己取回的梵文经卷,主攻律典,至公元711年,共译出律典61部、260卷。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义净逝世,终年79岁。

这些佛教翻译家们译出的佛典,从隋朝开始由零散编为整体,称为「一切经」(意思是汇集了佛教的一切经典),也称「大藏经」。

唐朝在隋「大藏经」基础上,又编了许多种,其中以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编的【开元释教录】影响最大,它的入藏目录共收1076部5048卷,当时全是手抄本。

到了北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四年(公元971年),随着木版雕刻技术的发展,这种手抄本的「大藏经」第一次被雕印,所刻数量达到653帙6620余卷。这个印本被后人称为【开宝藏】,可惜今已散失,仅存几十卷。

【开宝藏】刻成后,南宋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年),也就是金皇统九年,北方的金朝,曾仿照【开宝藏】的风格,重新雕印了【大藏经】,并增添了一些重要著述,共682帙约7000卷。这部金代印制的【大藏经】后来藏于山西赵城县广胜寺,于是便有了【赵城金藏】这个名字。

(未完,待续二~~七)

作者声明

【国宝<赵城金藏>始末记】写于1982年秋,1983年3月~7月【并州文化】月刊连载。40年来,有人曾大量盗用本文内容,我保持了克制,但不放弃适当时侯追究法律责任。

近几年,我对本文又作了多次修改,补充了新内容,特重新发表。

今郑重声明:今后,凡引用本文者,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姓名;使用文中照片,事先要与作者联系,获摄影者授权后才可使用。否则按违犯【著作权法】追究法律责任。

2022年10月25日

撰文:张崇发

照片:张崇发、网 络

制作:张崇发

作者简介: 张崇发,1945年生,原北京军区【战友报】、宣传部专职新闻干部,转业后在【中国引进报】工作10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老新闻工作者」荣誉证书获得者,主任记者,国家一级编剧,资深旅游文化研究人员,从事新闻写作20年,从事旅游文化研究20年,出版【中华名胜古迹趣闻录】(上下册)、【中华名胜古迹传说】(上下册)、【董其武将军传奇人生】等书20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