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信土治理的层级变化|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信】

2024-01-06国风

汉字中有一个奇妙的现象,表现五行的金木水火土这五个字,都有叠加式的组合变化,不仅有两两组合,还有三字叠加,与本字一起分别形成五个组合。

从每个组合中的三种形式中,我们都可以发现五德五行得一归一、内圣外王治理的层级变化奥妙。

图片来源:【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信】

例如,信土之土,上下两个土相叠合一,称为「圭」,圭,是阳土与阴土在中央的叠加融合归一,不仅是一种用于承载信息祭天的玉器,还是古代用来测量日影的器具。

三个土字叠加为「垚」,从三土积累而上。象高形。本义则是真土、阳土、阴土的得一而归一,实现天执一明三的本源态。

是阴意识、阳意识、真意识归一得一,是阴信、阳信、真信重新归一从德而未化。

我们从土、圭、垚这三个字当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人造字时充分认识到了生命体内后天之本的脾土的重要性,并且对脾土信与意识的阴、阳、真三重属性进行了清楚而形象的表达。

图2-6 外王治理机制的三种模型

其中, 土,是信德与脾土的总称。

天上有一颗信星,同样属于信土,释放给宇宙空间内的是信德能量;它又名镇星,能够镇住天体能量场,维持星系中各星球的正确运转,其能量中具有承载制约的信仪规范能量。

大道化生万物,虚无生万有。

五德能量养育五行,从宇宙空间内的星球,到人体内的五臟六腑,以及社会治理中的法则,全都离不开信德与信仪,因此修身界的圣悊们曾经归纳总结: 五行四象全藉土,后天之本忠信立。

对于修身明德求真实践而言,五臟的攒簇五行能量综整归一,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和合四象,使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象和合归一而培圣育婴,完成修身的全过程,全都离不开脾土信德信仪在品格、品质、品行上的修与持。

只有信仰信念忠信厚实,才能顺利实现与达成修身明德的目标。

信土具有阴阳属性,当我们体内只是单独一土独大的时候,也就是单独一个「土」字,意示着阴意识霸治的状态逐步壮大;

通过信德信仪的修建 使阴土转为阳土 ,主动激活扶生阳土,提供信德能量滋养而去潜,训练 无为治理身识与口识 ,扶正阳意识的无为治理身识与口识的生理功能,让它的直觉与灵感自然顺畅地透发,并且 将显意识与潜意识在共修信德信仪的前提下进行合一 ,也就是构成「圭」。

阴意识妄意转为阳性以后,名字就变成了「玉书」,玉书就已经能够正确地在体内对前识进行行政管理工作,比较主动地尊道贵德,这时体内对前识的治理也就脱离了霸治而进入到王治的状态。

「垚」字,是真土、阳土、阴土三者合一的象形 ,在生命治理过程中如果能够完全掌握「垚」字,实践到了「垚」所象形的内涵,那么体内无为治理的圣治就开始了,正确的治理工作在体内完全展开,内在和对外的行政管理,有为治理和无为而治达到了高度协调统一。

修身达到这个阶段,信德就没有障碍了,所以图2-6中用一个小孩拿个感叹号把问号击倒,来形象地说明问题全部消失。

垚,也是人名。在慧识悊学文化治理社会时期,治理者们的认知都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在形名定位上,就具有预见性。

例如对「堯(尧)帝」的这个「堯」字的定名与定位,就直观地表达了社会治理阶段需要讲信土培信仪护真信了。

堯(尧)帝是五帝之一,居位于第四,处在仁治的末期义治的萌生期,仁木克信土能量,信土能量消耗明显,急需信德能量的补充与承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用一个堯字在帝王身上,就将天人合一五德能量的奥秘表述无遗。

只是如果我们脱离尊道贵德顺天应人的法则时,就会无法正确进行解读而当面错过。

破三境修真信

近代天体物理学受到二十世纪初期德国普朗克的量子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启迪,发现三维有相的宇宙空间中包含着三类结构,分别为物相的星球实体、暗物质、暗能量。

物相显态可见的、原子结构组成的普通物质只占4%,三维内的暗物质则占了22%,暗能量更是占了74%。

其实在与三维空间相伴既平行又超越的多维度空间内,最低层的色象境中,就有质象的物元和质象的质元与物相的暗物质和暗能量相共存。

图片来源:【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信】

在黄老修身明德学说的幾学方法论中,自古在对宇宙世界的认识上就存在着多维度空间与层级的结论,而三维度肉眼可以观察的世界只是其中的基础部分。

古代圣悊将「道生之,而德畜之」的宇宙划分为三境,即欲相境、色象境以及无色境。

欲相境是物相的三维世界,是我们肉身的生存空间。这三境在我们体内都有相应的对应区域。

我们生命内的第一重境界,是以神阙穴为中心点展开的欲相境;第二重境界,是以膻中,也就是胸腔区为中心点展开的色象境;第三重境界,就是在大脑中的无色境。

腹腔、胸腔、颅脑腔这三重境界的内容非常丰富,与体外的境界具有类比性。

我们生命治理的绝大部分工程都是要放在腹腔里面进行的,首先要在小腹腔这个人体之地内修信与炼精化炁,做好基础工程。

老子告诉人们要「人法地」,还指出「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就是因为我们修身的重点全部都要放到腹腔里,要突破欲相境才能谈得上「地法天」。

古代的圣悊们早就在修身实践中对 心内的真我、阳我、阴我 意识当中的真意、阳意、阴意 以及 前识当中的无为动和有为动 ,在欲相境的一切表现,包括 心所贪、意所障、七情之伤、六欲之害 等都进行过学术性的分类与归纳,同时对道释儒三家学说中的相关解析也进行过要点提炼。

只是需要我们后学者能从他们的著作中解读出来,在自己心身中重新实证出来。

而且从前辈们的经验中可以看出,只有对 心、意 这两大系统进行完整的把握,将 修信明智型之于內,行之于仪 ,才可能真正地打开我们的智慧之门,破相而进入色象境,在忠信厚实,内环境乱象全无的前提下,使修身进入一个理想的阶段。

图片来源:【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信】

修信破三境,信德信仪的品格、品质、品行也会随之从量变产生质变。

首先把握住意识所指挥的前识进行学习和实践, 内修信德,外规信仪,树立正信。

进入色象境当中以后,就能真正地启动和应用其中庞大的用中系统,体悟到S玄曲波信仪的中态稳定韵动,从而使正信提升为善信。

五德归一进入无色境当中以后,善信也就质变为德信。突破了无色境,德信才能最终成就真信。

摘自【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信】(116—120页),作者:熊春锦,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