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朱海燕 ||【瓜洲小记】(下篇)

2024-06-08国风

作者 朱海燕

写瓜洲的诗实在太多,这里不能不提张祜的【题金陵渡】一诗: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张祜写瓜洲,但他并不在瓜洲,而是站写长江南岸的西津渡写瓜洲。他没写瓜洲的繁华,仅写在潮落夜江之时,一弯斜月射照着江水,举目长江北岸可见瓜洲的两三星火。写尽了夜色下的浸肤冷丽和隔江而望的朦胧之美。张祜写这首诗时心情不佳,他刚从杭州来到镇江,一肚子怨气未消。在杭州,他本想得到大诗人白居易的赏识,摘取乡试第一名的花环,为赴京应试制造先声夺人的情势。没想到钱塘才子徐凝也找到白居易门下,两个自视清高的才子只好在官邸演出了一幕「擅场之争」。结果,因白居易青睐于徐凝,张祜郁郁北返,住在镇江的小旅馆里喝闷酒。

/张祜(792年-854年)唐代诗人。(图片来源网络感谢画作者)/

人生的不幸却成就了张祜,一首【题金陵渡】实在高妙得无人匹敌,不光是那个时代,即使后人也难以超越。其实,张祜并不是着意写瓜洲,因为乡试的失意,他陡升了几缕苦凄的冷落。但是,就在他凄凉落寞中推窗一望,瓜洲的神韵便喷流而出了,迫使他不得不写,而这一写就写成了千古绝唱。真的是因祸得福,要不是不中乡试,他哪会得这光耀千古之诗呢?那个考场上胜于他的徐凝,尽管拍了白居易不少马屁,甚至私下里送上杭州小妞进行性贿赂,后来当了高官,但他哪一点能胜过张祜呢?张祜一首七绝,28个字,足以让徐凝永远高山仰止般地仰望他。我想,这一点张祜应该得到满足了。

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诗云: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历来被奉为炼字炼句的经典。据说,这个「绿」字原先用过「到、过、入、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字。因为诗中没有写明创作的具体时间,是他第一次罢相归金陵时所作,还是第二次罢相归金陵时所作?不好作具体定论。但是,作为一名政治家,王安石不会因为罢相而情绪低落的。即使是在他第二次罢相退居金陵人生的最后10年中,他犹如一面不肯倒下的逆风的大旗,仍然迎着壮美的落日猎猎飘扬。这10年属于他的「收官」阶段。他没有一点消沉,在诗歌创作上尤其在绝句创作上,表现出政治家的襟怀不同凡俗,别具法眼慧心,其作品的品位之高和气势之大更是惊世骇俗。我想,王安石的这首诗可能是作于这一时期。

可惜的是,这首诗题为【泊船瓜洲】,其实写的并不是瓜洲。站在瓜洲写瓜洲,从来就没有写得好的,历代许多诗人,包括李白、苏东坡这样的一流诗人,都在瓜洲留下诗句,但却没有超过张祜的那首【题金陵渡】的。王安石的角度很刁,他不近写瓜洲,而是来了一个长镜头,站在瓜洲望江南,他和张祜用相反的视角,写在瓜洲得到的情愫,果然写出了一些新意。

/郑燮 (公元1693年10月~1765 年12月)号 板桥。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之一。(图片来源网络感谢画作者)/

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写了一首【瓜洲夜泊】颇有特别之处,诗这样写来:

苇花如雪隔楼台,咫尺金山雾不开。

慘淡秋灯渔舍远,朦胧夜话客船偎。

风吹隐隐荒鸡唱,江动汹汹北斗回。

吴楚咽喉横铁瓮,数声清角五更哀。

诗的风格如画,江上夜景如在眼前。

[三]

但在更多人的眼里,瓜洲并不仅仅是一种诗意的存在。试想,中国历代的七大古都,其中两座在江南,那就是南京和杭州,在相当程度上,王朝的生命线就维系在瓜洲渡口的樯桅上。北兵南下,长江天堑是一道冷峻的休止符,瓜洲是长江下游的战守要地。瓜洲之安危紧系江南半壁河山。远的不说,仅南宋时期,这里曾发生有名的皂角林之役。绍兴31年,即1161年,完颜亮率领金兵大举进攻南宋,攻下扬州,又以全军来争夺瓜洲渡口。南宋名将刘锜命步将吴超、王佐等在皂角林拒敌。当时,刘锜陷于敌军重重包围之中,自己的战马也受了伤,只好下马与敌死战,杀出一条血路,回到南宋大营。王佐率步兵百余人已预先埋伏在林中,以强弩将追兵击退。刘锜转守为攻,举兵追击,在阵前斩敌将高景山,大败金兵。

南宋之后的历朝历代,几乎都有大军在瓜洲兵戎相见。瓜洲是不幸的,一旦南北失和,这里总免不了一场血与火的劫难

/鉴真(公元687年~公元763年),世寿七十六。是第一位将中国佛教戒律,传入日本的唐代高僧。(图片来源网络感谢画作者)/

当然,在瓜洲渡口上,上演的不仅仅是战争。唐代高僧鉴真就从这里起航东渡日本。也有许多世俗生活的悲喜剧在这个中国交通的大枢纽上上演。冯梦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明代万历年间,一艘从京师南下的官船在瓜洲泊岸,窗帘掀开露出一对男女的倩影,女的是京师名妓杜十娘,不过眼前已离开青楼,脱籍从良,她浑身雅艳,遍体娇香,两弯画眉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水润,倾城之色曾迷倒过多少达官贵人;那男的叫李甲,是浙江布政使的大公子。一个风流倜傥的贵公子携着绝色佳人衣锦还乡,古往今来,这样的细节在瓜洲既司空见惯又十分浪漫。

/杜十娘是明代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人物(图片来源网络)/

不料,他们在瓜洲这个地方遇到一个叫孙富的盐商。这孙富乃风月场上的高手,于是一场关于女人的争夺战在李甲和孙富之间展开了。这是一场「贵」与「富」的较量。一个是高干子弟,一个是富甲一方的盐商。最后,李甲因财负心,加上惧怕严父怪罪,竟以千金的价钱把杜十娘卖给了孙富。杜十娘得知,痛骂负心郎,然后捧出自已随身携带的箱子,取钥开锁,内皆抽屉小箱。十娘叫公子抽第一层来看,只见翠羽明铛,约值数百金。十娘遂投江中。又命公子再抽一箱,乃玉箫金管。又抽一箱,尽古玉紫金玩器,约值数千金。十娘尽投于大江之中。最后又抽一箱,箱中复有一匣。开匣视之,夜明之珠,约有盈把。其他祖母绿、猫儿眼,诸般异宝,目所未睹,莫能定其价之多少。十娘抱持宝匣,向江心一跳。但见云暗江心,波涛滚滚杳无踪影。可惜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子,旦夕之间葬于江鱼之腹。

历史就是这么的有趣,那么多古往今来的大诗人为瓜洲留诗,但瓜洲都没给他们竖起一座纪念的碑石。而对杜十娘却情有独钟,在今天的瓜洲渡口,「沉箱亭」犹在,芳草萋萋,花木葱茏,四周繁茂,静谧得令人压抑。伫立碑前,令人张开想象的翅膀,这里埋沉的仅仅是一箱价值万金的百宝箱吗?不!还有一个鲜活明丽的生命在这里汇入江涛,还有一种抗争的精神汇入了江涛。杜十娘的死是对那个时代,对金钱和爱情的最严厉的批判。李甲为了寻得金钱,卖掉了杜十娘;孙富为寻得一个心仪的女子,以重金买下杜十娘。就这次决斗的形式而言,标志着商人阶级对封建门阀的斗争取得了一次历史性的胜利。杜十娘的死,不是为了殉情,李甲对她已经情绝义尽,她无需为他去死;也不是为了殉节,一个京师的六院名姝,13岁就身入青楼,7年之内不知经历过多少纨绔子弟,自不会把一个「节」字看得性命交关。她的是,是源于一种无奈的绝望。因为死,她的英勇和美丽便化作千古流传的话题,让人凭吊,让人感慨……

/扬州 瘦西湖风光(图片来源网络)/

现在的女子,看来没有几个有杜十娘这种勇气,无论是嫁给李甲这位相当于省长的公子,还是嫁给孙富这样的富人阶层,对于她们的人生来说都是一次盛大的庆典,都是一种时尚。如果找不到高干子弟,也会争先恐后地爬上大款的船舷。李甲和孙富的决斗又有什么可怕呢,那不正是她们婚姻的又一次优选吗?

也许,正因为此,人们怀念当年那惊心动魄的瞬间,凭吊那香销玉殒的女子。当下的瓜洲显得有几分的寂寥与苍老。江流无语,汽笛呜咽,传送着大江的浩茫与空寂。这种环境与氛围,往往使人产生一种「逝者如斯夫」之类的千古浩叹。瓜洲渡口的消失和现在时空的布置,无疑为凭吊一位女子设置了一个怀想的场景。

瓜洲活在字面上,而杜十娘则活在大江中。(全文完)

朱海燕简介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战士、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

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

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是全国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新闻出版界领军人物,中央直接掌握和联系的高级专家。八次获中国新闻奖,九十多次获省部级新闻一、二等奖,长篇报告文学【北方有战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出版各类作品集四十部,总字数2000万字。享受国务院津贴待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