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古装剧里是真的吗?围观清代施粥现场

2023-12-21国风

山西博物院藏朱珏【赈饥图卷】,描绘了清代官方赈济灾民的救荒场景。绘画题材新颖,故事性强。该图为研究清初粥赈措施和古代赈灾题材图像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也为相关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具有一定的实录作用。

【赈饥图卷】(局部) 清 朱珏 山西博物院藏

朱珏【赈饥图卷】浅析

朱珏,字二玉,江都(今扬州)人,生卒年不详,据考为清康熙时人,工人物、山水、花草。史料对朱珏的记载也较少。清初乔崇烈【学斋诗集】提到了朱珏的一些信息。其中,诗集里「病中送二玉之淮上并序」写道:「朱子,工书,善琵琶,其子若徒从焉。」「吴翁邀题朱二玉写纵棹园图」和「送二玉返邗上」,使我们知道朱珏为乔崇烈作【纵棹园图】和【倚楼度劫】十幅丹青,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们对朱珏的了解。

山西博物院藏朱珏【赈饥图卷】,于1954年征集自太原,绢本设色,纵34.5厘米,横394厘米,以长卷形式描绘了清代官方赈济灾民的救荒场景。绘画题材新颖,构图繁而不乱,故事性强。全卷一方面表现运送粮食、勘灾查赈、祈雨祷祝、开设粥厂等清代粥赈措施,另一方面表现灾民受灾的情境。画卷款署「赈饥图,邗樵朱珏仿李成笔意」,钤「朱珏印」。

【赈饥图卷】(局部) 清 朱珏 山西博物院藏

卷尾有程淓题俚言二律:「为问明堂却扫危,好添密翠趁云孤,示来程子松间韵,补入张公画里图。坐卧今朝忧便仓,回思当日力能扶,羡君事事成勋业,应写流民上玉都。几年卫水卧丝纶,五百今逢名世人,眼见神仙兼富贵,道从经济识长春,丹心念阙忧先乐,白首为园桂傍椿,山邑应嫌旋马窄,碧桃花下拥蒲轮。俚言二律奉西翁老亲家年台教正。箕山弟程淓题书半野山房,时年七十有七。」钤印「箕山铁鹤程淓」「拥书何假百城」「俯竹万千」。

程淓(1619—1697),字箕山,号岸舫、铁鹤子、半野山房主人等,江西人,寄籍直隶,居河南浚县,曾任官山东、河南等地。工诗,书法亦精,画宗宋元明诸家,洒落浑厚,颇有别致。

【赈饥图卷】卷尾程淓题俚言二律

【赈饥图卷】

所画人物与事件考略

【赈饥图卷】画面最后落脚到主持赈济工作的官员形象上,本文根据卷尾程淓题跋的内容,对其中人物进行考证,从而解读图卷背后反映的历史事件。

关于像主身份的考证

根据程淓跋文中的语句「补入张公画里图······羡君事事成勋业,应写流民上玉都」「俚言二律奉西翁老亲家年台教正」,可知画中人物为「张公」,所提的七言律诗是与「西翁老亲家」相酬。结合有关史料记载:程淓称为亲家的西翁以及有赈饥救荒经历的张公,实为同一人,即康熙十八年(1679)山东青州海防道参议张能鳞。

张能鳞(1617—l703),字玉甲,号西山,直隶进士,后迁居浚县,历任浙江仁和县知县、礼部主客司主事、礼部仪制司员外郎、江南提学道按察司佥事、四川上南道布政司参议、山东按察司分巡青州道参议。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康熙二十六年(1687),告归浚县,被时人称为「循吏」「救时之才」,著有【救荒政略】【西山集】等。

【赈饥图卷】(局部) 清 朱珏 山西博物院藏

张能鳞任官期间,最大的政绩之一是在青州海防道参议任上主持的赈灾救荒活动。按【浚县志·流寓】载:「张能鳞‘任青州海防道参议,值岁饥,尽力赈之,著【救荒政略】,远近效之’。」

同时,张能鳞与程淓为儿女亲家。【程淓墓志】开头写道:「赐进士出身光禄大夫、山东按察司参议分巡青州海防道、前提督江南等处学政、礼部仪制司员外,年家眷姻弟张能鳞顿首拜书。」

因此,从所画人物的生平、任官经历、人物交游等方面考证,跋文中提到的「张公」「西翁老亲家」应是指张能鳞。

【赈饥图卷】(局部) 清 朱珏 山西博物院藏

所画事件

朱珏【赈饥图卷】中,绘有运送粮食、勘灾查赈、祈雨祷祝、开设粥厂等赈饥救荒情节,尽管这些情节不乏画卷作者的艺术性再创作,但仍与张能鳞所著【救荒政略】一书的有关记载相一致,属于实录性的历史故事画。

如【赈饥图卷】后段,画一红色门楼,门口有官兵把守,门内则用栅栏相隔开,有茅草屋、煮粥的锅灶、粥桶等,男、女各处一侧,分开打粥,意在表现【救荒政略】中提到的「设厂施粥」场景。【救荒政略】记载:「青州道为速行煮粥以救饥民事。······遵将宪恩捐发赈济银二百两,拟于十一月初一日在北关大寺、东关普济庵分别男女二厂,整理锅灶,乘米煮粥,赈救饥民。」

画面红色门楼旁边的院落,多是拄拐杖的老人,一边有官员在登记信息,一边有人席地而卧,中间还有专人在煮粥或熬制药材,反映的是「设厂安疲民」的情节。【救荒政略】载:「遵旨赈济饥荒等事。······一、多设厂以安疲民。积饥之后,必多疫疠。应豫觅废寺庵观宽闲之处,多设席厂,令疾病疲癃者处之。即令僧道领米煮粥,并拨给医药调理。保其余生。仿古人席舍之遗意也。」

【赈饥图卷】(局部) 清 朱珏 山西博物院藏

画中的高台之上,有一位似道士的人物,在祈雨祷祝。据【救荒政略】载:「青州道为祷雨事。······则凡境内山川司雨之神,皆宜有牲币告虔之礼。为此票,仰青州府官吏,即便转行所属州县。如临朐之沂山,是日东镇之神,能出云雨润万物者也。宜委印官省牲告虔。次则本府城隍、山神、土地、龙王,皆宜省牲奠帛,撰文致祀,以尽祈祷之仪。」祷雨之事在康熙早年较为盛行,康熙帝曾多次亲自祈雨,官员皆效仿之,这段画面正是此段历史的反映。

通过二者对照,我们推知【赈饥图卷】所画事件的蓝本应该是张能鳞在康熙十八年主持青州赈饥工作的经历。画面表现的具体赈济地点是青州府益都县。张能鳞在【救荒政略】中提到,他在青州益都县开设过粥厂。【救荒政略】载:「青州道为速行煮粥以救饥民事······本道随亦典裘。但捐银两,檄发青州府,转发益都县籴米买柴,煮粥赈济······」

【益都县志·卷三官署】载:「海防道在城北;青州府在城东北。」可见青州府治所就在益都。

【赈饥图卷】(局部) 清 朱珏 山西博物院藏

【赈饥图卷】的文化价值

再现清初粥赈措施

赈济饥民的活动起自先秦,发展于宋金,至明清时达到兴盛。清代赈济制度总体上沿袭明代,包括粥赈、钱粮赈济、工赈等措施。其中,粥赈也叫煮赈,通常采用设厂施粥的方式。

有学者认为,清初百废待兴,康熙朝是清代粥赈制度的初建时期。尤其康熙中后期是粥赈制度建设的转折阶段,在粥赈时限、粥厂数量、农村粥赈等方面不断改进完善,对清代粥赈制度的建立起到了促进作用。

通过朱珏【赈饥图卷】,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在康熙朝早期,清朝自上而下就已十分重视粥赈,并做出了诸多有益实践。如,粥赈时间选在早春或隆冬之际;领粥时,将男女分开、老弱病残集中,挨次领食;疾病疲癃者,安排于固定地点,供给煮粥,拨给医药调理;粥厂内,搭盖芦篷,防止大雨等。

朱珏【赈饥图卷】再现了清初的粥赈政策,彰显了中国古代社会儒家仁政和民生为本的荒政思想。

【赈饥图卷】(局部) 清 朱珏 山西博物院藏

古代赈灾题材图像的重要实物资料

朱珏【赈饥图卷】不仅是历史故事画,也属于古代赈灾题材图像。古代赈灾题材图像,是指用图画形式传递灾情和赈灾信息,主题明确,通俗易懂,既能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又能达到资政、劝赈目的。早期阶段被称为「图谏灾情画」,多存在于奏疏、图像挂幅中,其源头一般认为是史书记载的北宋郑侠【流民图】。

赈饥作为赈灾的一种有效方式,赈饥图像有「煮赈图」「施粥图」「赈厂图」「赈荒图」「粥厂图」「放粮图」等诸多名称和放粮、施粥、打粥、食粥等图像定式。

明清时期,赈灾图像除了册页式,如【饥民图说】【劝善图说】的「荒年放粮」和「施粥赈济」,还出现长卷式赈灾过程图像。

【赈饥图卷】(局部) 清 朱珏 山西博物院藏

朱珏【赈饥图卷】作为长卷式赈灾过程图像,将原本存在于奏疏、图像挂幅的图谏灾情画,发展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绘画,丰富了该题材的画幅形式,表达了完整情节和一定的美学意蕴,增加了赈灾图像的艺术价值。

本文节选自【艺术博物馆】2023年第3-4期

【山西博物院藏朱珏〈赈饥图卷〉考略】

【艺术博物馆】2023年第5期